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民投副總裁徐飆:2024年後併購重組市場可能迎來爆發 - 新浪香港

粵民投副總裁徐飆:2024年後併購重組市場可能迎來爆發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林典馳 深圳、廣州報導

去年‘827新政’後,IPO審核趨緊及不確定性大幅提高,且監管層重點鼓勵併購,預計擬上市資產將更多尋求併購方式實現證券化。不過,由於公司資本運作方向切換、外部溝通存在一定的時滯,預計2024年後併購重組市場可能迎來爆發。”廣東民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粵民投)副總裁徐飆談到。

5月15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導主辦,21世紀資本研究院作為首席智庫,天河基金、同城商旅廣東省管理會計師協會提供支持的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1世紀卓越董事會(廣州站)活動順利召開。

在活動上,徐飆發表了以《PE投資的退出與上市公司併購趨勢》為主題的演講。

當下投資環境整體比較複雜,受“827”新政影響,過去一年IPO受理階段性放緩。整體來看,2021-2023年IPO輔導數量持續上升,而IPO受理數量卻整體呈下滑趨勢。

徐飆談到,從受理率來看,2021-2023年每年受理率分別為53.13%、43.13%和27.68%,即每年末輔導的項目在第二年能夠申報受理的比例逐年下降,到2023年,僅1/4左右的2022年末輔導項目能被受理。IPO受理端節奏出現明顯放緩。

Wind數據顯示,2023年IPO上會企業合計308家,總體通過率為90.58%。考慮到項目撤回情況,2023年的真實過會率為47.37%,相比2022年65.34%和2021年61.79%的過會率,2023年的真實過會率出現了明顯下滑。

從撤回的角度來看,則更為明顯,“‘827新政’後監管趨嚴,已撤回超過200家企業。從企業屬性來看,民營企業撤回家數較多;從盈利情況來看,淨利潤1億元以下的中小民營企業IPO撤回家數較多。” 徐飆表示。

而從板塊來看,由於創業板前期申報家數較多,近期成為撤回家數最多的板塊。

Wind數據顯示,2023年成功IPO的企業共313家,募集資金金額3,565.39億元,對比2022年全年成功IPO企業428家,募集資金金額5,869億元,整體IPO市場呈現一定程度的下滑。

徐飆談到,這是當下整個IPO環境面臨的問題,也意味著未來企業IPO越來越難。

鑒於IPO難度上升,市場預期2023年會是一個併購大年。但從數據統計來看卻並非如此。2023年併購重組的數量,無論是從審核過會的數量還是披露的非審核數量,都呈一個下滑的趨勢。

徐飆表示,“市場力量的傳導還不盡完善,今年可能是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重點關注併購的時間點。”

數據顯示,2015年~2017年為前一輪併購重組的高峰期,伴隨註冊製改革,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降溫,審核類重大資產重組數量下降得更為明顯,至2023年拐點尚未出現。

觀察併購重組的另一個視角是供給和需求端。

從供給端來看,截至2024年4月16日,各板塊IPO輔導企業高達2,370家,IPO排隊企業高達662家。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月1日後新受理的IPO企業中,截至2024年4月16日,已撤回552家。

而從需求端來看,A股上市公司家數達5,353家,若以每年四五百家IPO增量,不到兩年就將超過美國上市公司的數量。

徐飆表示,因此,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部分上市公司今年會被監管層堅定出清,大量之前認為行之有效的手段保殼的手段、借殼套利的行為都將難以實現。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分化也在加劇,當前龍頭企業、規模企業較成長型、創新創業型企業更具優勢。此外,上市公司利益導向機制發生變化,分紅和再融資均出台相應規定限制,並且嚴格限制破產重整,應退即退。

他談到,上述因素可能觸發併購市場逐漸向賣方市場演化,但普通上市公司購買能力受到一定製約,而優質買方仍然具有稀缺性。

對於粵民投的併購業務策略,徐飆梳理了四大重點。

第一是大市值上市公司的併購業務。粵民投圍繞新能源和生物醫藥領域的核心上市公司,進行產業鏈整合,推進收購業務。近期,人工智能也是關注的重點,投資方向有國產大模型和底層的算力企業。

第二是跨境併購業務。跨境出海是長期趨勢,企業在海外構築產能,粵民投發揮在香港的平台和優勢。

第三是針對有保殼壓力的上市公司。粵民投在另類投資、特色資產投資積累大量經驗,通過破產重整化解債務壓力,進而實現保殼目的。

第四是國企收購優質上市公司控製權。粵民投持續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以及民營企業機制的靈活,配合上市公司鏈主企業去構建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