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9E09E1B-ED6A-4FF1-A4BB-DC7F419CA540

三月二十三日,旱象未解的大台北地區, 我們隨著一位水管抓漏師傅穿梭在人車雜沓的新北板橋鬧區。 他在幹什麼? 原來他在聽, 在尋找地底下漏水的聲音, 在這個時刻,每一滴水都彌足珍貴。 台灣自來水漏水率高達一八%, 每年漏水量足以提供全台兩個月以上的民生用水。

單就管水能力這一點, 就無法說服大家,台灣是先進國家, 更何況我們的抓漏技術,還停留在三十年前⋯⋯。 辛勤,不等於效率 台水的測漏員還在使用尋水棒、聽音器等測漏「古法」,小小的團隊,一年要走上千公里。但將近6萬公里的自來水管,土法煉鋼,何時才能巡得完?

二○一五年三月二十三日早上六點三十一分,桃園天空發出兩聲巨響。那是驚蟄春雷,像爆炸一樣的雷聲,從龜山到台北信義區,震醒許多人。然後是傾盆大雨,從台北下到桃園,讓好多人期待,已經乾涸的石門水庫,是不是進帳了?

但是,隔天水利署水情公告,石門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只增加○.一一%。四月一日起的第三階段限水,照常實施。一場雨,救不了岌岌可危的台灣水資源。當人們仰頭望天,求老天爺降雨時,有另一群人也在求水,只不過他們的目光是緊盯著地上看──他們是台灣自來水公司〈以下簡稱台水〉的抓漏專家。

當台灣水情告急,他們的工作更顯重要,因為台灣自來水漏水率竟高達一八.四%〈日本東京只有三.一%〉,甚至比中國北京還要高。

台灣的水,同時面臨高山陡峭、儲水不易的先天不足,以及自來水管理落後的後天失調。

按照台水和北水配水量統計,台灣一年漏掉約七億噸的水,足以供應全台兩個多月的民生和工業用水。而這七億噸的重量,全壓在這群全台為數只有六十七人的抓漏師身上。

  • 還在用「尋龍尺」!外國已用大數據測漏,我們仍在土法煉鋼

採訪的這天,只見趙師傅拿著自製的尋水棒,在路上找水管。這根 L 形的金屬棒,又稱「尋龍尺」,握在手上,在水栓附近走一走,棒子突然自己轉向。「啊!水管在這裡。」這不是台水的找水管標準配備,「這是我自製的啦!」問是什麼道理,趙師傅一時說不出口,「大概是磁場吧!」

「尋龍尺」是古代尋找水源時用的,但卻出現在現代,新北市的板橋熱鬧市區裡用來定位水管。

這群台水漏水防治處檢修組師傅的任務,就是找出我們腳底下自來水管的暗漏,我們像目睹了一場現代「水巫」。會用這招,因為台灣自來水管線圖已經年久失修不精確,早已無用武之地。「我們到現場前,當然會看水管的管線圖,但是現場與管線圖,有很大的差別。」台水漏防處檢修組組長盧烽銘說。台灣漏水率高,不是沒有原因。

當北京和上海都已經開始使用有 3G 訊號的無線自動水表,透過超音波流量計,每天回傳好幾兆 MB 的資訊,用大數據測漏水,甚至可以預測在漏水前的異常時,台灣,卻還在用「尋龍尺」找漏水。確定管線位置後,趙師傅拿著尋龍尺,背著擴大器,戴上耳機,拿著上面有膠帶補釘的測地麥克風,沿著看不到的水管線走一步,聽一步。

「這裡水聲比較大!」走了一陣,他停下腳步說。打開旁邊大樓骯髒破舊的水表蓋,師傅拿出長長的銅製聽音棒,一頭壓在水表上,「如果水表沒有動,但是有水聲,那就是漏水了。」

一聽,果然有轟隆隆的水聲,師傅討論了半天,確定這是漏水,然後,他們在地上用白漆噴上大大的「水」字,等待後續檢修。「如果漏水量很大,像地下水道,也是一天好幾百、上千噸都有。」趙師傅說。

很難想像,全台灣五萬八千多公里的自來水管,就是用這樣土法煉鋼的方式找漏水。台水漏水防治處處長李丁來說,台水北中南的九個專責檢漏人員分隊,加上管線隊,只有六十七人,平均一個人要維護近九百公里長的水管,可以來回高雄台北三次。

這些路,都只能用走的。但近六萬公里長的水管,盧烽銘和他的組員,一年辛勤地走了上千公里,也走不到一半。

 所以,台水測漏水的週期是「兩年一巡」。也就是,如果一個地方漏水,等下一次測到,可能就是兩年之後。

  • 管線舊、沒錢修:水價過低 讓一切變得惡性循環

用這個方法,面對台灣破舊的自來水管,如同用紙包火。盧烽銘說,台灣的自來水管,為了求快、求便宜,有一半都是塑膠管,使用的年限是二十年。但是,台灣現在有八成以上的水管,都已經使用超過三十年。

已經硬化的塑膠管,只要水壓一大,就會破裂。「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加壓永遠不夠,高樓一定要有水塔,但在國外沒有這種東西。」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說。

台灣的自來水網絡,就像一艘破舊不堪的大船。每年台灣降雨量約九百億噸,但能供給自來水的,只有不到四十億噸,又有一八%的自來水漏掉。要補這等同三座石門水庫的水,台水公司手上有的工具卻很落伍。

「我從一九八二年進到台水,就是用這個方法在檢漏。到現在三十幾年後,我們還是用一樣的方法。」盧烽銘說。方法古老,引入現代的漏水管理方式,他坦言:「很難啦!」

「漏水是結果。」李丁來說:「真正問題是資產設備管理。」漏防處是去年九月才成立的新部門,專門治台灣的高漏水。但是,李丁來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資源。

李丁來指出,從一九九四年,水費凍漲到現在,面對台灣自來水需求越來越高、供水率也越來越密集,台水管線長度增加兩萬多公里。資產中的機械及設備,從原本的六百億元,增加到現在的一千六百億元;但在水費不漲的情況下,業務收入只從一三九億元增加到二五一億元。

台水有一六○○億元的資產,占大多數的是自來水管線,但台水一年只有十一億元的維修預算,「算起來,維護成本不到資產的一%。

你買一百萬元的車,開了二十年,每年還只花一萬元修車,你覺得這輛車能開嗎?」李丁來說。

他舉東京的例子,東京自來水供水人口約是台灣的七成,但是漏水率僅三.三%,遠遠低過台灣。而東京都自來水事業,每年高達新台幣一千億元的營業額中,投入漏水改善資本支出就逾三成。比照台水常年虧損,「管理維修費用要提高一%,都很困難。」

環境工程出身的李丁來,常年走訪日本、德國、新加坡等水資源管理先進國,看到國外紛紛引入高階的檢漏設備和管理系統,他也心急。但是,現實擺在眼前,要治漏水,必須先投資。他舉例,要把現在的傳統水表,換成能夠自動監控漏水的 AMR 水表,僅硬體設備成本就比現在使用的傳統水表高過一倍以上。

檢漏管理要成本,把已經超過使用年限的老舊塑膠管(PVCP),換成材質更好的耐衝擊管(HIWP),成本更高。目前汰換一公里管線花費,粗估為六七五萬元,塑膠管全部汰換,要一六○○億元。台水目前每年的水管汰換率是一.五%,但是李丁來計算,只能用二十年的塑膠管,每年要五%的汰換率才夠。

「水價過低,是現在水資源管理最大的問題。」經濟部常務次長兼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說:「水價越低,台水的營收就越少,漏水管理能力就越差,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但是,他也指出,調升水價的阻力,來自於民眾對台水管理能力存疑,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台水的組織和經營,需要大幅進化。

  • 限水其實可以避免:漲水價之前,台水經營效率得先提升

例如這次新北新莊、板橋的第三階段限水,其實可以避免。

原來,「板新二期改善計畫」(簡稱板二),其實從○七年就開始施工,計畫在去年完工,目的就是讓板新能接起水量充沛的翡翠水庫,減輕石門水庫的供水負擔。

「但是,台水在遇到困難時,例如用地取得,就沒有那麼積極。」楊偉甫說,一延再延之下:「這個計畫如果它(台水)速度夠快的話,板新可以從翡翠(水庫)引水,這次石門水庫的緊張就會比較輕。」

「台灣的漏水率,其實在這幾年有降低,但台水還可以更快。其中關鍵的技術和設備,台水願不願意做投資,這是它要檢討的。」綜觀台灣的水情,每年愈趨極端,要停止每年缺水,卻每年漏水的惡性循環,除了台水要努力提高經營效率,全台灣民眾能否接受合理水價,也是改善的重點。

  • 為什麼台水改善不了漏水?人力缺乏,一個人要維護 879 公里

台灣水管線長 58944 公里,但是專職檢查漏水的人員只有 67 人,平均一個人要維護 879 公里的水管。

經費不足,維修比率不到 1%

台水一年花在維修管理的成本只有 11 億元,面對 1649 億元的資產,比率不到 1%。

水費凍漲,業務收入成長不到 1 倍

1994 年水費凍漲至今,台水管線等資產從 615 億元增加 1649 億元,成長近 2 倍;但是業務收入卻只從 139 億元成長到 251 億元,成長不到 1 倍。

  •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今周刊,原文標題:全台 5.9 萬公里管線 只靠 67 人徒步抓漏;原文作者:楊卓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