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需年齡、血壓等資料 國衛院一公式算出糖尿病併發症機率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6,181
贊助

僅需年齡、血壓等資料 國衛院一公式算出糖尿病併發症機率

這篇文章可以用聽的

00:00
00:00

全球糖尿病人口快速增加,台灣也不例外,國內糖尿病診斷率雖達八成,但多數糖尿病患者同時伴隨心血管、腎臟併發症,不僅讓糖尿病難以控制,也嚴重威脅到性命。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運用國內16萬名糖尿病患者的資料,訂定出糖尿病人罹患併發症的預測公式,只要輸入糖尿病患者的肌酸酐、血壓等資料,即推測未來發生不同類型併發症的機率,進而推動糖尿病的「精準衛教」,期待能有效降低或延緩各種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率。

「台灣糖尿病患者正在快速增加」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2016年國內糖尿病人口約為220萬人到了2019年已達250萬人,國內糖尿病患者的年齡呈現「兩極化」,不是高齡就是年輕化。

高齡者可能因老化使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功能作用變差引起糖尿病,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可預期未來高齡糖尿病患者會越來越多,但於此同時,台灣年輕糖尿病患者也正快速增加,年輕糖尿病患者多數是「後天影響」,不良飲食或生活習慣或肥胖使胰島素功能阻抗及胰臟過勞、受損而罹病。

歐弘毅表示,許多衛教資訊都會提及糖尿病的症狀是「三多」吃多、喝多、尿多,其餘還有體重下降、視力模糊等,這些症狀出現前,通常罹患糖尿病都有一段時日,糖尿病初期症狀「幾乎無法察覺」,不少糖尿病患者是先發現糖尿病併發症才被確診。

歐弘毅表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高,器官如同泡在「糖水」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心血管,血管壁因為血糖過高而發炎,血管不健康時,血流就會減少,無法送出足夠的氧氣或是養分到各器官,進而導致病變。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併發症為慢性腎臟病、心衰竭、中風或心肌梗塞、視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歐弘毅理事長)

糖尿病高風險族群 每年應監測一次血糖

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表示,糖尿病的人數未來雖可預期會增加,但並不鼓勵「所有人」都做血糖篩檢,大量的篩檢並不符合經濟效益,仍建議針對高風險群採取定期檢查。

「年齡」是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因子,可以用40歲作為篩檢的一個分界點, 40歲以下的民眾,建議每三年做一次健康檢查時檢測血糖,40歲以上的民眾則建議每年做一次血糖監測。

其餘糖尿病的高風險群則是,體重過重或肥胖、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或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直系血親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史、有心血管或高血壓疾病、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有腎臟疾病家族史,都建議每年檢測一次血糖。高風險群若可以則建議在家中備妥一台血糖機,隨時監測。

許惠恒表示,幾乎有一半需要洗腎的患者,同時罹患糖尿病。如果糖尿病的控制能夠更妥適,加上目前有效果很好的保護腎臟的降血糖藥品可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防範糖尿病併發症,未來台灣有機會可以大幅降低洗腎的機率,擺脫洗腎王國的惡名。

(國家衛生研究院 許惠恒副院長/陳德信攝)

共病科別加監測血糖 科學公式協助糖尿病患預測併發症

「高齡糖尿病者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共病是高血壓」許惠恒表示,高齡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壓、高血脂共病的比例,可達五成到七成,如果是7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幾乎都會合併高血壓。而高血壓太過普遍存在於高齡者疾病中,也讓不少患者因此疏忽警覺自身患有糖尿病的風險。

許惠恒表示,由於糖尿病初期難以辨識,發現時常常是因為共病或併發症就醫,醫界開始思考,如果糖尿病常見共病或併發症的科別,如心血管科、腎臟科、神經內科、肝膽腸胃科、泌尿科等,剛收治到高血壓、中風、腎病、反覆泌尿道感染等患者時,多做一道手續檢測血糖,就有辦法再早一點介入治療糖尿病。

也因為醫界已經開始思考從共病及併發症著手,國衛院也在規劃,當面對糖尿病患者時,是否也能協助患者預測後續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使醫師在幫助控制血糖的同時,也同步提供適當及適時的衛教,期待可以降低糖尿病共病或併發症的發生。

因此國衛院與政大應用數學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合作,利用健保資料庫中加入糖尿病醫療品質改善方案的1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從年齡、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值)、生化數值、家族史等合併後續出現的併發症做一分析,發展出了一套屬於台灣人的糖尿病併發症預測公式。

許惠恒表示,這一套公式可放在新診斷糖尿病患者身上,就像是「科學算命」,只需要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血中肌酸酐、血壓等資訊,就能算出糖尿病常見併發症的發生率,假設公式預測出A患者未來三年容易發生慢性腎臟病,從被預測的當下,就得積極介入患者的飲食,少鹽、少油,多運動等,又或是未來容易產生跟心臟血管疾病相關的併發症,現階段的血壓控制、血脂控制等就得比常人嚴苛,因應每位患者推出個別化之「精準衛教」。

精準衛教需搭配專業的衛教師,依據個人風險給予個別化衛教內容,並且追蹤每位患者在被預測併發症後調整飲食、生活習慣及用藥的狀況,所以今年初步起邀集六家醫院參與臨床試驗,包含台北馬偕、成大醫院、高醫附醫、台中榮總、高雄長庚、台大醫院,每家收案30人,預計今年年中第一階段結案,第二階段則邀集更多醫院加入,同時也期待公式的預測結果可以更貼近真實狀況。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