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中国近现代建筑师,诗人,作家)_百度百科

林徽因

中国近现代建筑师,诗人,作家
展开7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 [1],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为中国近现代女建筑学家、作家和诗人。 [1-2]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将于2024年获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 [20-21])。 [1]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3]。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 [19]。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18]。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2],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3]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1]
中文名
林徽因
外文名
Phyllis Lin
Whei Yin Lin [26]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4年6月10日
逝世日期
1955年4月1日
职    业
建筑师,诗人,作家
主要成就
参与新中国国徽设计
出生地
浙江杭州
祖    籍
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
祖    父
林孝恂
父    亲
林长民
族    叔
林觉民
女    儿
梁再冰
儿    子
梁从诫
性    别
原    名
林徽音
配    偶
梁思成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名望世家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族叔林觉民是民主的先驱。父亲林长民是在政治上较为活跃的人物。 [4]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大女儿。 [4]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民国三年(1914年),林徽因与祖父来京,与父亲同住在前王公厂。 [4]

早年经历

1916年,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到中国访问,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等人陪同泰戈尔游历北京。泰戈尔为林徽因写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4]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民国十四年(1925年)9月20日,林徽因的照片出刊在上海《图画时报》第268号头版人物。 [5]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民国十七年(1928年),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婚礼后同往欧洲游历,考察欧洲建筑。 [6]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林徽因在《诗刊》第3期上首次以“林徽因”发表诗作,从此,林徽音成为“林徽因”。 [7]

建筑生涯

1930—1945年15年间,林徽因、梁思成对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8]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
1936年5月,林徽因身体稍有好转,就和梁思成赴河南考察。6月下半月抵达济南。 [8]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卢沟桥事变后,林徽因、梁思成随营造学社先迁长沙,后于1938年1月到昆明,住在巡津街一所名为“止园”的宅院里。梁思成夫妇所开展的第一项研究就是昆明的古建筑进行调查。梁思成长年外出考察,林徽因则留守兴国庵主持日常事务,既要负责孩子的照顾和教导,又要整理大量的绘制图纸和文字资料。
1938年10月至11月,经林徽因、梁思成调查的有圆通寺土主庙、建水会馆、东寺塔西寺塔、真庆观大殿、金殿等约50余处昆明主要的古建筑。 [9]
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了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
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
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代表的突然到访,表现出的对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他们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并应解放军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
1951年,47岁的林徽因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
1952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最后岁月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丈夫梁思成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1953年10月,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
1954年6月,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林徽因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

人际轶事

播报
编辑

与徐志摩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徐志摩已与陆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林徽因始终没有热烈回应徐志摩的狂热追求,但仍然保持与他非同一般的友谊,尤其是,徐志摩死后她表露的深深悲伤,写了两篇悼念文。林徽因是否曾经恋过徐志摩,学界持论相左,至今尚无定论。 [10]

与金岳霖

梁家当年住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金岳霖就住林徽因家后院;林徽因搬到新林院8号后,金岳霖又住对门的新林院9号;搬到胜因院后,依然比邻而居。他来时无需通报,自己到沙发上坐下,摇头晃脑地看远方,摆弄太阳镜,喝茶翻书,林徽因也不一定出来相见。有时出来,他就手持一本洋书,为林徽因诵读。 [11]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金岳霖仲裁。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与萧乾

1933年11月,萧乾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蚕》,引起了林徽因的关注。她通过《大公报》副刊主编沈从文,邀请萧乾来家做客。因为文字,萧乾和林徽因逐渐熟悉起来,并成为常客。
1935年7月起,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其间,林徽因一直是他的“啦啦队”。每个月萧乾都会到北平,在来今雨轩举行茶会。林徽因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1936年,萧乾调到上海,同时编辑沪津两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了活跃版面,他不断开辟各种“专栏”。萧乾搞的那些尝试,林徽因都热烈支持,并且积极参加。1938年夏,萧乾去香港继续编《大公报》文艺副刊,留在内地的林徽因仍然给他指点和支持。
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在会场上,林徽因老远就向萧乾招手。萧乾坐到她身边,握握她的手,叫了一声:“小姐。”林徽因说:“哎呀,还小姐哪,都老成什么样子啦。”萧乾说:“精神不老,就永远也不会老。”随即,两人又谈论起文字和作品来。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闻听这一噩耗,萧乾立即给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1998年12月,萧乾重病住在北京医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林徽因文集》,萧乾应邀为文集写序。他口述,由别人整理。萧乾仔细过目后,稍有改动,最后在文章的尾部工工整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该序成为萧乾文坛的绝笔之作。 [12]

人物贡献

播报
编辑

建筑

新中国国徽设计
1949年9月下旬,林徽因和建筑系的10名教师一起参加了国徽的图案设计工作,她将自己的心血和学识全部倾注于这项设计。他们的设计方案于1950年6月被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选定为国徽。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1951年,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了设计碑座饰纹和花圈浮雕的任务。后来人们将她设计的花圈图案草稿(一小块碑石)放在八宝山她自己的墓碑前纪念她。 [1]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1949年,政协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征求纪念碑设计方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致主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应以碑的形式为主,以碑文为中心主题。1952年5月,参加设计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以下简称碑建会)委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林徽因不仅承担美术设计方面的任务,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成为整个设计小组的实际领导者,对于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结构都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林徽因承担了设计小组的组织工作并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特别是纪念碑小须弥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环浮雕。从总平面规划到装饰图案纹样,林徽因一张一张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在设计风格上,林徽因主张以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唐代风格为蓝本。 [13]
◆东北大学校徽设计
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
◆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八宝山的护国寺改建为公墓,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处。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公墓内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栖之所。

工艺

景泰蓝保护
一次,林徽因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场一个旧古玩摊上买了一只景泰蓝花瓶。老摊主对林徽因说:“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林徽因担忧起来,决定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林徽因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的图案,当时她积劳成疾,后来病得不能动笔。 [14]1953年完成了景泰蓝抢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体又一次垮下来。 [4]
1955年初春,林徽因已住进同仁医院。学生钱美华前去看望时,林对她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 [14]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作者名称 林徽因
    作品时间2010-9-1
    《林徽因文集》是2010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林徽因。优越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使她有条件把文学真正作为独立而自由的人生与艺术理想,从而是天然的“为艺术而艺术”派。林徽因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才女,但其文学成就不如庐隐、萧红。该书选编了林徽因大部分作品,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和艺...
  • 作者名称 林徽因
    作品时间2009-10-1
    《九十九度中》是200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徽因。
  • 作者名称 林徽因
    诗名:那一晚 体裁:现代诗 作者:林徽因 原载:1931 年4 月《诗刊》第2 期(署名:尺棰)
  • 作者名称 林徽因
    作品时间2001-10-01
    《山中一个夏夜》是2001年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徽因。
  • 作者名称 林徽因
    作品时间2010-5-1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是2010年5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林徽因。本书尽可能地收集了林徽因女士的所有诗歌,即使做不到百分百完全收录,却也涵盖了她从留学时代直到中年这个时间段,经典的诗歌作品。
  • 作者名称 林徽因
    《深夜里听到乐声》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用真挚、细密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一种难以言状的爱的隐痛,男子的相思,女子的惆怅跃然纸上。这首诗描写的虽然只是普通的儿女情长,但是又仿若古人的“余音袅袅,绕心不绝”,细细读来,令人心感其伤。
  • 作者名称 林徽因
    《笑》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通篇描绘的是一个少女高雅纯洁的笑,诗中用诸多女性的意象展现了笑的美好,在露珠与花影间,阳光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轻歌和柔波中,纯粹的美丽尽现眼前。全诗形象鲜明,色彩浓艳,用多彩的笔触从各角度刻画神态,虚实博喻,文字灵动,令人叹服。
  • 作者名称 林徽因
    作品时间2008-10-1
    《一片阳光》是中国女性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的作品集。作品集辑录林徽因的经典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如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 作者名称 林徽因
    作品时间2005-12-1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2005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徽因。是林徽因写给儿子梁从诫的诗集。
  • 林徽因诗集
    作者名称 林徽因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林徽因墓

每年清明节,北京八宝山林徽因墓总是摆满了鲜花 [6]。林徽因墓由梁思成设计,上面有汉白玉花环,来自林徽因设计的天安门纪念碑图案。碑上用营建社特有的字体刻写的“建筑师林徽因墓”,这几个字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砸毁,成了一座“无字碑”。墓今已修复。但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工地取回的试刻纹样原件,无法修补。 [11]
林徽因纪念碑

追授学位

“从当时的记录来看,很明显林徽因想要学习建筑并成为一名建筑师,并且她后来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她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兼佩利讲席教授弗里茨·斯坦纳 (Fritz Steiner) 说。他在2022年发起了调研和审阅程序,他表示“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错误,是时候来纠正它了。” [22]
2023年10月,据“宾大沃顿PWCC”消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将于2024年5月18日举行的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向林徽因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学位 [20]
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00周年。2024年5月14日,微信公众号“宾大沃顿PWCC”发布消息《活动细节|林徽因入学宾大百年暨建筑学位追授庆典》。宾大方面表示,2024年5月18日星期六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宾夕法尼亚大学向林徽因女士追授建筑学学位,并在5月19日下午举办庆典向她致敬,庆祝她的非凡成就、遗产及在全球的影响。 [23]
当地时间2024年5月18日傍晚,在202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 [24]
林徽因的建筑学学位证书 [25]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综述

林徽因,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与夫婿梁思成将一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建筑与艺术事业,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一起创办了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思想先行者与奠基人。林徽因不仅在建筑领域成就非凡,同时具有令人惊叹的文学造诣——她的著述文章别具一格,充满诗意又不失科学严谨;她的散文充满灵性,诗歌更是脍炙人口。她一生执着于对美的追求,对美学理论体系有其深刻的解析,在工艺美术等领域开拓创新,成果卓著。 [15]

名家评价

“梁思成、林徽因的生活就从来不是‘打发日子’的生活,对于他们,日子总是不够用的。”(哲学家金岳霖评) [16]
“一位了不起的中华第一女建筑师,才华横溢的学者,她(林徽因)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如此的造诣,她在建筑方面和梁先生并驾齐驱,共同作出卓越的贡献。”(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评) [17]
“一代才女”(中国现代文学家胡适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