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清的夢 | 遠見雜誌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趙永清的夢

林蔭庭
user

林蔭庭

1992-11-15

瀏覽數 19,900+

趙永清的夢
 

本文出自 1992 / 12月號雜誌 吳舜文傳

一位趙永清的多年舊識,形容這、位今年角逐立委的大學政治系講師「有一大堆夢想、也有實踐的熱忱」,和地方派系出身的父親國代趙長江風格不同。

如果抽離他的家世背景(中和林江派),今年三十五歲的趙永清,正如他個人經歷所勾勒出的,「紐約時報民意調查研究員」、「民意調查基金會研究員」、「趙少康助選員」、「立委林宏宗助理」、「民主基金會活動組執行秘書」,是個飽受西方政治教育洗禮,談起政治理念口若懸河,各種專業語彙運用自如的年輕知識分子。

而這也正是選戰中趙永清極力強化的形象。雖然在外界的觀感中,具備他這樣條件的人不少,只是他有幸生在三代從政、財富雄厚的家族。

不同於某些長期刻意栽培的政治家族子弟,這位趙家的老么在較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成長。長兄江上清(從母姓、曾任中和市長、現任省議員)積極參與家族事業和從政,趙永清則愛讀書、偏好人文性思考。大學聯考自己選擇乙組,進入政大哲學系,之後又轉入政治系,「都是先斬後奏、自己選擇的路。」

趙永清從小接觸到的政治,是貼近地方、講求義氣的。父親從不談政治理念,只有無數次的選舉、不斷的選民服務、喝酒應酬。父親健康受損,母親也付出不小的代價。

工作是為準備參政

民國六十年代,他目睹了「和家裡不一樣的選舉」,康寧祥、陳婉真、陳鼓應等反對人物的言論,也帶來新的刺激。這段經驗比家庭背景對他的影響更大。

「他的政治理念,都是自己在外「遊蕩」得來的,」一位友人半開玩笑地說。趙永清的妻子觀察到,從美國修得政治學碩士回國後,他擔任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往參政方向準備。

或許瞭解到大環境的改變,趙永清努力地要突破地方派系政治的窠臼,重視文宣戰、委請公關公司做文宣企畫即為一例。連父子送禮的方式也不同,父親熱心地以包種茶贈送來客,他送的則是一套特別設計的再生紙文具。

媒體報導和地方政治研究報告都顯示,趙家所屬的中和林江派是當地派系主流,影響地方政經甚鉅。談起這些,趙永清臉上似乎蒙上一層陰影,他說中和地區的派系之間「合作大於衝突」。

然而,一位地方政府人十舉例,七十八年大選,縣長候選人李錫錦與江上清(省議員候選人)、游明財(立委候選人)聯手競選,結果李錫銀失利,部分原因即為派系之間互相抵制。

趙永清用著一些學術名辭,批評媒體有「類化」、「等同化」某一些特定對象、忽視「個別差異」的傾向;他尤其不滿外界以「太子黨」、「四大公子」等封號加諸他身上。

「問題是,商品有CIS(企業識別系統),人也有,他地方派系的標誌太明顯了。」一位地方人士認為,即使他真有理想,也不可能實現,最後會落得「兩面不討好」。

一位台北縣記者也表示:「這幾個派系在地方上都定型了,選舉一定花錢,樁腳也會向他們要錢。」趙永清競選總部的一位工作人員,談到省議員游任和可能也將投入戰局時,不經意地說:「沒關係,多花點錢就好了。」

人際關係是除了錢之外的重要資源。趙永清四處拜訪拉票時,總不忘代父兄問候鄉親,將彼此關係拉近。他也承認,以他個人「不事生產」(五兄弟中,唯獨他未參與經營家族事業),競選經費自然是由家裡負擔。

跌入自己描繪的理想國

他坦言承接資源也承接包袱。雖然自己的理念是「絕對不買票」,但是「選舉不是我一個人打的,也要看別人怎麼做,以及樁腳和選民間的互動。」

「如果我不是生在這樣的家庭,也不會是這樣的選法,」趙永清語帶埋怨地說。他自認即使以他本身的條件,也可能當選。

中和地區的民進黨國代賴勁麟駁斥這種說法:「他如果真有辦法,應到其他地區去選。他想搭便車,以後派系要他服務,他能說不嗎?」賴勁麟指出,國民黨中與趙永清條件相似的人很多,但連登記初選的機會都沒有,這是場不公平的比賽。

眼前的這條路,趙永清走得有些徬徨。以目前政治文化,立法委員必須兼顧法案研究、地方建設和選民服務三層角色,他很擔憂分身乏術,日後選民可能會失望,「你父親以前婚喪喜慶都來,你卻做不到」。

來自黨的各種壓力也使趙永清心情複雜。一位友人透露,他對國民黨一直不能完全認同,今年初選前黨部經由他父親勸說,趙永清才加入國民黨。但他表示,未來他不會唯黨命是從,要在黨內提出興革意見。

面對選戰的煩累和未來的不可知,趙永清說他只想「瀟灑走一回」。「將來,我也可以退居幕後,辦一所政治管理學院,讓政治專業化……。」說著說著,趙永清跌入自己描繪的理想國裡。

但是,他也許沒有想到,像他如此後援強大、「進可攻、退可守」的幸運,是絕大多數年輕人無法冀求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