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凱:文化潰敗的亂象——論「正能量」一詞的發明權 * 阿波羅新聞網

姜凱:文化潰敗的亂象——論「正能量」一詞的發明權

作者:
堪稱文字遊戲,將一個嚴肅的詞轉化為笑料。例如:將衰退說成「負增長」;將失業說成「靈活就業」;將貧困說成「待富」;將民主前面加一個定語,證明我們有最高等級的民主。張公公還創造了一種說法,把國有資產平攤給中國老百姓(儘管是理論上的),以證明中國人比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都有錢。不知道是否可以列入「影響力罪犯」?因為如果真的有人想拿走國有資產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兒,那按現在的法律,還不是「盜竊國家資產」嗎?

最近看到一個來自「崑崙策研究院」的帖子,嚇了一跳。這個平台是什麼貨色,大家都清楚。其觀點雖然不是官方的,但其內容的傳播在網絡上卻是一慣暢通無阻,給人以准官方的感覺(當然,官方不一定公開認可)。該帖子主要內容是大罵近期馮玉軍教授關於俄烏戰爭的講話(不鋪開,網上可查)。其中發明了一個新詞,給對方扣上一個叫「影響力間諜」的帽子,還號召要「十二萬分之警惕」。按這個罪名,似乎只要發表和官方不一致的意見,隨時能以「間諜」論處,因為有了「影響力」。看到這個新詞,某些權力部門會「偷着樂」,他們的工具箱裏又多了一個新武器,可以對付老百姓、特別是對付那些持不同意見的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如果評價「詞語創造力」,這個「創新」真可以「清場式地碾壓」全世界了。

自從網絡進入我們生活之後,中文世界蹦出了不少新的流行詞語,本人也看到不少。前些年聽到一個「給力」的新詞,覺得讓人耳目一新。這個詞簡單又生動,張力十足,不由拍手叫好,立刻接受了。有一個運動員,說「盡洪荒之力」,挺適合運動員的感覺,也覺得很有新意、很有氣魄。還有個詞叫「拉風」,簡單的兩個字,動感飄逸,叫人有聯想、有衝擊,準確地形容了一種瀟灑的時髦,也令人叫絕。還有一個詞,叫「鬱悶」,形容一種煩悶又無從發泄,自己憋屈、又自我糾結的一種情緒狀態,也是很準確的。開始我不以為是新詞語,覺得可能是自己孤陋寡聞,學問不到。為了求證,我查1979年版的《辭海》,還真沒查到這個詞,可以確定這是個新詞,哪年出現的已不可考,大約也在新世紀吧。老百姓自己創造的新詞語,生動又接地氣,看後常常令人叫絕。這些詞好像最近不怎麼出現了,可能因為網絡是個喜新厭舊的地方,流行詞語趨新求異,據說魚的記憶力只有7秒鐘,網絡記憶力只有幾天,詞語也是有審美疲勞的。寫出這些,是為了申明,我絕對沒有一概否定和輕視民間不斷創新流行詞語的意思,對生動和接地氣的新的流行詞語持積極欣賞的態度。

但另一類流行詞語,則屬低級層次,更有一些「新詞濫調」,毫無意義並令人作嘔。一大堆馬屁文人為討好世俗權力,挖空心思、絞盡腦汁,不斷發明的新詞語,實在叫人噁心,但又無法閉眼塞耳,十分無奈。

這裏當首推「正能量」一詞。這個造詞邏輯很顯然是裝瘋賣傻,屬於故意侮辱一般人的智商。凡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能量是沒有正負的標量,但人家偏偏就生造出這樣一個詞。據說發明這個詞的是「山木教育集團」總裁宋某人,其人表明上道貌岸然,卻是個屢屢對公司女員工下手的強姦犯。「正能量」是他為了誘姦屬下的女員工而造出來的流氓語言,是曰:你們體內「負能量」太多,我要向你體內輸入「正能量」云云。這個說法來自2010年9月深圳羅湖人民檢察員向區法院提起公訴的材料,是有官方出處的。一經曝光,宋某人本人臭了,這個詞卻香了。雖然這是一個被玩壞了詞,是從糞坑裏撈出來的,自出生就帶有渾身污穢的詞,但不妨適合某些人的逐臭嗜好。如此,這個新詞居然流行起來,成為某些小粉紅的口頭禪,還成為某年的象徵詞。

為了查證這個詞是否還有更早的發明者,我進行了一番搜索。首先發現一本2013年2月國內出版的翻譯書,名字就叫《正能量》。翻譯自一本1976年的英文書。由此,我懷疑這個詞的發明是不是美國人呀。這本書翻譯自「世界級心理學大師」(漢語書介紹語)韋恩•戴爾(Wayne W.Dyer)的著作。看來有可能是美國人先發明了這個詞,還是個大師。為了驗證,我在「孔夫子舊書網」上找到這本書,賣家標價1元,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譯者為崔京瑞和王南。仔細一看,英文書名為「Your Erroneous Zones」。這個英文書名被譯者翻譯為「正能量」,是不是有點奇怪?本人沒有讀出這個英文詞組與「正能量」有任何意義上的關聯。也許本人英語水平有限,但請教了幾位在美國生活的朋友,都對此翻譯持否定態度。這本書開篇有一個沒有署名的中文導言(大概來自兩位譯者之一),煞有其事地聲稱:「到底什麼是正能量?科學的解釋是:真空能量為零,能量大於真空的物質為正,能量低於真空的物質為負。」這個「科學」解釋也叫人暈倒,不知是哪裏販來的。我耐着性子勉強讀完了這本書,沒有什麼「正能量」的說法,通篇都是講克服「負面情緒」、「負面行為」,是本勵志的小冊子。至此,情況已經水落石出:美國人韋恩•戴爾沒有該詞的發明權。兩個譯者也沒份,因為他們翻譯此書的時間已經在宋某人之後,明顯是為了增加自己譯書的銷量,去蹭了宋某人的遺矢。「正能量」一詞可能真的是宋某人的發明。

但事情又有了翻轉,因為我又查到了另外一本名為「正能量」的翻譯書,而題目的英文就是「Positive Energy」,這必須嚴肅對待了。這本書貌似翻譯自美國人克里斯汀•拉爾森的書,英文書1932年前後就已經出版。克里斯汀•拉爾森也是一個勵志大師,是不是他發明了「正能量」一詞?為此,我又花了5塊錢在「孔夫子」上買了一本舊書。這本書2013年9月出版,翻譯者叫林博。這本書出版的時間也在「正能量」這個詞因宋某人而走紅之後。查百度有幾十個叫「林博」的人,從事各種職業,但就是沒有查到與翻譯有關的人。看完這本書後,我不禁唏噓不已。實際上,克里斯汀•拉爾森根本沒有這樣一本叫「Positive Energy」的書,而這本林博「翻譯」的書是林博(或其他人)從克里斯汀•拉爾森的一本書《山洞裏的大師》裏節選出來的。林博(或其他人)自己為節選的書起名「正能量」,並反過來譯成英文書名「Positive Energy」。這是一個「節選造書——編造書名——漢譯英」的出書過程。林博之流其實和騙子差不多,不知騙取了多少訂單,又有多少頭腦簡單而追求成功的年輕人被忽悠,成為「正能量」的忠實信徒。

「正能量」這個詞之所以走紅,究其原因,無外乎此詞深得大國意識形態的精髓,又容易成為一種標籤,可簡單使用,特別適合一些腦子裏沒有什麼思考細胞的小粉紅的胃口。可以想像為對立面戴上一頂「負能量」的帽子,而證明自己多麼「正能量」,是多麼簡單易行的爽語。如此,再經宣傳部門和主流媒體加以推廣包裝,反覆使用。又重複一千遍、億萬遍,這個十分不光彩的新詞終於走上了台面。「正能量」一詞的出現和走紅,實為為中國文化之悲哀。

還有一類構詞傾向也是如此。將一個我們熟悉並有共識的詞加個反向符號,或加一個莫名其妙的定語,堪稱文字遊戲,將一個嚴肅的詞轉化為笑料。例如:將衰退說成「負增長」;將失業說成「靈活就業」;將貧困說成「待富」;將民主前面加一個定語,證明我們有最高等級的民主。張公公還創造了一種說法,把國有資產平攤給中國老百姓(儘管是理論上的),以證明中國人比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都有錢。不知道是否可以列入「影響力罪犯」?因為如果真的有人想拿走國有資產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兒,那按現在的法律,還不是「盜竊國家資產」嗎?

這種文字語言的亂象難道不是「文化潰敗」的標誌之一嗎?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15/205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