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讀書札記,有哪些高質量的前人的札記?

導師要求讀完《漢書》要寫讀書札記,希望能夠寫的好一些。因為本科沒寫過,所以想要參考一些前人的優秀讀書札記。百度了一下札記的格式,然後關於札記的內容如下…
关注者
141
被浏览
24,289

8 个回答

(一)首先推薦大神塌鼻子先生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先生可以以读《杜甫评传》为例,谈一谈怎样做讫笔记吗?
古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当然可以理解为,不做读书笔记不叫读书。古往今来书籍千千万,哪一部有价值的书本质上不就是一部读书笔记?
  黑格尔的小逻辑有名吧,那就是黑格尔的哲学笔记。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名吧,那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笔记。当然这还是经过整理的系统化的笔记。没经过整理的笔记手稿就更多了,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不是他未经整理的读书笔记吗。
中国的呢更数不胜数了,且不说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钟书的《谈艺录》都是读书笔记的典范,就说这部《杜甫评传》,也正是陈贻焮先生的读杜笔记。
  《杜甫评传》全书共有二十章164节。下面我以第一章为例,讲一讲读书笔记的做法。但要知道,下面我谈的读书笔记的做法,是通用的,对任何学术著作都适用。学会了做笔记,你才真正学会了读书。
  第一件事,将全章逐字打一遍,再认真校对至少一遍。包括正文和注释。这是做下面另外九件事的基础,马虎不得,偷懒不得的。别人代你打的,代替不了你自己逐字打的过程中对原书的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
  第二件事,将第一章的三节,每节再按文意细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用一个句子或短语拟出标题。如果你认为在一个段落中还应细分为几个层次,则继续细分,也拟出标题。
  第三件事,将第一章中全部生字和冷僻词语一一列出,参照网上或家中的工具书,做出形音义各方面的解释。与词典不同的只是,重点放在这个字或词在本出处的用法和意义,不用把它的其他义项罗列很多。当然你如果看到书上印错或疑错的字也标注下来。
  第四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人名,逐一在网上或在家中藏书中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人名词典。也就是说,对每一个书中出现的人物撰写一篇传记。所谓“一篇传记”,只是说在内容上要包括“传主姓名/字/号/生卒年份/籍贯/生平事迹/仕途经历/著作述评/思想评介”这样一些基本方面,但长短却不限,资料多就多写,无论写多长都可以,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也可以作为这个词条的附录;资料缺就少写,完全没有则暂阙待补,等你读到后面了,自然那时接触的材料就会更多,回头再补也很方便。如果在网上能查得到画像也可以附在后面。
  第五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书名和文章篇名,逐一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书名词典。内容上要包括“书名/卷数/著者/撰写或出版大致年代/主要内容概述/篇章目录/ 对后世的影响”这样一些基本方面,同样长短却不限,资料多就多写,无论写多长都可以;资料缺就少写,完全没有则暂阙待补。
  第六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专名,逐一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专名词典。包括地名/官名/制度名/器物名/民俗名/典故名等,举之不尽。
  第七件事,对第一章里引用过的杜诗,参照你所能查到的资料,例如群空间里提供的参考书《仇注杜诗》,逐一做出注释和今译。
  第八件事,对第一章的三节,分别编出一套练习题,并在章后对全章内容编一套复习思考题。题型嘛大家都熟悉的,例如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等。同时附上自己做的答案。
  第九件事,以《杜甫的家世》为主题,当然题目可以自己拟定,准备一篇100分钟的专题讲座讲稿,对象是高中程度的文学爱好者。字数大约在8000-10000字左右。然后约定时间,在群里讲一次。讲后根据听众的意见和提到的问题,修改补充自己的讲稿。
  第十件事,读书笔记共享。随时把自己的笔记发到群空间,也随时阅读参考别的同学的读书笔记,来修订补充丰富自己的笔记。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笔记不够成熟不好意思发,也不要以为自己的笔记是辛苦收罗材料得来不易的而舍不得发,因为如果你不发他不发,你也就失去了很多参考人家笔记来提高自己笔记质量的机会。例如我们现在读的这部《杜甫评传》,不就是陈贻焮先生的读杜笔记吗。他能把读书笔记做出这种水平,就可以作为我们做读书笔记的榜样了。
  这十件事做完后,你可以声称自己把第一章读了一遍,可以去读第二章了。不过也要知道,学术著作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全书读完第一遍后,再从头开始第二遍。我的建议,最少四遍。在你们读完了第一遍,预备开始第二遍之时,我会再来讲读第二遍做笔记的方法,不是刚才提到的那十件事了,是另外一些事。我在网上指导过的学生,有曾把一本书这样读过六十多遍的,读书笔记超过了800万字。
  当然,用这样的方法读完一本书,要花很长的时间,但这是个内功修炼积蓄的过程,快不起来的,练一年有一年的收获,练三十年有三十年收获,况且你练过一年还是练过三十年,明眼人一看就知,装不了一点假。一旦学会并熟练掌握了读书方法,就会达到任督二脉贯通的境界,天下之书不足一观。

(二)其次說說個人關於研讀《漢書》交流意見:

1、第一件事自然是認真讀一遍《漢書》

不過我不認同王路先生說的那樣首次閱讀就在書上批註,畢竟第一次讀很多問題都是模棱兩可甚至不了解的。因此我建議準備一個小本子,每一卷預留多少頁,按卷數來寫讀書筆記,而且第二次與第一次所用的筆芯顏色最好不一樣;

2、第二件事關於讀書筆記的內容

我覺得第一次是不要害怕出錯和所記的筆記內容多的,但凡是顏師古注所說到的反切以及解說,都可以覆核一遍。比如顏師古在注人物傳記時,經常會針對人物籍貫進行註解,直接說地理志云云,但是沒有註明卷數,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註明所在的《漢書》卷數及其頁數;另外顏注也有很多引用前人觀點并加上自己論斷的地方,這裡可以針對前人觀點進行覆核,如果有疑問還可針對顏的論斷進行質疑,自己再去搜集材料。比如顏師古在注釋《漢書·陳勝傳》中的“張楚”的時候就說:

劉德曰:「若云張大楚國也。」張晏曰:「先是楚為秦滅,已弛,今立楚,為張也。」師古曰:「張說是也。」

這種明顯有不同觀點的地方最需要我們存疑了,所以我們可以先覆核一下劉德和張晏兩人觀點的出處(找不到也沒關係),除此之外,也可以搜集一下除了顏師古之外,古代哪些人支持劉德或者支持張晏的,再加以自己的判斷,這裡自己的判斷不用擔心出錯,畢竟是初讀者;

3、第三件事是在讀完整部《漢書》至少一遍之後,將《漢書》與其他史書進行比較

這裡說的其他史書,主要是同樣也記錄西漢史實的著作,比如《史記》、《資治通鑒》,另外像《漢書·地理志》可與《水經注》進行對照閱讀,主要考察與其他史書在史料取捨上的不同,當然能夠利用其他史書對《漢書》進行校勘和史實勘誤是最好不過的了;

4、第四件事是在前幾步工作都完成得差不多了的情況下,可以去尋找《漢書》的相關研究論著進行閱讀了,比如王先謙的《漢書補註》、楊樹達先生的《漢書管窺》、陳直先生的《漢書新證》以及清代三大史論著作《廿二史考異》、《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記》,其他像洪邁的《容齋隨筆》、王應麟的《困學紀聞》、顧炎武的《日知錄》應該也有《漢書》相關的筆記。再結合近人的論著,寫相應的讀書筆記。比如前面所說的“張楚”,在查看上述著作之後,再結合今人田餘慶先生《秦漢魏晉史探微》中的“說張楚”,看下自己是否能否提出不同的意見,即使沒有不同意見,但是對前人的觀點進行羅列,資料搜集上也是很好的。

PS:個人覺得題主作為古典文獻學研究生,導師安排研讀《漢書》,重中之重應該是《漢書藝文志》,建議多研習幾遍,再按照鄙人所說的方法做讀書筆記,相信會有很好的成果的。


附:

1、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豆瓣)

2、

《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 (豆瓣)

3、

漢書藝文志通釋 (豆瓣)

4、

汉书艺文志讲疏 (豆瓣)

5、

兰台万卷(修订版) (豆瓣)

6、

汉书艺文志序译注 (豆瓣)

7、

漢書藝文志與書目文獻論集 (豆瓣)

……………………

康有为 行书 自作挽林纾哀词

作者康有为

质地绫本

形式1轴

尺寸52.5x137cm

版本近代写本

题识:畏庐先生哀词,愚弟康有为拜挽。

提要: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福建闽县人,林纾一生著作等身,成就横跨文学、艺术等领域,涵盖翻译、古文、小说创作、诗词书画等诸多门类,并以自己在古文和翻译等方面的出色成就,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康有为于1913年曾撰《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一诗,发表于《庸言》。诗篇起首即云:“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道出了严复与林纾二人在时人眼中已被公认为译界双璧的史实,表达了对林纾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才华的推崇和认可。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近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精书法,书宗北碑,为清末民初书法大家,著述颇丰。

释文:说部百余传后世,崇陵八度哭先皇。
文章秾郁咸信美,谁识亭林心最伤。
去岁津沽特来见,岂知永诀遂千秋。
郑虔樗散才三绝,怆甚遗图诗画留。

端方 行书 七言联

作者端方

质地纸本

形式2轴

尺寸33x167.5cm

版本清写本

钤印:端方印信、匋父

题识:少兰仁兄世大人察书,陶斋弟端方。

提要: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托忒克氏,字午桥,号午亭、陶斋,谥忠敏。官至直隶总督、湖南巡抚、两江总督,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创办暨南大学、江南图书馆,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工书法,精鉴赏,收藏彝器瑰物颇丰,尤好金石碑版,著有《陶斋吉金录》、《端忠敏公奏稿》等。

释文:日近星辰知有曜,会看钟鼎纪殊勋。

汪大燮 行书 七言联

作者汪大燮

质地纸本

形式2张

尺寸38x137.5cm

版本近代写本

钤印:汪氏伯唐、汪大燮印

题识:伯唐汪大燮。

提要:汪大燮(1859-1929),原名尧俞,字伯唐,一字伯棠,浙江钱塘人。晚清至民国时期外交官,官至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曾担任驻英、驻日公使,北洋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晚年热心于慈善事业,连续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释文:移酒近花坐明月,拥炉闭阁赋幽香。

郑孝胥 吴迈 姚有则 王宗炎 书法四屏

作者郑孝胥 吴迈 姚有则 王宗炎

质地纸本

形式4轴

尺寸30x129.5cm

版本近代写本

钤印:郑孝胥印、太夷、吴迈之印、东迈、姚有则印、达之、王宗炎印、雷夏

题识:1、蔼农仁兄法家政之,辛未春日孝胥。2、蔼农先生教正,录唐张继诗。乙丑春仲安吉吴迈。3、甲戌秋九月,节临西狭颂奉蔼农道兄法家指正,达之弟姚有则同客沪滨。4、蔼农仁兄先生正篆,弟王宗炎年七十又二。

提要:郑孝胥、吴迈、姚有则、王宗炎题赠蔼农书法四屏,分别为隶书节临《张迁碑》、篆书张继《枫桥夜泊》、隶书节临《西狭颂》、篆书节录《道德经》。“蔼农”或为黄葆钺,字蔼农,工书善画,尤擅隶书,与王福厂、马公愚齐名,号“海上三老”。并精于鉴定,与姚虞琴、吴湖帆、张大壮并称“沪滨四慧眼”。
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闽县人。历任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善书,能诗文,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著有《海藏楼诗集》。
吴迈(1886-1963),字东迈,浙江安吉人。吴昌硕之子,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擅书画,兼篆刻。
姚有则,字达之,号大痴,安徽桐城人。姚元之后人。工诗善书能画,尤以草、篆书而名震一方。偶治印,颇具金石气。
王宗炎(1865-1936),字雷夏,号燕樵,江苏泰州人。尝与李瑞清、萧俊贤、陈衡恪等书画名家交往,工书,尤擅篆书,晚年尤其遒劲。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