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血與火鑄造」的友誼續寫新篇章——杜立特行動大救援的世紀迴響 - 新浪香港

參考消息特稿|「血與火鑄造」的友誼續寫新篇章——杜立特行動大救援的世紀迴響

【原標題】「血與火鑄造」的友誼續寫新篇章——杜立特行動大救援的世紀迴響

文/本報記者 何玲玲 袁震宇 段菁菁

2024年4月17日,浙江衢州江山市張村鄉龍頭店村小南坑自然村,廖明發和美國人蘇珊·奧祖克雙手相握,額頭相抵。語言不通,卻心意相通。廖明發說,蘇珊就像他的妹妹。

      4月17日,在衢州江山市張村鄉龍頭店村小南坑自然村,杜立特行動3號機領航員查爾斯·奧祖克的女兒蘇珊·奧祖克(左)與村民廖明發相擁。(黃宗治 攝)

廖家和奧祖克家的緣分,始於1942年。當年4月,一場反法西斯軍事行動以指揮官杜立特之名載入史冊;而淳樸大義的中國農民冒死將迫降深山的美國軍人救出的故事,亦成就二戰史上的一段傳奇。

這段「血與火鑄造」的友誼,穿越近一個世紀的時光塵埃,曆久彌堅,不斷續寫新的篇章。

一枚硬幣與一把鑰匙

孤懸深山的小南坑自然村,經過多年的下山脫貧、水庫移民後,如今已無人居住。村內大部分房舍已凋敝,一幢被精心修葺過的老房子顯得格外醒目,這是村民廖明發的祖屋。

在這座夯土泥房前,89歲的廖明發將一把銅製鑰匙交給蘇珊。鑰匙對應的銀鎖,掛在小南坑口3號的木門上,微微晃蕩。

這是兩位老人第三次見面。廖明發是中國村民廖詩原的兒子,蘇珊·奧祖克是杜立特行動3號機領航員查爾斯·奧祖克的女兒。82年前的那個暴風雨夜,中國農民廖詩原救下了美國軍人查爾斯。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1942年4月18日,美國空軍16架B-25轟炸機奔襲日本,返航途中由於油料不足等問題,杜立特中校等飛行員在中國上空棄機跳傘。長期研究杜立特行動的江山市檔案館原館長徐青說,杜立特行動3號機的領航員查爾斯·奧祖克在執行任務返航後,跳傘迫降在小南坑自然村。

受傷的奧祖克在山裡待了一夜,一早在尋找下山路時被人發現。廖明發回憶,身為保長的父親廖詩原帶著三個兄弟,用一把躺椅把長相「奇怪」的人抬回家中。

彼時,廖明發只有7歲。在他眼裡,被救的人紅頭髮、高鼻子、藍眼睛,長得高高大大。他的雙手、身上有很多被樹枝刮破的傷,小腿上還有一條約一尺長的大傷口。

「我記得,父親上山挖了草藥敷在他傷口上,母親還專門煮了雞蛋給他吃。」廖明發說,查爾斯在家待了五天,4月23日,他被轉移到了長檯鎮與其他隊員會合。

「臨走之際,他送給我父親和我伯父兩個一美分的硬幣,我們一直保留至今。因為語言不通,直到他離開我們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廖明發說,父親一直惦記他救過的這個人,很多年來都想再見一面。直到2009年的時候才得知,他的名字叫查爾斯·奧祖克。

2012年,廖明發作為中國營救者的後人代表,受邀前往美國參加紀念「杜立特行動」勝利70週年活動。在他赴美參加活動的6年後,查爾斯·奧祖克的女兒蘇珊不遠萬里來「尋親」。

在當年父親獲救助的廖家老宅中,蘇珊坐在父親睡過的床榻邊,久久不肯起身。飽經歲月洗禮,曾經見證營救記憶的老宅因無人居住早已凋敝,蘇珊隨即捐贈了1.5萬美元用於翻新老宅。「這裏曾是父親在戰火中棲身過的家,如今也是我的家。」

往事如煙,情誼綿亙。土牆、舊床、老躺椅,春雨順著瓦片滑落院中,一如82年前。從「兄長」手中接過鑰匙,蘇珊親手鎖上家門,揮了揮握著鑰匙的手說:「我還會回來,我們見面的機會還有很多。」

這一幕讓現場不少人潸然。中國外文局翻譯院院長黃玉龍動情地說,我們的淚水是為人類而流,不僅僅是為中美兩國人。一枚硬幣和一把鑰匙,就是世代國際友誼、珍惜與呼喚和平的象徵。

搭建民心相通之橋

「我們今天怎麼活著,決定了他們犧牲的意義。」這是查爾斯·奧祖克生前常常說的話。

杜立特行動大救援植下中美友誼的根,凝結著中國人的大愛,呼喚著珍愛和平的共同心聲。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杜立特突襲者協會健在飛行員和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會的飛行員後代多次跨越山海尋訪故地、尋找恩人。

此次到訪中國,康特伯格一家四口來到外祖父當年的迫降地——浙江衢州江山市芳源村竹排崗,與當年的救援者毛光孝的兒子毛洪根互贈紀念品,共同為在迫降地新建的紀念雕塑揭幕。

他們是杜立特行動5號機副駕駛羅德尼·路斯·威爾德的後人。戰後,華迪無數次講述自己在東京上空30秒的壯舉,以及那個異國雨夜、一瓶威士忌和那些救助他的中國人。

      4月16日,在衢州江山市大橋鎮芳源村,獲救美國軍人後代回訪杜立特行動威爾德降落點。(黃宗治 攝)      4月16日,在衢州江山市大橋鎮芳源村,獲救美國軍人後代回訪杜立特行動威爾德降落點。(黃宗治 攝)

「據外祖父回憶,他當年迫降後為了暖身,喝光了隨身攜帶的威士忌。現在,我同樣帶來一瓶威士忌和大家在此舉杯,不忘那段情誼。」揭幕現場,佐治·鄧肯·康特伯格舉杯說。

在江山市檔案館,崔西·戴安·康特伯格在展櫃前流下熱淚。泛黃的紙張上記錄著江山縣美機降落地居民被敵殘殺和房屋財產損失情況。「我是一名歷史老師,但我之前只知道杜立特行動,不知道中國人民做出了這麼大的犧牲,這讓我非常感動。這段歷史能夠跨越時間,成為我們之間友誼的橋樑。」崔西說。

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二戰史上的救援奇蹟。據統計,降落在中國的75名杜立特隊員中,共有64人被成功救起,其中51人後來再次奔赴反法西斯戰場。也因為這次救援,日軍發動浙贛戰役,屠殺了25萬中國平民。

「人民書寫歷史,杜立特行動大救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可歌可泣的重要篇章。」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說,這段往事應被置於整個人類歷史的高度和格局中重新解讀。

就在紀念杜立特行動大救援82週年中美民間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在衢州舉行的同時,大洋彼岸,一場名為「銘記英雄——飛虎隊和杜立特中隊圖片展暨第五屆中美二戰友誼論壇」的紀念活動在美國俄亥俄州舉行。

「飛虎隊、杜立特中隊的動人故事既是由堅強熱血的中美軍人、也是由感恩重義的中國人民共同書寫的。」參加紀念活動的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總領事黃屏說,飛虎隊與杜立特行動是中美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其中顯現的細微之處折射著中國禮儀之邦的發亮。

「衢州的‘衢’,寓意四通八達,它不只是物理意義上的通達,更是心靈層面的相通。」王義桅認為,杜立特行動大救援搭建的正是民心相通之橋。

1992年,5位衢州籍救援者應邀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州雷德溫市參加紀念活動。衢州以此為契機於1994年10月正式與雷德溫締結為友好城市,並在經貿、科技、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開展廣泛交流。

多年來,衢州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拓寬民間往來。時至今日,雙方共有27位中學教師和3位大學教師到對方城市學校進行過執教活動、13位藝術家到對方城市進行藝術採風創作和交流……兩座城市以禮相待締結友好,將樸素的民眾友誼昇華為城市之交。

      4月16日,在衢州江山市大橋鎮芳源村,獲救美國軍人後代向村民贈送紀念品。(黃宗治 攝)      4月16日,在衢州江山市大橋鎮芳源村,獲救美國軍人後代向村民贈送紀念品。(黃宗治 攝)

衢州與雷德溫是中美以「城」結友的一個縮影。40多年來,國際風雲不斷變幻,284對中美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卻行穩致遠,形成了民間交往的良性機制。

「友誼樹」枝繁葉茂

在衢州二中原校長潘誌強看來,杜立特行動的後半篇文章需要靠一代代年青人延續。「中美兩國的年青人都應該知道這段歷史,只有銘記歷史,才會珍惜友誼,珍惜和平。」

1994年,衢州與雷德溫結為友好城市後,在衢州二中任英語教師的潘誌強被推選為兩地首位互派交流教師。

在美期間,潘誌強曾詢問當地人對杜立特行動的瞭解,大多數年青人停留在「聽說過」,卻鮮有人瞭解行動背後凝結著的中美兩國人民情誼。於是,在他任教期間,雷德溫市的學校多了一門叫「China」的課程,一顆彼此瞭解的種子在大洋彼岸悄然播下。

在衢州二中校園內,一棵多年前由中美友人共同栽植的「友誼樹」已枝繁葉茂,樹邊石碑上鐫刻著寄語——續「杜立特突襲」傳奇,譜中美友誼新篇章。2016年以來,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會在衢州二中設立獎學金,並圍繞杜立特行動組織英文徵文比賽。

「杜立特行動的故事需要經常分享,我也在不斷尋找創新的方式來實現這一點。我和父親一致認為教育非常重要,年青人是國家的未來。作為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會的我們已經是白髮蒼蒼的人了,現在需要更年輕的人去講述和傳承這個故事。」蘇珊說。

「我們會讓學生們立體、完整地去瞭解這段歷史,他們還會主動去查閱相關歷史細節,甚至還專門去研讀《東京上空30秒》等書,挖掘到‘我們不怕犧牲,我們只怕被遺忘’諸如此類的經典詞句。」潘誌強說,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們憑藉較好的英語表達能力,以徵文的形式紀念這一事件,並表達中美兩國友誼綿長久遠的心願。

廖詩原與奧祖克「一美分」的故事,當地年青人耳熟能詳,頻頻出現於徵文作品中。衢州二中學生胡文心在文中寫道:年輕一代不應忘記中國村民和美國杜立特行動飛行員用鮮血和火焰鑄就的中美人民友誼。我們應該把友誼的火炬代代相傳,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年以來,美國青少年訪華學習交流計劃的一批批成員前往中國各地交流訪問,實地感受中國文化,為中美關係發展播撒和平種子。

「看到他們互留聯繫方式,迅速成為朋友,我感到十分欣慰。」華盛頓州林肯中學校長卡爾·霍薩夫說,只要兩國的年青人有機會見面互動,他們就能找到共同語言,打破障礙,共同構建面向未來的願景。

「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包大為說,人類文明是樹幹,各民族的文化與各國的發展道路就是樹枝。「樹枝與樹幹,是須臾不可分離的共同體,而全人類共同價值則是表述了這一共同體之存續與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人類文明之樹需要陽光雨露,這需要所有樹枝的共同努力和奮鬥。」

在衢州二中,蘇珊等人來到中美「友誼樹」旁,與師生們一起為樹培土澆水。樹梢上,新芽在萌發。(參與采寫:崔力

      刊於《參考消息》2024年5月16日第9版

編輯: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