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牆始於五代,宋、明、清不斷增補修建 荊州城牆歷經千年使用未間斷

荊州新聞網 發佈 2024-05-13T09:22:08.040355+00:00

2月19日從「2022年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獲悉,2019年至2022年,荊州博物館考古所對荊州城牆11號馬面遺址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發現荊州城牆共分4個時期,分別是五代、宋、明和清,明確了不同時期城牆牆體的營建方式。

視頻:磚牆始於五代,宋、明、清不斷增補修建 荊州城牆歷經千年使用未間斷

五代包磚牆體內的紋飾磚。

2月19日從「2022年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獲悉,2019年至2022年,荊州博物館考古所對荊州城牆11號馬面遺址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發現荊州城牆共分4個時期,分別是五代、宋、明和清,明確了不同時期城牆牆體的營建方式。

荊州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城牆同樣歷史悠久,它跨越朝代多、保存狀況好,有「南國完璧」的美譽。

五代城牆的包磚外牆。

該考古項目負責人、荊州博物館田勇介紹,荊州城牆有25個馬面(馬面是為了增強防禦能力,在城牆上建造的突出的矩形墩台),2019年,在對11號馬面修繕過程中發現明代牆體的下部有一段青磚壘砌的牆體。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專家組現場踏勘後建議在遵從「最小干預」原則前提下開展考古發掘,以明確荊州城牆歷史沿革及各時期營造技術,並希望藉機為治理牆體病害提供實物資料。荊州博物館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制定詳細的發掘方案,經向國家文物局批准,在此進行了三次發掘,發掘面積345平方米。

田勇介紹稱,考古發掘獲重要收穫:首次,發現明代磚牆直接修建在五代至宋代城牆之上的「牆包牆」重要現象,為展示荊州城牆的沿革提供了直觀場景。

其次,該段牆體疊壓在唐代地層之上,明確了該段牆體的年代上限。明確了五代時期該段牆體為土城垣內外包磚結構,宋代為土垣外側包磚,並有內坡排水溝結構,明清為土城垣外側包磚結構。宋代的三期城牆一直沿用五代的牆體,僅在不同時期對五代的牆體內側進行增加護坡厚度與高度。明太祖甲辰年,湖廣平章楊景在宋代城牆外側進行填土墊高后重新修築而成,在萬曆十年該段城牆向南移了約3米。

此外,宋代城牆牆體出土有2件「鄂」字、1件「後」字銘文磚出土,為研究古代城牆附屬建築及城牆磚製作與來源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

「鄂」字文字磚。 (荊州博物館供圖)

專家表示,荊州城牆磚牆建造始於五代,經後世不斷增補修建,歷經千年使用而未間斷,可以說荊州城牆是全國唯一一座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磚城。相關考古發掘成果,為荊州城牆保護與研究提供重要考古學資料,進一步豐富了荊州古城歷史文化內涵。(記者海冰、通訊員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