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医学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远距离医学

分支学科
远距离医学(Telemedicine),亦称之为远程医疗、远程医学、遥医学、遥距医学,远距离医学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远距离医学服务活动,是信息技术和远程医学服务的有机结合。一般来说,远程医学主要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学信息服务等与医学相关的活动。
中文名
远距离医学
外文名
Telemedicine
别    名
远程医疗远程医学遥医学等
领    域
计算机、医学
存在问题
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等
影响因素
医患双方问题、管理部门问题等

简介

播报
编辑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发展为分布式模式,一种新型医学技术应运而生,即远程医学。它集成了医学、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等,实现了远距离医疗诊治、保健、医学培训和信息服务等。这种新型医疗模式是信息技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产物,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远程医学在我国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国内各大中心城市医院于1995年在卫生部金宇工程的指导下,利用卫星通信专网、数宇数据网、公用电话交换网、综合业务数宇网等建立了几十个远程医学网络,并通过这些远程医学网开展了多种远程医学服务,从而发挥了大医院的优势,弥补了边远和中小医院的不足,但至今仍未能得到广泛普及。
远距离医学又叫远程医疗,从广义上讲,它是研究怎样利用多种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与多媒体等)进行相关医疗活动,提供医学服务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有:远程诊治、远程医学培训和医学方而的信息服务等。从狭义上讲,远程医学仅仅是指从事远距离的医疗服务,即远程医疗活动,比如专家远距离的会诊、诊治以及监护等。
可以说远距离医学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尤其在因特网环境下,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和多媒体等技术,对医学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与加工,以医疗MIS系统为基础,在异地实施一系列医疗活动,如:医疗诊治、会诊与咨询、手术指导以及远程培训等 [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播报
编辑
图1:远程医学系统的结构
远程医学系统由远程终端、IP网络和医院数据中心(网上医院服务器)三部分组成。远程终端负责生理数据信号的采集、本地存储和发送,并在统一数据格式条件下能在本地显示这些生理数据信号,可用于家庭医疗、救护车(远程急救)、偏远地区的医院。IP网络负责在终端和医院数据中心之间进行生理数据信号的传输,医院数据中心收到数据后将如实地反映给医院的医疗专家,由他(她)进行诊治,并将病人的数据资料保存到数据库中,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

意义

播报
编辑
远程医疗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保健模式,它为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注入了活力。 其主要包括远程会诊、远程咨询、远程教育、远程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议等方面的应用。远程诊断、会诊、监护,可以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及其指导下的治疗与护理,从而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及时抢救了生命。医疗教育实现了医学文献的共享,满足医务人员继续学习的需求。远程咨询如远程保健与疾病护理等,使人民群众通过网上自我查询实现自我保健和常见疾病的预防。
我国地域辽阔,然而卫生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三级医院基本分布在大、中等城市,高、精、尖的医学仪器设备大都集中在大型医院。而对于地处边远地区的病人,因当地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危重、疑难病人往往要被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这样既浪费了金钱、时间,又因路途远而加重了病人的痛苦,甚至耽误了病人宝贵的生命。即使是距离比较近,患者也希望接受专家的诊疗。这样给市级医院加大了负担,相反使基层医院的现有资源得不到利用,更加重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远程医疗在我国的应用,可以跨越这些障碍,解决因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而产生的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实现了医学信息的共享,医学专家之间、医患之间进行跨时空的、零距离的医学信息交流,最终保证人人平等享有我国医疗卫生资源 [2]

发展现状

播报
编辑

发展过程

我国远程医疗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都是通过个别的远程手段达到会诊咨询的目的,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1986年,广州远洋航运公司对远洋货轮船员急症患者进行了电报跨海会诊,有人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远程医学活动。
(2)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后期的网络化建设及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政府开始重视并给予支持。中国金卫医疗网络就是在卫生部直接领导和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开通的,成功组织国内外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和手术观摩等。中国医学基金会成立了国际医学中国互联网委员会 (IMNC),该组织准备经过十年三个阶段即:电话线阶段;DDN、光缆、ISDN通讯联网阶段;卫星通讯阶段,经过这个阶段,远程医疗逐渐由学术研讨转向患者提供一种新的医疗服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3)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的远程医学推广应用及服务阶段。远程医疗促进了医学最新信息的交流,加强了医药卫生统计;远程医疗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远程医疗使病人免于劳碌奔波,减少费用,降低社会成本。21世纪的医院将实现医院数字化,并通过远程医疗来改善并提高人类的健康。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建立的远程医疗系统已经满足了很多功能,比如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咨询等,但由于我国的通讯网络等计算机基础设施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维护费用高、人们认识观念不同,使远程医疗的一些功能,比如远程医疗、远程护理、网上医院还没有实现。虽然开展远程医疗的研究与应用是刚刚起步,但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各研究专家仍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远程医疗进行研究,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我国远程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播报
编辑
由于远程医学涉及到多种技术(如医疗、网络通讯和计算机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 受通讯条件、投资能力、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及兼容性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2) 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和标准的系统、相关的法律规范不完善。
(3) 医生、病人双方对新的医学技术和新的医患关系的适应和接受能力。
(4) 会诊过程中的安全性、病人隐私的保护很不够,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病人对远程医学的接受程度 [2]

影响远程医学发展的因素

播报
编辑
(1)医患双方问题。大多数医护人员,比较熟悉而对而的医疗模式,接受新的医疗方式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另外患者对远程医学的了解不多,对治疗效果等有顾虑和担心,不敢大胆尝试。
(2)管理部门问题。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并将其作为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和增加患者的手段;要建立远程医疗会诊操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等,还要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正规的培训。
(3)法律法规问题。目前,我国有关远程医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无法解决在远程医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限制了我国远程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4)标准规范问题。目前,相关部门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远程医疗标准化体系,如:因缺乏统一的医疗规范和技术标准,导致各医院建设的远程系统兼容性差;由于数据通信的制式不同,导致医疗信息不能有效共享;由于远程医疗项口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和劳务补偿规定,患者对远程医疗的收费存在疑虑,被咨询专家的劳务技术价值没能得到公平合理的体现等。
(5)资金投入问题。由于投入高而效益不高,导致一些医院为省钱购买了低劣的远程会诊设备,降低了远程医疗效果,影响了远程医疗在我国的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