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近日來,鑽石市場的萎縮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曾幾何時,鑽石以其閃耀的光彩和無與倫比的堅硬質地,成為了愛情與承諾的象徵,然而如今,這一傳統觀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鑽石產品為何風光不再?這背後反映的是市場的深刻變革和消費者心態的悄然轉變。

鑽石行業的黃金時代,得益於精湛的切割工藝與成功的市場營銷策略,「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廣告語深入人心,將鑽石與愛情緊密綁定。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市場環境和消費者認知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新一代消費者更加注重個性化和性價比,他們對於傳統觀念的認同度逐漸降低,開始尋求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表達方式。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拋光鑽石的批發價格下降約20%,而未切割鑽石的價格下降約35%。鑽石價格的暴跌,讓它的稀缺價值破滅,各珠寶品牌紛紛調整產品策略。

以周大生為例,這家「黃金為主力產品,鑽石為核心產品」的珠寶品牌,開始大幅縮減對鑽石的備貨採購。2023年全年鑽石採購金額1.59億元,同比下降71.5%,只佔去年採購總額的1.23%,相比之下,黃金佔採購總額的93.85%。而在2021年,周大生的鑽石採購總額還有10億元,能佔採購總額的近14%,縮水幅度可見一斑。

鑽石的崩盤與經濟因素不無關係。隨着全球經濟的波動,消費者對高價奢侈品的購買力下降,加之鑽石行業的透明度問題以及合成鑽石技術日益成熟,令到培育鑽石的價格遠低於天然鑽石,但外觀和品質與天然鑽石相差無幾,這進一步削弱了天然鑽石的市場地位,使得天然鑽石的獨特性和稀缺性受到質疑。此外,隨着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對於開採鑽石所帶來的環境影響也日益關注,這無疑給鑽石行業帶來了額外的壓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黃金市場的火熱對鑽石市場產生了衝擊。黃金作為避險資產,在經濟不確定的時期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同時,黃金的價格也一路飆升,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相比之下,鑽石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受到了質疑,導致消費者對鑽石的需求減弱。

從更廣泛的社會背景來看,鑽石產品風光不再也與文化觀念的演變有關。現代社會對於婚姻與愛情的看法更加開放和多元,傳統的以鑽石作為愛情見證的觀念逐漸淡化。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等新興平台的興起,使得人們更加追求獨特性和創造性,傳統的鑽石飾品因其千篇一律的設計而逐漸失去吸引力。

總之,鑽石的失寵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面對這一現狀,鑽石行業需要通過創新產品設計、提高產品個性化和創意性來應對市場變革;同時,在全球開始重視ESG建設的當下,鑽石企業也應加強對自身開採、加工環節的環保約束,如此或許未來能夠重拾消費者的青睞,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