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當然是愈年輕愈好,趁著年輕用較低的保費做長久的保障,這是保險業普遍的共識。但是這樣的道理雖然保險業務員都知道,但是真正需要買保險的當事年輕人們又是怎麼想的呢?

本次透過採訪幾位非保險業、年齡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一揭年輕人對保險的觀念與重視程度,業務員可以透過瞭解現在年輕民眾的現況與思維,做出有效的銷售策略。


林先生
年齡:25歲
居住地點:高雄市
行業:冷氣工人

林先生大學畢業不久,就已經成為單親家庭的經濟支柱,再加上工作的職業風險比較高,個性謹慎的他為了給家裡留一條退路,於是剛出社會便向從事保險業的朋友購買了保險。

在購買前,林先生在網路上做足了功課,因此在與業務員討論時,他開門見山的給出了自己的預算與想要的保障──一旦發生意外沒有辦法工作,能夠讓失去收入的家庭保有5~10年的正常支出。

業務員原先建議可以用重大傷病險作為主約,再以定期附約的方式涵蓋其他需求,但是計算之後超出了林先生的預算太多,因此最後的規劃是以200萬元的終身壽險為主約,附約方面則是200萬元的意外險、50萬元的實支實付險與50萬元的防癌險,再加上保費豁免附約,年繳保費約2萬元。

這份保單是在2年前所做的規劃,林先生打算每5年檢視調整一次,因為5年的時間足以讓保障需求出現變化,保費也隨著年齡上升一個階段,甚至保額也可能因為通貨膨脹而變得不夠。


林小弟
年齡:26歲
居住地點:新北市
行業:學校文書人員

林小弟是先天的聽障人士。小時候媽媽幫他買過保險,但因為只有好幾年前看過一次保單,也不太記得那張保單到底是意外險還是醫療險。如今雖然出了社會,但是也才剛找到正職工作不久,收入還不穩定,因此還沒有為自己購買保險,而且因為聽障的緣故,他對自己能夠買到多少保額也有些擔憂。

對於保險,林小弟認為這是一個將許多人的小錢集結為一筆大錢,當參與者有人需要幫助時為其解決經濟困難的機制,並不是為了回報而買,而是為了買一個不時之需。

不過談到更具體的認知,林小弟坦言他只知道人身保險有壽險、意外險與醫療險,產險方面有火災與車險,另外還有勞保、健保等社會保險,其他更詳細的名詞與認知就不清楚了。

不過他認為,人生這麼長,總會需要用到保險的時候,雖然有勞保、健保的幫助,但是若需要大筆的醫療等支出,還是需要商業保險的幫助。現階段,他認為自己每月可以撥出5%的收入用於保險,等到學貸還完、收入增長之後,再依據現況加保與調整。


呂小姐
年齡:29歲
居住地點:新北市
行業:行政文書

呂小姐剛出生時,外公就送了她一份壽險保單做為禮物,不過因為實在是太久之前的事,呂小姐只看過一次保單,具體額度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應該是張還本型的壽險。

後來在國小到國中左右,父母又為她規劃了醫療險,當時那間保險公司正在進行保費優惠活動,因此呂家4口一起規劃了一樣的保單。同樣是因為時間過去太久而印象不清,但在採訪結束後,呂小姐回憶起她那張保費的年繳保費達7萬元,因此保額應該不低。

也正是因為有這張醫療險的保障,呂小姐並不急迫於規劃保險,再加上每月預算被學貸占去5,000元,需要再過3年繳完學貸後,才能酌情將這部分的預算用到保險上面。

至於目前,因為曾有過失業幾個月又仍須繳納學貸,存款差點用完的經驗,所以在已經有保險保障的前提下,她認為更急迫的是先準備一筆隨時能夠調用的現金儲備。

對於保險,呂小姐並不排斥,也知道保險的大概分類與用途,尤其她本身就有騎長途機車的習慣,更為此加購了一份年繳保費近3,000元的第三人責任險。她認為,人生本就無常,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重大的意外或生病受傷,勞、健保等社會保險雖然可靠,卻無法斷言未來依然能保有同樣的可靠性,所以商業保險是必須的,她也願意在經濟情況穩定後,每個月付出3,000~5,000元的預算為自己購買保障。


曾先生
年齡:29歲
居住地點:台北市
行業:電腦工程師

曾先生對保險的概念並不深入,父母雖然有為他購買保險,但是具體內容並不清楚,只知道有癌症險與儲蓄險,但具體的保障與保額完全沒有印象,而對保險的認知也只知道有醫療、意外、旅遊與壽險等種類的程度。

不過對於保險,曾先生還是抱持認同的態度。他認為,保險是在意外、風險發生後,失去工作能力或需要大筆醫療支出時,能夠得到的一份助力,去支付這筆突如其來的龐大支出,不但減少家庭經濟負擔,也能夠確保立刻就有一筆現金救急,早日讓生活回到正軌。

而若將目光放遠,如果大家都擁有保險,那麼在面臨風險災難時,就能夠減少對親朋好友的牽連,減少社會的負擔。曾先生認為,風險的發生機率誰都無法斷言,但只要不是0%,保險就有購買的價值。

目前曾先生剛獲得第1份正職不久,不過他十分認可保險的必備性,因此等到幾個月後收入穩定,他打算撥出10~15%的收入購買保險,讓自己一旦面臨重傷、重疾時,能夠得到經濟上的幫助。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