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王位或皇位继承人)_百度百科

太子

王位或皇位继承人
展开2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中文名
太子
外文名
Crown prince
含    义
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
类    别
名词称谓词
注意1
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
注意2
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注意3
皇太子仅一人担当,无二三四

释义

播报
编辑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或世子。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 [1-2]但惟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封建社会的太子,在朝堂其地位次于皇帝与宰相,拥有监国的权力,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
需要指出的是,“太子”并非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皇帝赋予的身份。只有获得“册封”(见下),才会取得太子的身份。
因被册封者与皇帝关系的不同,与太子类似的的称谓有“太孙”、“太叔”、“太弟”等。太子多为皇帝的儿子,少数为皇帝的侄子或养子。元代不谙中国礼法,闹了弟弟是哥哥“太子”的笑话。

待遇

皇太子冠服——《Q版大明衣冠图志》
在封建王朝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仅次于皇帝。太子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唐制)。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嫔一样,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良娣良媛承徽昭训奉仪等。
实际地位:
太子的地位不低于妃嫔,以唐宋为例:即使是后宫妃嫔中最高等的贵妃,也只有正一品,是亲王爵位,皇太子与太子妃都是与皇帝皇后一样不列品级,故除帝后外太子地位不低于任何人。

册立

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继承人的原则是:“立嫡立长”,也就是说,继承顺序是以嫡子优先、年长优先。嫡子[正妻(皇后)所生之子]中,最年长者为第一继承人,如没有嫡子,则由庶子(非嫡所生之子)中年长者为继承人。另一种情况是嫡子早逝,则立其子为继承人,如朱元璋在太子朱标逝世后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除了“立嫡立长”的原则外,还有:“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是皇帝“立储以爱”就是皇帝最喜欢哪个儿子,就立他为太子,这种方式历史上虽有,却为数不多,也极易引发宫廷权利争斗。
历史上太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继承人,但继承人的存在又会对皇权构成一定威胁。由于皇太子有极大权力,所以往往会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汉武帝太子刘据巫蛊之祸自杀,隋文帝废太子杨勇等,而力量强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满皇帝约束、也会有叛逆、乃至弑君。如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皇太子顺利册立、顺利继承皇位的并不多见。 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皇太子的权力越来越被削弱,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约束他的其他儿子们,所以后期的皇太子顺利继位的比较多。
由于太子与皇帝关系的特殊和敏感。大臣们在办理有关事项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他们既不敢违抗皇命,又不愿得罪太子。

称谓

太子对皇帝称“儿臣”,对下级称“本王”或“本太子”,秦以前没有特定,对下也称“孤”。
例举唐代时,皇太子常被左右之人称为“储君”、“郎君”;而亦有自称为“寡人”的,这个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详见《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五》:王叔文者,越州山阴人也。以棋待诏,粗知书,好言理道。德宗令直东宫。太 子尝与侍读论政道,因言宫市之弊,太子曰:“寡人见上,当极言之。”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点可以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亦或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亦或名后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皇太子自称:平时多用“本王”、“本宫”或“吾”,对下人也可谦称“小王”。另外对皇帝、皇后或皇妃时亦称用“儿臣”。

东宫

概述
中国封建社会为教育、辅导、保卫太子,以保证皇 权长久承袭而专门设置的系列职官的制度。在封建社会册立太子,是巩固皇权、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或“青宫”、“春宫”等。诗·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故太子系列的官属称东宫官或宫臣
沿革
东宫官制度始建于殷周。通典·职官·东宫官》载,当时有师、保、太傅、少傅。太傅、少傅使知君臣父子之道,师教之以事,保则慎其身。秦汉时,东宫官制度初具规模,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或作洗马)、舍人;有詹事掌管太子家,设丞,辖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还有太子宾客赞相礼仪,规诲过失,但未作为官属。东汉时,太子太傅只管辅导,礼如师,不领官属。太子少傅则因无詹事之设而既要管辅导,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属。若未有太子,则设舍人隶于少府,其余皆撤。
晋朝的太傅、少傅总管东宫事。愍怀太子时置六傅,后称三师三少,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后历代相承,但人数多少不一。由晋至隋,詹事时省时置,一般均有家令、率更令、仆三卿。隋朝省詹事,设门下坊、典书坊、左右卫等。唐朝除坊局沿隋制外,有太子宾客,詹事府统家令等三寺,左右率等十府。还有东宫图书馆,称崇文馆。宋朝东宫官或以他官兼,或省或置,很不固定。开始有由丞相兼师傅、参政兼太子宾客。始置侍读、侍讲,太子肄业的资善堂亦有翊善等官属。元朝六傅不常设,詹事院或称徽政院、储庆使司、储政院、宫傅府,时置时撤。

列表

播报
编辑

两汉三国

  • 两汉
西汉
汉高帝刘邦皇太子刘盈
汉惠帝刘盈皇太子刘恭
汉文帝刘恒皇太子刘启
汉景帝刘启
首任皇太子刘荣
次任皇太子刘彻
汉武帝刘彻
首任皇太子刘据
次任皇太子刘弗陵
汉昭帝刘弗陵嗣太子刘贺
汉宣帝刘询皇太子刘奭
汉元帝刘奭皇太子刘骜
汉成帝刘骜皇太子刘欣
新建兴帝王莽皇太子王临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首任皇太子刘彊
次任皇太子刘庄
汉明帝刘庄皇太子刘炟
汉章帝刘炟
首任皇太子刘庆
次任皇太子刘肇
汉顺帝刘保皇太子刘炳
  • 三国
魏文帝曹丕皇太子曹叡
魏明帝曹叡皇太子曹芳
汉昭烈帝刘备皇太子刘禅
蜀汉后主刘禅皇太子刘璿
吴大帝孙权
首任皇太子孙登
次任皇太子孙和
末任皇太子孙亮
吴景帝孙休皇太子孙𩅦<雨单>
吴末帝孙皓皇太子孙瑾

两晋南北朝

  • 两晋
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皇太子司马衷
晋惠帝司马衷
首任皇太子司马遹
次任皇太子司马覃
晋怀帝司马炽皇太子司马铨
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皇太子司马绍
晋明帝司马绍皇太子司马衍
晋康帝司马岳皇太子司马聃
晋孝武帝司马曜皇太子司马德宗
  • 十六国
成汉
成武帝李雄皇太子李班
汉赵
汉光文帝刘渊皇太子刘和
汉昭武帝刘聪皇太子刘粲
汉隐帝刘粲皇太子刘元公
汉末帝刘曜皇太子刘熙
后赵
后赵明帝石勒
首任皇太子石兴
次任皇太子石弘
后赵武帝石虎
首任皇太子石邃
次任皇太子石宣
三任皇太子石世
后赵彭城王石遵皇太子石衍
前燕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
首任皇太子慕容晔
次任皇太子慕容暐
前秦
景明帝苻健
首任皇太子苻苌
次任皇太子苻生
越厉王苻生皇太子苻馗
宣昭帝苻坚皇太子苻宏
哀平帝苻丕皇太子苻宁
前秦高帝苻登皇太子苻崇
前秦末帝苻崇皇太子苻宣
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皇太子慕容宝
惠愍帝慕容宝皇太子慕容策
昭武帝慕容盛皇太子慕容定
北燕
北燕惠懿帝慕容云皇太子高彭城
文成帝冯跋
首任皇太子冯永
次任皇太子冯翼
末帝冯弘皇太子冯王仁
南燕
献武帝慕容德皇太子慕容超
后秦
武昭帝姚苌皇太子姚兴
文桓帝姚兴皇太子姚泓
武烈帝赫连勃勃
首任皇太子赫连璝
次任皇太子赫连昌
后凉
懿武帝吕光皇太子吕绍
冉魏
平帝冉闵皇太子冉智
  • 南朝
南朝宋
宋武帝刘裕皇太子刘义符
宋文帝刘义隆皇太子刘劭
元凶劭刘劭皇太子刘伟之
宋孝武帝刘骏皇太子刘子业
宋明帝刘彧皇太子刘昱
南齐
齐高帝萧道成皇太子萧赜
齐武帝萧赜
首任皇太子萧长懋
次任皇太孙萧昭业
齐明帝萧鸾皇太子萧宝卷
东昏侯萧宝卷皇太子萧诵
南梁
梁武帝萧衍
首任皇太子萧统
次任皇太子萧纲
梁简文帝萧纲皇太子萧大器
梁元帝萧绎皇太子萧方矩
梁宣帝萧詧
首任皇太子萧嶛
次任皇太子萧岿
梁明帝萧岿皇太子萧琮
南陈
陈武帝陈霸先皇太子陈克
陈文帝陈蒨皇太子陈伯宗
陈废帝陈伯宗皇太子陈至泽
陈宣帝陈顼皇太子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皇太子陈深
  •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皇太子拓跋嗣
明元帝拓跋嗣皇太子拓跋焘
太武帝拓跋焘皇太子拓跋晃
文成帝拓跋浚皇太子拓跋弘
献文帝拓跋弘皇太子元宏
孝文帝元宏
首任皇太子元恂
次任皇太子元恪
宣武帝元恪皇太子元诩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皇太子元长仁
北齐
文宣帝高洋皇太子高殷
孝昭帝高演皇太子高百年
武成帝高湛皇太子高纬
北齐后主高纬皇太子高恒
西魏
文帝元宝炬皇太子元钦
北周
武帝宇文邕皇太子宇文赟
宣帝宇文赟皇太子宇文阐

隋唐五代十国

隋文帝杨坚
首任皇太子杨勇
次任皇太子杨广
隋炀帝杨广皇太子杨昭
唐高祖李渊
首任皇太子李建成
次任皇太子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首任皇太子李承乾
次任皇太子李治
唐高宗李治
首任皇太子李忠
次任皇太子李弘
三任皇太子李贤
四任皇太子李显
周则天顺圣皇后武曌皇太子李显
唐中宗李显皇太子李重俊
唐睿宗李旦皇太子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
首任皇太子李瑛
次任皇太子李亨
唐肃宗李亨皇太子李豫
唐代宗李豫皇太子李适
唐德宗李适皇太子李诵
唐顺宗李诵皇太子李纯
唐宪宗李纯
首任皇太子李宁
次任皇太子李恒
唐穆宗李恒皇太子李湛
唐敬宗李湛皇太子李普
唐文宗李昂皇太子李永
唐宣宗李忱
首任皇太子李渼
次任皇太子李漼
唐懿宗李漼皇太子李儇
唐昭宗李晔皇太子李裕
  •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晋
后晋高祖石敬瑭皇太子石重贵
后汉
后汉高祖刘知远皇太子刘承佑
后周
后周太祖郭威皇太子郭荣
后周世宗郭荣皇太子郭宗训
十国
南吴
南吴末帝杨溥皇太子杨琏
南唐
南唐元宗李璟
首任皇太子李弘冀
次任皇太子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皇太子李仲寓
前蜀
前蜀高祖王建
首任皇太子王宗懿
次任皇太子王衍
后蜀
后蜀高祖孟知祥皇太子孟昶
后蜀末帝孟昶皇太子孟玄喆

宋元明清

  • 两宋
北宋
宋太宗赵炅
首任皇太子赵元僖
次任皇太子赵恒
宋真宗赵恒皇太子赵祯
宋英宗赵曙皇太子赵顼
宋神宗赵顼皇太子赵煦
宋哲宗赵煦皇太子赵茂
宋徽宗赵佶皇太子赵桓
宋钦宗赵桓皇太子赵谌
南宋
宋高宗赵构
首任皇太子赵旉
次任皇太子赵眘
宋孝宗赵眘
首任皇太子赵愭
次任皇太子赵惇
宋光宗赵惇皇太子赵扩
宋宁宗赵扩皇太子赵询
宋理宗赵昀皇太子赵禥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太子耶律倍
辽景宗耶律贤皇太子耶律隆绪
辽圣宗耶律隆绪皇太子耶律宗真
辽兴宗耶律宗真皇太子耶律洪基
辽道宗耶律洪基皇太子耶律浚
金闵宗完颜亶皇太子完颜济安
前废帝完颜亮皇太子完颜光英
金世宗完颜雍皇太子完颜允恭
后废帝完颜永济皇太子完颜从恪
金宣宗完颜珣
首任皇太子完颜守忠
次任皇太孙完颜铿
三任皇太子完颜守绪
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
皇太子朱标
皇太孙朱允炆
明惠宗朱允炆皇太子朱文奎
明成祖朱棣皇太子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皇太子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皇太子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皇太子朱见深
明代宗朱祁钰皇太子朱见济
明宪宗朱见深
首任皇太子朱祐极
次任皇太子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皇太子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熜皇太子朱载壡
明穆宗朱载坖
首任皇太子朱翊釴
次任皇太子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皇太子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皇太子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
首任皇太子朱慈燃
次任皇太子朱慈焴
三任皇太子朱慈炅
明思宗朱由检皇太子朱慈烺
南明
明绍宗朱聿键皇太子朱琳源
明昭宗朱由榔
首任皇太子朱慈爝
次任皇太子朱慈䇅
三任皇太子朱慈煊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皇太子爱新觉罗·弘历(密立,雍正十三年胤禛逝后公开)
首任皇太子爱新觉罗·永琏
次任皇太子爱新觉罗·颙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皇太子爱新觉罗·旻宁(密立,嘉庆二十五年永颙琰逝后公开)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皇太子爱新觉罗·奕詝(密立,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示朱笔,立为皇太子)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皇太子爱新觉罗·载淳(奕詝临终所立)
王朝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