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科生懂哲學、認民主 中研院人文講座耕耘10年 - 要聞 - 工商時報
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醫科生懂哲學、認民主 中研院人文講座耕耘10年

中研院人文講座計畫參與的跨領域研究員團隊。圖/陳碧芬
中研院人文講座計畫參與的跨領域研究員團隊。圖/陳碧芬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跨領域學習的難度,連教學都困難。國立陽明大學(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共同開設的「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自2014年啟動迄今10年,參與教學的中研院多所研究員們16日回顧教育經驗,每個人都十分有感。中研院秘書長、經濟所特聘研究員彭信坤說,在經濟研究領域3、40年了,為了教生醫大學生認識經濟學,備課時間遠比教課時間多更多。

中研院人文講座16日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計畫主持人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育霖並宣布,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推出6個新課程,全是整合跨領域多元議題 的微學程,根據近年國際情勢、公共議題及學生回饋,重新推出6個架構完善、更貼近社會脈動的微學分學程,分別為「文化感性」、「生命政治」、「民主與異議」、「生命的技藝」、「政經治理」與「臺灣/海洋/南島」。

中研院人文講座計畫主持人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育霖說明,自2014年啟動至今的10年期間,3校修課學生已達5,560人次。圖/陳碧芬
中研院人文講座計畫主持人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育霖說明,自2014年啟動至今的10年期間,3校修課學生已達5,560人次。圖/陳碧芬

彭信坤致詞時指出,人文講座歷經草創、增加合作夥伴,不斷擴大陣容,「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使人文素養成為新世代得以自我定位、看得更廣更遠的助力」,歷經COVID-19疫情考驗,「人文講座」逐漸發展成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能容納更多學生、於教學方法與教材皆更有彈性的線上課程。

中研院人文講座採「講座授課」與「分組討論」雙軌並行的教學方式,課程涵蓋社會與經濟、歷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與文化、哲學與心靈、倫理與道德思考6大主題。由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組12個研究所通力合作下,迄今已開設267門課,邀請到80位研究人員授課,包含3位院士、48位研究員及29位副研究員,師資陣容浩大。

該講座目前運用中研院預算及上述3校的資源,修課學生共計5,560人次,李育霖說明,課程進行透過跨領域的探索,學習自我表達與溝通、掌握社會脈動,乃至增進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國防醫學院校長陳元皓16日親自與會,表示自己不僅代表校方,還是選過此課程的學生家長,他的一雙子女分別就讀國防醫學院、陽明交大醫學院,每次選課線上「像搶演唱會的票」的用力,讓他非常驚奇。

陳元皓說,此系列課程設在大一、大二,是醫科學生正在醫科知識萌牙的時候,學生在上完課後,能做出方方面面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效的表達能力、充份溝通的能力,了解社會趨勢的能力,特別是現在的醫學不只治療疾病,更要考慮社經背景,和家屬站在同樣的水平一起思考,更為突顯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

中研院表示,曾修讀「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課的陳欣園同學感性說道,「即便我們崇尚科學,在生活中仍需以人文的知識解決問題,此門課即提供了很多解答。」國防醫學院任柏叡同學亦指「道德與法律中的批判思考」課對其意義重大,帶給生醫學生許多啟發。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