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CEO」陳振康:買樓第一步 不做「月光族」 - 地產新聞 - 宅谷地產資訊網

「宅男CEO」陳振康:買樓第一步 不做「月光族」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7678
地產新聞
「宅男CEO」陳振康:買樓第一步 不做「月光族」
(明報) 2010年12月16日
「無樓女友話唔肯嫁我!」道盡不少急於「上車」買樓的年輕人心聲。樓價貴、置業難,新一代「負能量」充斥。並非含銀匙出世、靠自己不斷打拼而已成為4家上市公司主席或董事總經理的陳振康,以也曾是年輕人的過來人身分,認為年輕人渴望買樓或脫貧並非急功近利,反倒是力爭上游的推動力。

陳近日出版書籍《上流力》,聲言自己不善交際,曾被朋友譏為「宅男CEO」,及後覺悟,主動交友,開放自已,令到職場成就突飛猛進。他在書中教導80後應如何「脫宅」(拒做宅男)、上位、如何爆發向上流的力量。陳鼓勵年輕人可有置業的理想,但要不成為「空想」,首先是儲蓄,拒作「月光族」!

鼓勵買樓 供樓是推動力

80後向局長鄭汝樺申訴樓價過高,無樓不能成家,在社會引起莫大的迴響,鄭局長認為新一代太急進,「不鼓吹要買樓先有幸福」。但陳振康覺得,年輕人想買樓的渴望,等同每個人都想人工高些、生活好些,是正常的人生目標。「我鼓勵人買樓,因為供樓係一種推動力,推動人努力向上」。

他認為,樓市有周期,樓價必定有向下的一天,到了可以入市的一刻,除了心要定、眼光要準外,最關鍵是有上車的首期。「上車第一步就係儲錢,去開個獨立戶口,唔好拎支票簿、提款卡,要每月積存有入無出,唔經唔覺就有可以投資本錢。」

機會唔等人 儲蓄作準備

他指過去自己同好多年輕人一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月光族」,月月清袋,薪金不知花到哪裏去。即使年薪早已超過百萬,積蓄依舊不多,後來開了個只入不出的銀行戶口,一點一滴積累,漸漸有了可以發揮的威力。

「我唔相信一生人都無遇到機會,但機會唔等人,既要有儲蓄投資的本錢(生活以外的金錢),也要做好入市的準備。」陳振康強調的「準備」是對投資的鍛煉,要多做功課,多了解市場運作,以及對風險的控制。

市場上有好多看似輕易賺錢的炒家,他勸勉青年人「睇唔可以睇表面,佢成功唔係巧合,係透過風險計算、對市場敏銳觸角,以及眼光考驗。」要抱有向炒家同投資者學習的心,炒家不是次次贏錢,他們經歷多次跌市仍然不倒,一定有個人之處。就以宏安集團旗下管理多個街市而言,每個檔位的佈局擺位都要極盡心思、考慮周詳,計算好風險及回報。

「小環境」也可大作為

有人話︰從前發達容易,搵食難;現在搵食容易,發達難。陳氏出書教人向上流,希望改變社會觀點,即使生活水平提高,競爭變得激烈,不等同向上流會困難,要抱「小環境」也可有大作為的心態,只要有心有毅力,非洲小國一樣可以當族長。

他覺得香港背靠中國,不單止盡享資金和經濟的優勢,而內地移民到香港,不論富或窮,但能刺激港人的鬥心,亦且港人不會日本的「老化」。如年輕人只懂怨天尤人,每日只懂說「為何我不姓李」,只會被淘汰。

因太進取 曾是負資產

陳振康回憶18歲的時候,一家9口住在紅磡唐樓。有一天全部家人一起食飯,陳想起身添飯,幾乎撞跌背後的外甥,因有感而發:「將來我會買一層樓。」可能當時他說「會買」而不是「想買」,陳的大家姐聽到後「噗」的一聲笑了起來。多年後他果然買了一層單位給父母居住,為外甥的單位付首期。

陳在年輕時,一名女同事對她說退休時要有三層單位:「第一個單位用作自住;第二個收租,維持基本生活;第三個都是收租,收到的租金可以用來旅行、養車、養狗……所有生活享受都靠它。」陳覺得很有道理,更決定在1996年開始行動。

陳當時已經「上了車」,住在紅磡一個自置物業。雖然還要供款十幾年的銀行按揭,但在這個「三個單位退休計劃」中,可算是完成了第一個目標,還有兩個,便繼續想辦法。

買樓炒孖展 慘遇金融風暴

到了1996年年底,陳留意到黃埔花園一個556呎的「筍盤」,業主開價240萬,他還價235萬,對方竟然肯賣,當時樓市炒得火熱,業主沒有封盤反價已是幸運,陳心想「唔買就執輸」,當晚隨即落了「細訂」,翌日到銀行做了一份專業人士透支計劃作首期,餘額以按揭貸款,分20年供款。

幾個月後,樓價繼續升,帳面計算他第二個單位賺了幾十萬,心中暗喜,覺得自己做了一個「英明決定」。每天下班後,陳便去睇樓,最後留意到另一個黃埔花園923呎的大單位,以615萬元成交,雖然價錢較高,但以當時樓價計算實在是「物有所值」。他用第一個物業加按做首期,餘額做按揭,然後把物業租給一個韓國商人,租金補貼部分供樓費用。

當時「銀行水浸」,借錢易如反掌,買樓之外,他還借「孖展」買股票。買樓升值加上股票賺錢,真是左右逢源,之後他遇上現時的老闆,獲聘為公司任財務總監,年薪接近七位數字。

陳的新工作上任日期是1997年7月,之後亞洲金融風暴令香港樓價「插水式」下跌,滿街都是負資產人士,而陳手上的股票也損失慘重。

屋漏兼逢連夜雨,那個韓國租客突然回國,離開前沒有退租,害得陳苦等三個月,既收不到租金,又找不到人,最後還要花律師費,找法庭人員去「破門」收樓,人去樓空,欲哭無淚。

陳當時三個單位欠下銀行800多萬元。那時利息高,每月供款近10萬元。韓籍租客「搬走」後,找不到新租客,少了租金收入,每月薪金還不夠供樓。那時他本想賣出黃埔花園的大單位,但樓價實在太低,最後決定放棄第一個單位,自己則搬到那大單位居住。

面對逆境 學懂堅持的重要

陳現在回想,他之所以成為負資產人士,與「退休時要有三個單位」這個目標無關,而是自己不自量力,以為「有前無後,打死罷就」,完全不顧及風險,盲目投資。不過他認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在這樣混亂的情下,學懂了「堅持」的重要。

陳當時心想:「幸好我還有工作。」但由於經濟不景氣,新公司業務大不如前,不久之後,同樣面對嚴重的財務危機。經濟環境愈來愈困難,雖然被裁員的不是他,但減薪亦在所難免。除了收入大減之外,還要面對公司上下的壓力,老闆愁眉苦臉,同事士氣低落,陳曾經作了最壞打算,就是「劈炮唔撈」,最多申請破產,幾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然而,陳認為在這關鍵時刻,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堅持」。老闆要他堅持下去,為公司開源節流;同事要他堅持下去,帶領他們走出困境;阿媽要他堅持下去,別讓她茶飯不思;他自己也要堅持下去,不想自己就此一蹶不振,倒地不起。

最終,捱過了最困難的時刻,陳為現時的老闆工作了14年,看到集團由最初的一家上市公司變成四家。當年只有1億的資產值,變成了今天的60億元。

「留守」黃埔 保留負資產時富足感

雖曾親歷負資產,陳卻認為是難得的經歷,「(當時)我覺得我的生活很富足,你看,我家住黃埔花園,雖然是負資產,總算有地方住;每天早餐12元,午餐如非公務,到飯堂消費32元,晚餐奢侈一點,50元一定搞掂。另外衣服基本上幾套西裝、有衫替換,加上學樂費,每個月的人工維持基本生活,綽綽有餘。」

時至今日,以陳經濟能力,足可遷往半山或赤柱居住,為何仍「留守」在黃埔花園?原因便是要保留當時負資產仍感到人生富足的感覺。(部分內容節錄自陳振康所著的《上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