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浴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中医药浴

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
中医药浴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水盛于器皿内,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文名
中医药浴
外文名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ated bath
起    源
秦代
种    类
分为局部药浴和全身药浴两种

简介

播报
编辑
中医药浴
中医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 [1]

常识

播报
编辑
中医药浴,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配适当的中草药,利用经煮沸后产生的蒸汽熏蒸,或药物煎汤取液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如坐浴足浴手臂浴面浴目浴),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

文化

播报
编辑
中医药浴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文化。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 [3]

发展

播报
编辑
中医药浴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水盛于器皿内,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洗浴、温泉浴等,而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较之内服药见疗效快,舒适,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点,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被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中华药浴,古已有之。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中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可以讲,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药浴又分为局部药浴和全身药浴两种,局部药浴多选用足部、小腿为浸泡部位,足部乃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上下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阳与足三阴经均交接于此,足部有内脏及全身反射区,有52块骨头,60余条肌肉,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而小腿的角质层较薄,且血管、神经、肌肉丰富,更利于药物透皮吸收。全身药浴是浸泡和熏蒸除头颈部外全身其他部位,作用面积更大,药物利用度更高,适合用病变部位广泛的全身性疾患。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药浴疗法就是利用皮肤这一生理特性,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机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体作用两个方面。局部作用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以及肌肉、关节,改善皮肤、肌肉、关节的代谢,恢复其功能,直接针对病位、病因发挥治疗作用;整体治疗是通过药物透皮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调整全身阴阳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 药浴液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粘膜的吸收、扩散、辐射等途径进入体内, 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 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 , 直接针对病因、病位发挥治疗作用。同时湿热刺激引起局部的血管扩张 , 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 使新陈代谢旺盛 , 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得以改善 , 从而使疾病向愈。
药浴推拿
药浴疗法通过药物作用,水的温热效应以及磁疗效应,能够到达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脉、透达腠理、祛邪和中、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养荣生肌、美容保健等作用,不但可以治疗硬皮病、多发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顽症,而且对失眠、便秘、骨折等疾病有确切疗效,为患此类顽疾的患者带来福音,取得了疗效的突破,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 [4]

适应症

播报
编辑

注意事项

播报
编辑
全身药浴后应慢慢从浴盆中起身,以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造成一过性脑部缺血,眩晕。
(1)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
(2)全身药浴后应慢慢从浴盆中起身,以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造成一过性脑部缺血,眩晕。
(3)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影响睡眠。
(5)药浴温度应适度,以免烫伤皮肤。
(6)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7)外用药浴不可内服。可以重复使用,用时可加温,一剂药可使用数次,一般冬季一剂药可使用5~7日,夏季可用2~3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