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上海超級工廠能為Tesla揭開新一頁

Tesla NASDAQ:TSLA)的上海超級工廠在短短10個月間便投入運作,更在之後幾個月內交付了首批Model 3汽車,證明公司在電動車製造方面擁有工程專業知識和經驗優勢。

在2019年,Tesla的行政總裁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因多項爭議而成為頭條常客,批評者紛紛質疑公司的製造實力和應付全球電動車需求增長的能力。幸好,在2019年10月,中國的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開通為當地超級工廠供電的首條輸電線,為馬斯克提供反駁的機會。從項目動工、完工到生產首批Model 3汽車,Tesla合共只用了一年時間。

在超級工廠取得成功後,Tesla今年開局凌厲,並向投資者證明有能力在競爭日趨激烈的電動車市場突圍而出。

Tesla將成為焦點所在

在Tesla興建上海超級工廠前,傳統汽車製造商均採取審慎策略在該區經營業務。由於在中國成立全資企業所需的投資和監管阻礙不小,過往並無汽車企業願意踏出第一步。大多數公司都是與國內企業成立合資企業,從而進入中國市場。

舉例來說,歐洲汽車製造商福士汽車(Volkswagen)便與多間中國公司成立了合資企業,其中之一就是與江淮汽車攜手建立的合資公司。福士汽車與江淮汽車的合資關係始於2017年6月,兩間公司於差不多兩年後才公佈在合肥興建電廠的計劃,預期投資額約為7.5億美元。與此同時,福特(Ford)與眾泰汽車亦在2017年成立合資企業,只是兩年過去後,磋商停步、進展欠佳,計劃看似成效不彰。

考慮到製造商對手帶來的挑戰和發展所需的漫長時間,馬斯克早著先機,為應付中國市場需求而迅速開設電動車製造工廠,應視為業內一大成就。另外,中國政府將批准當地汽車製造商增加電動車產量,Tesla將處於把握中國龐大市場的有利位置。

短期不利因素?

縱然行業環境看似有利,但經歷了數十年高速增長後,中國汽車市場正逐漸失去動力。在長達三十年的擴張期後,行業於2018年首度出現萎縮。截至2020年1月,汽車銷售已連續第19個月錄得按年下跌。在2019年7月,中國政府削減為購買新電動車提供的補助金額後,電動車銷售開始轉差。有關頹勢延續至上月,多間國內汽車企業的電動車銷售跌幅達雙位數,投資當地市場的風險與日俱增。

正因如此,今年Tesla等汽車製造商將會面對需求下滑的問題。即使高檔市場的銷量暴跌情況不算明顯,投資者仍應該考慮中國富裕投資者減少對高級電動車需求的凶兆。幸好,有關挑戰仍然只屬暫時性質。基於中國政府宣布計劃在2025年前將每年汽車銷售的電動車佔比提高至五分之一(或約700萬輛),投資者應從長遠角度衡量Tesla上海超級工廠帶來的機遇。

在12月,上海超級工廠的Model 3汽車每週產量突破了1,000輛,計劃中的推算每週產能為3,000輛。此外,公司的第四季盈利報告表現強勁,市場看好其增長前景,本年至今Tesla的股價升幅超過90%。

多年來,投資者一直想知道「馬斯克能否在最新一場賭局中獲勝」。 在這方面,筆者認為於Tesla首款電動車登場至今的12年內,公司已經成為全美市值最高的汽車製造商,而且並無發展放緩跡象,足證市場對這隻增長股信心十足。

分享給你的朋友
About The Fool 5799 Articles
文章獲The Motley Fool授權轉載,並由HK MoneyClub翻譯 Original www.f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