红楼梦(1962年香港邵氏电影)_百度百科

红楼梦

1962年香港邵氏电影
展开135个同名词条
中国香港101 分钟1962年8月2日
收藏
0有用+1
0
1962年香港邵氏《红楼梦》被誉为红楼梦电影之经典。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音乐大师王福龄的音乐将贾、林、薛三人之恋的悲情带往高峰;配合导演呈现的大观园众生相,更加突显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三角恋。
古典美人乐蒂演绎林黛玉,更被美誉为”最美的林黛玉“。
类型
爱情
导演
袁秋枫
中文名
红楼梦
出品公司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图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红楼梦
类    型
爱情
出品公司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
中国香港
导    演
袁秋枫
编    剧
易凡
主    演
乐蒂任洁
片    长
101 分钟
上映时间
1962年8月2日
对白语言
普通话
色    彩
彩色
出品时间
1962年

剧情简介

播报
编辑
俊俏秀逸的林黛玉和端庄持重的薛宝钗先后投奔贾府居住。贾府公子贾宝玉对两人的到来欣喜异常。他和黛玉反感仕途经济,两人儿女情长,但也不时误会生嗔,欲亲还疏。宝钗屡劝宝玉致力仕途,引得宝玉反感,但是经常相处,难免两情相悦。贾母对宝玉溺爱的同时,想以婚姻来约束宝玉。贵为王妃的大小姐元春在归家省亲时选中了宝钗,王熙凤从中出谋划策,终于以掉包之计拆散了宝、黛的爱情。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病榻上饮恨而终。贾宝玉在新婚之夜发现自己受骗,在哭祭了林黛玉亡灵之后,抛却了通灵宝玉,脱离浊世出家。

幕后制作

播报
编辑
1962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这部香港版《红楼梦》属于戏曲作品——黄梅戏,有“红楼电影经典”的美誉,邵氏公司还在七十年代出品过《红楼梦》的电影,笔者在后面将介绍到。该片的林黛玉乐蒂饰演,举手投足矜持自然,愁容泪眼却又依然保持美态,让人更添几分怜惜。贾宝玉任洁饰演,也非常出色。另外丁红饰演薛宝钗丁宁饰演袭人,“肥姐”沈殿霞饰傻大姐。音乐大师王福龄的配乐受到广泛好评,他的配乐将宝黛之恋的悲情推上高峰。 [1]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历来不少电影人搬上银幕,以尝心头之好。导演袁秋枫这一部黄梅调的《红楼梦》被誉为电影经典之作。音乐大师王福龄的音乐,把宝黛之恋的悲情带上高峰,居功至伟。值得一赞是编剧易帆和导演袁秋枫高度概括了大观园众生相又突显了宝玉、黛玉和宝钗的三角恋,悲剧制造者王熙凤以掉包拆散了金玉良缘,宝玉成婚夜,打开迎婚花轿,现黛玉芳踪已渺一幕。黛玉葬花,晴雯之死等场面,拍出人世悲凉,歌影动人。花旦阵容,一时无两,有乐蒂的黛玉,莫愁的晴雯,高宝树的王熙凤,丁红的薛宝钗……值得珍藏之作。
香港众星云集演出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历来被不少电影人搬上银幕,以尝心头之好。导演袁秋枫这一部黄梅调的《红楼梦》,被誉为电影经典之作。音乐大师王福龄的音乐,把贾宝玉与林黛玉之恋的悲情带上高峰,居功至伟。 [2]值得一赞是编剧易帆和导演袁秋枫高度概括了大观园众生相又突显了宝玉,黛玉和宝钗的三角恋,悲剧制造者王熙凤以掉包拆散了金玉良缘,宝玉成婚夜,打开迎婚花桥,发现黛玉芳踪已渺一幕,当年女性观众抵受不住悲痛也当场晕倒。黛玉葬花,晴雯之死等场面,拍出人世 悲凉,歌影动人。花旦阵容,令人眼花缭乱,乐蒂的黛玉、莫愁的晴雯、高宝树的王熙凤、丁红的薜宝钗皆为一时无两的 最佳人选。凌波为贾宝玉配唱,亦起了画龙点晴之效。
虽然香港的凤凰公司与大陆演员合作拍越剧电影《红楼梦》不成,但香港邵氏公司另起炉灶拍摄了黄梅戏电影《红楼梦》,与大陆版同在1962年上映,实欲一挣高下。此版本由香港当红的影星乐蒂饰林黛玉,由袁秋枫担任导演,任洁反串贾宝玉,丁红饰演薛宝钗,丁宁饰演袭人,杜娟饰演紫鹃,莫愁饰演晴雯,高宝树饰演王熙凤,还有许多大牌明星客串,如赵雷的贾政,李香君的邢夫人,关山的贾琏,张冲的薛蟠,石燕的迎春,文爱兰的探春,张燕的惜春,胡金铨的碚茗等等,可称得上是邵氏60年代的黄金时期的代表作,片中还有年仅15岁的沈殿霞,饰演傻丫头。
这部电影众星云集:可见乐蒂张冲赵雷丁宁等香港六十年代当红明星外,还可发现沈殿霞,中国早期的超级明星陈云裳,著名大导演胡金铨冯德伦的母亲石燕姜大卫秦沛尔东升的母亲红薇。另外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贾宝玉的扮演者任洁的幕后代唱是凌波,而在同年后,凌波就现身幕前,和乐蒂主演了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此大红大紫,堪称天壤之别的变化。 [3]

演职员表

播报
编辑

演员表

乐蒂 饰 林黛玉
配音  -
任洁 饰 贾宝玉
配音  -
备注  反串
丁红 饰 薛宝钗
配音  -
丁宁 饰 袭人
配音  -
杜娟 饰 紫鹃
配音  -
赵雷 饰 贾政
配音  -
备注  客串
高宝树 饰 王熙凤
配音  -
红薇 饰 贾母
配音  -
关山 饰 贾琏
配音  -
备注  客串
张冲 饰 宾客
配音  -
备注  客串
陈雪华 饰 王夫人
配音  -
杨志卿 饰 贾赦
配音  -
李香君 饰 邢夫人
配音  -
胡金铨 饰 茗烟
配音  -
江虹 饰 雪雁
配音  -
顾 媚 饰 金钏儿
配音  -
莫 愁 饰 晴雯
配音  -
马笑侬 饰 薛姨妈
配音  -
石 燕 饰 迎春
配音  -
文爱兰 饰 探春
配音  -
张燕 饰 惜春
配音  -
沈殿霞 饰 傻大姐
配音  -

职员表

原著曹雪芹
导演袁秋枫
编剧易凡
摄影高田秀雄
配乐王福龄
道具马斐
美术设计曹丰龙
造型设计方圆
录音王永华
发行邵氏兄弟有限公司(香港)
展开

影片评价

播报
编辑
乐蒂是再生的林黛玉
乐蒂有如林黛玉再生
邵氏电影《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名著,故事复杂,人物众多,《红楼梦》影片,是就原著撷取精华,把故事重心放在林黛玉身上,计由她初入荣国府起,到她归天止,中间包括了「焚稿」、「葬花」等精彩而动人的场面。
这位「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却是多愁善病,从懂得吃饭就要吃药的林黛玉,曾给原著人曹雪芹描写成「才貌世所稀」的人物,说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个病态的泪美人,活现读者眼底。
在邵氏电影《红楼梦》影片里,扮演林黛玉的是有古装美人之称的乐蒂,毫无疑问,这是最理想的人选,因为乐蒂无论在银幕上,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若干点近似林黛玉,说她再生林黛玉,一点不嫌夸张。
电影《妙手回春》中乐蒂首次演林黛玉
远在1968年,邵氏当局即计划把《红楼梦》搬上银幕,为了要发掘饰演这林黛玉的人才,曾使乐蒂在《妙手回春》一片里出过一幕「黛玉葬花」的戏中戏,以测验她对这个角色的演出成绩,果然一鸣惊人,她演得竟像再生的林黛玉!这一来,就奠定了她主演《红楼梦》的基础 [4]
乐蒂在邵氏的首部作品为李翰祥执导、与胡金铨合演之《妙手回春》。之后主演的多部影片,都以演绎古代仕女形象而著称。因主演《红楼梦》,乐蒂被称为“再生林黛玉”、“最美的林黛玉”。 [5]
乐蒂的黛玉形象教人难忘
何佩仪在香港文汇报评:在众多的《红楼梦》电影、电视、舞台剧中,以1962年袁秋枫执导,乐蒂主演的《红楼梦》最有古典味,但论到人靓、景靓、服装靓则非李翰祥于1976年拍摄的《金玉良缘红楼梦》莫属了。两出《红楼梦》均是邵氏出品,而且故事情节一样,前者枝叶更丰富,后者则着重两位演员的表演,已无暇顾及旁技,实属可惜。
未看《金玉良缘红楼梦》之前,先看了乐蒂主演的《红楼梦》,惊讶四十余年前的电影,无论摄影、布景、场面调动竟然如此地美轮美奂,人物造型一丝不苟,尤其女主角乐蒂的意态果真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迎风」,那正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真不知是黛玉附体还是林黛玉转世为乐蒂。 老实说,《红楼梦》所以好看,是因为乐蒂灌溉了该片的灵魂,令影片发放出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林青霞与张艾嘉演绎的《红楼梦》可带领年轻人了解《红楼梦》,但论味道还是乐蒂主演的更令人回味再三。 [6]
乐蒂版《红楼梦》香港重映
乐蒂《红楼梦》电影2004年香港重映
2004年5月1日年乐蒂主演的《红楼梦》在香港重映一场,吸引不少观众排队入场。
曾在邵氏电影《红楼梦》一片中演林黛玉一角的已故女星乐蒂,其精湛演出仍令不少观众难忘。适逢是母亲节,电影公司有见及此,特别推出《红楼梦》的影碟,碟内更附送《红楼梦》的戏票。
所有持有戏票的观众,均可于昨早到尖沙咀一戏院免费观看十点场,吸引到不少公公婆婆排队入场睇戏。由于不少公公婆婆未够十点已前来排队,电影公司为免他们久等,遂让他们提早在九时半入场。全院三百个座位有九成满座,当中不少孝顺仔女更专程陪父母来,更在戏院门外等候。散场后很多观众都大赞乐蒂在戏中演林黛玉角色造型很靓。 [7]
乐蒂最美的林黛玉
有网友评论片中乐蒂美若天仙,神韵上最像曹雪芹笔下的世外仙姝,再加上她独特的美貌,纤弱袅娜的身段,精湛的演技,活脱就是黛玉的化身,使人每一个镜头都被她惊艳。乐蒂虽然天生丽质,但眉目间楚云缭绕,总有一缕淡淡哀愁,故此特别擅长演绎悲剧人物。虽然乐蒂并不是瘦削的尖脸,而是标准的蛋型脸,但她是真正的“眉颦春山,眼含秋水”,自有摄人心魄的风情。香港评价乐蒂:气质高雅,幽娴贞静。乐蒂饰演的林黛玉,拍得好的要数“黛玉葬花”那段,林黛玉婷婷玉立不慌不忙,满天花瓣则是散散漫漫,诗意有之,画意更浓,因此影片公映后影迷惊呼“林黛玉”再世。 [8]
乐蒂的《红楼梦》
本片最值得观赏的还是「古典美人」乐蒂饰演的林黛玉,除了年龄稍长于十几岁的少女外,纤弱秀美的乐蒂活脱就是黛玉的化身。看她身着粉彩色古装从沁芳桥畔娉娉袅袅的走来,真让人忍不住赞一声好一位「世外仙姝」。乐蒂外表的形似黛玉,常使人每一个镜头都被她惊艳;而她惊精湛的演技,更化解了编剧脸谱式的人物描述,让黛玉这个角色比较有深度和层次。从一进荣国府的忐忑不安、小心应对,与宝玉两小无猜的逐渐放松、娇嗔地要告状,宝钗审问西厢记时的毫无心机、虚心认错,得知宝玉情之所锺后的放心、喜悦和怕人言论的不安. .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