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筆下的瀑布系列,啟發了張瀚謙創作《瀑林》裝置。

吳冠中筆下的瀑布系列,啟發了張瀚謙創作《瀑林》裝置。

已故畫壇大師吳冠中及其家人與香港藝術館情誼深厚,歷年捐贈眾多作品,香港藝術館因此成為吳冠中藏品數目最多、種類最豐富的藝術機構。由他的兒子吳可雨捐款 1 億港元成立的「吳冠中藝術贊助」專項基金,旨在長遠推廣吳冠中及相關中國近現代藝術。其中,跨界系列已推出首個項目《吳冠中 X 張瀚謙》,與專題展覽系列:《吳冠中——黑.白.灰》及《不似之似——靜觀樓藏光影與墨痕》同步舉行。

《若水》裝置促成結合觀眾創作及吳冠中繪畫風格的互動體驗。

《若水》裝置促成結合觀眾創作及吳冠中繪畫風格的互動體驗。

張瀚謙擅長創作新媒體藝術裝置和前衛電子視聽表演藝術,糅合古今東西,過往作品《墨池記》和《墨潮系列》突破傳統東方水墨書法美學,得到多間本地、國際藝術機構收藏及展出。他在展覽開幕當日分享說,他喜歡在創作中探究新的可能性,而吳冠中一生不斷在繪畫風格上突破、創新,將西方的繪畫方法融入中國水墨畫,一直都帶給他許多啟發,「香港藝術館有大量吳冠中出色的作品,今次《吳冠中——黑.白.灰》展覽,可親身見到他幾種非常標誌性的繪畫方式。」

大型水墨畫作《瀑布》是《吳冠中——黑.白.灰》展覽的焦點展品,吳冠中以大量留白空間及簡潔線條,別開生面地呈現了九寨溝瀑布謐靜安詳的另一面。「瀑布理應會給人很澎湃、壯觀的感覺,但看起來,你會感到很靜,是靜觀的狀態;我相信吳冠中畫的時候,他的心是達到和自然結合的狀態。我想用自然的數據,用降雨量,用新的方法去呈現瀑布的狀態。」張瀚謙創作的動態水墨瀑布裝置《瀑林》,與吳冠中的《瀑布》遙相呼應,還帶出他對環境的關注與憂慮。

《瀑林》的水滴裝置巧妙演繹降雨量數據,喚起對氣候危機的關注。

《瀑林》的水滴裝置巧妙演繹降雨量數據,喚起對氣候危機的關注。

在氣候危機下,全球多個低窪地區受極端天氣影響,甚至有陸沉危機。「我不希望很僵硬地標示各地的降雨量,而是抽象地表達,留給觀眾空間去想像。」於是他把這些城市的降雨量轉化成水滴,經機械裝置滴落,在特製畫布留下「墨跡」,形成動態水墨瀑布。《瀑林》臨窗而設,背後就是維港美景,他希望透過作品給觀眾反思,「是否可以永遠都見到如此美麗的景觀呢?我們要思考怎樣去與大自然共處,有新的想像。」

香港藝術家張瀚謙

香港藝術家張瀚謙

STROKES OF GENIUS
由張瀚謙及其藝術團隊 XCEED 一起創作的互動電子裝置《若水》,則運用了最近大熱的人工智能技術:透過人工智能,學習與分析過百幅吳冠中藏品的繪畫方式,邀請觀眾與吳冠中的筆觸相互交織,然後生成及實時投影出全新畫作,讓觀眾沉浸於充滿吳冠中藝術色彩的「點、線、面」世界。

張瀚謙強調:「在人工智能的世界裏,我們要避免淪為片面的作品,只是不斷強調技術的可能性;而我們團隊一直將科學、技術的形式,融入具有美學、可以欣賞的作品,所以今次很希望邀請觀眾,透過寥寥幾筆,了解那幾筆可以變化出幾種好有特色的吳冠中繪畫方式。」他十分重視觀眾的互動參與,「透過這種形式,觀眾才能真正了解到,原來他的繪畫是突破了傳統中國水墨畫的畫風。」

吳冠中藝術贊助跨界系列:《吳冠中 X 張瀚謙》
日期:3 月 22 日起
地點:香港藝術館 4 樓大堂及吳冠中藝術廳
查詢:hk.art.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