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膝关节炎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骨性膝关节炎

膝关节的局部损伤及炎症和慢性劳损引起关节面软骨变性
骨性膝关节炎是膝关节的局部损伤及炎症和慢性劳损引起关节面软骨变性,软骨下骨板反应性骨损,导致膝关节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中文名
骨性膝关节炎
外文名
Osteoarthropathy

病因及常见疾病

播报
编辑
骨性膝关节炎的患病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及地理因素有关,现代医学认为骨性膝关节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有软骨基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失调、软骨下骨板损害使软骨失去缓冲作用、关节内局限性炎症等。

鉴别诊断

播报
编辑
1.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受累关节隐痛,初期活动、受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进而持续疼痛,伴关节僵硬,活动后见好转。后期关节肿胀、增大,活动受限、畸形,但无关节强直。
2.体征:髌周多有压痛;症状严重者膝关节伸屈受限;有积液者,浮游髌试验阳性。

检查

播报
编辑
辅助检查:X线示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有囊性变和骨质硬化,关节边缘有骨刺、骨赘形成,髁间隆起高尖。

治疗原则

播报
编辑
1.体位:膝前部注射患者取仰卧位,膝下垫枕,使关节屈曲(髌尖注射时取关节伸直位);膝后部注射时取俯卧位,膝前垫枕。
2.穿刺点定位:根据不同部位的病变选取不同进针点,如前部取侧副韧带起止点附着部,交叉韧带(髌韧带正中),半月板(内、外膝眼),髌上滑囊(髌骨上),脂肪垫(髌韧带两侧),内、外关节间隙;后部注射多取在压痛部位,如构成腘窝的诸肌与其肌腱的移行处或起止点,如股二头肌止点即腓骨头,半膜肌止点即胫骨内侧髁下缘,腓肠肌内、外侧头止点即股骨内、外上髁。关节腔注射常选取内、外膝眼或髌上囊入路(即髌骨外上缘外),后路常取腘窝中点上。
3.操作步骤:
(1)注射治疗:经进针点快速进皮达病变处,向肌腱韧带的起止点方向或病变的滑囊、脂肪垫注射消炎镇痛液各点2~4ml。关节腔注射选用7号8cm长针垂直皮面快速进针,遇关节囊时稍有韧感,突破关节囊有落空感,注液无阻力,注入消炎镇痛
(2)针刀疗法:原位平行于肌腱、韧带走行方向进针刀,达病变部位或切开滑囊,或分离松解粘连的肌腱、韧带。
4.注意事项
(1)注药时应取卧位,减少并发症。对有“晕针史”患者,除卧位外,还应遮挡视线,避免直观操作。
(2)避免损伤神经或误入血管。
(3)针刀经腘窝松解关节囊时,要用一手指扪清腘动脉,并用指头拉开腘动脉和胫神经,针刀平行血管、神经走行沿指甲进针刀,达关节囊后纵行剥离松解,以免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