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行山三寶又輕又降溫 山藝教練分享預防中暑心得|劉志宏專訪

夏天行山三寶又輕又降溫 山藝教練分享預防中暑心得|劉志宏專訪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天氣轉熱,夏天行山有什麼要注意?山藝教練劉志宏建議山友慎選路線,在天氣開始變熱時,選擇樹蔭多、少攀升的行山路線,讓身體適應炎熱環境。他表示熱衰竭及中暑是香港常見的行山意外,提醒行山人士別死頂,若感不適應馬上休息及降溫。他還推介山友攜帶「夏天行山三寶」,分別是縮骨遮、扇子及噴水壺。

山藝教練劉志宏在龍脊接受訪問。(顏銘輝攝)

5月踏入初夏,天氣轉熱,行山人士容易因熱病不適,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以及最嚴重的中暑。劉志宏提醒:「天氣開始熱,啲人未適應到高溫。如果身體有一段時間未適應好熱嘅環境,容易受熱致病。」

初夏宜選低難度路線

「舉例,你喺25度生活咗一個星期,下星期突然升到35度,你即刻上山,身體都未適應到,最易有熱病。氣溫急升要小心。」就算是行慣困難及長途路線的山友,劉志宏都建議在初夏先降低行山路線難度,選擇距離短、攀升少、多樹蔭、多補給、多撤退點的路線。劉志宏除了是一位山藝教練,還是退休救護。

劉志宏提醒行山人士在夏天要慎選路線。(顏銘輝攝)

劉志宏曾經試過在山上熱衰竭,手腳無力,不斷出汗,腹部抽筋,幸好及時意識到問題,妥善應對,令情況沒有惡化至中暑。他憶述:「上石屋山嘅時候,有朋友好好,準備咗兩枝五花茶畀我。我冇控制好自己,一次灌晒兩枝落肚,嗰陣好熱,所以好暢快。點知飲得太多,係咁標汗,落到嶂上覺得肌肉抽筋,個人開始好虛脫。」

他沒有死頂,第一時間將情況告知隊友,躺在樹蔭下,並飲用電解質飲料,休息了半小時才再起行。他說:「電解質唔能夠即刻補充,要畀腸臟慢慢吸收。每次行到樹蔭位,我都瞓低,補充電解質,跟住再行一陣。就係咁樣大約個幾兩個鐘,唔舒服嘅感覺消退,慢慢落山,但落到山個人都唔太精神。」

推介「夏天行山三寶」

訪問期間,劉志宏從背囊拿了縮骨遮、扇子及噴水壺出來,向記者介紹「夏天行山三寶」,他表示這3件小物又輕又有用。縮骨遮用來擋太陽,扇子用來搧涼,而噴水壺可向人噴出水霧,幫助皮膚降溫。他說:「遮陰、噴水加潑涼,有機會喺惡化到最壞情況之前逆轉過嚟。」

劉志宏介紹他的「夏天行山三寶」,分別是縮骨遮、扇子及噴水壺。(顏銘輝攝)

退休前,劉志宏記得在一次夏天的攀山拯救演習中,見識過噴水壺的效用。他說:「我哋一隊救護同埋民安隊幾個隊員,喺山上搵到一位扮傷者嘅人士,輪流去抬佢落山。當時我見到有位民安隊隊員唔使抬,騰空雙手,佢拎住個好大嘅噴水壺,不斷去噴其他隊員,就好似係個醫療兵咁,不斷同你噴水降溫。」

噴水壺有助降溫。(顏銘輝攝)

熱病是夏天行山最常出現的問題,必定要多加留意。劉志宏說:「啲人去爬一啲險位,平時係爬到上去,但有時天氣熱,爬得幾爬,突然暈一暈,咁就跌落嚟,所以唔能夠掉以輕心。」他建議行山時可以留意隊友狀態,「喺我經驗,你見個朋友狀態同平時有啲唔同,例如佢平時多嘢講,但嗰日粒聲唔出,就要問下佢熱唔熱,睇下佢流得多唔多汗,啲汗係咪凍,有冇面青口唇白」。他表示帶隊行山時,見到有隊友頭耷耷,都會主動停下休息,叫大家飲水。

在山藝訓練中,需要學習處理熱衰竭及中暑。(受訪者提供)

曾經是消防野外支援隊成員

劉志宏千禧年初協助創辦消防野外活動組,他還做過消防野外支援隊成員,會到不同山賽做義工,多次幫助受傷的山賽參加者,接應前來救援的飛行服務隊直升機。他笑言在消防救護的訓練中學過「接直升機」,但應用得最多的時候並非當更,而是做野外支援隊義工時。

「會喺空地做一啲地對空嘅訊號,例如揮動顏色鮮艷嘅斗篷,或者鋪喺地上形成『I字』。」劉志宏說:「直升機上高盤旋嘅時候,佢已經知。佢會再飛高少少,我哋已經知佢睇到我哋,就將斗篷、喺地面容易吹走嘅嘢收走,全部人搵啲有掩護嘅地方。」直至直升機降落,空勤人員落機發出指示,他們配合送傷者上機。

劉志宏教授山藝的繩索技術。(受訪者提供)

有次當更的時候,劉志宏到飛鵝山拯救一名從高處墮下的傷者,他感受到直升機的威力。他說:「我哋接觸到傷者,幫佢初步固定骨折位置,但個位好斜,直升機降落唔到,唯有將空勤人員吊落嚟,綁住傷者升上去。嗰陣啲沙沙石石打落嚟,我哋現場嘅救護員感覺好似全身被氣槍打咁,其實都幾痛,好彩有戴頭盔。我哋當然將傷者包好,等佢唔好俾沙沙石石打中。」

劉志宏以前參與消防野外活動組的野外支援隊。(受訪者提供)

劉志宏呼籲行山人士見到直升機盤旋時,若不是求救者,請不要興奮揮手,以免令救援人員誤會,「唔做任何動作,已經係最大嘅幫忙,甚至知道附近有傷者,就主動撤離,想拍片都行遠啲,搵到有掩護嘅地方先」。

記者約劉志宏到龍脊行山及訪問。(顏銘輝攝)

他記得有次到西貢鹹田灣行山,坐在士多吃飯的時候,見到有直升機想在沙灘降落。他說:「直升機不斷叫人離開沙灘,但冇人理會,繼續拎住手機影直升機。可能因為螺旋槳聲,下面嘅人未必聽到佢講。無奈地,直升機飛到士多後面嘅荒廢直升機場降落,空勤人員再拎擔架去沙灘做嘢。」

劉志宏當義工,協助不同山賽。(受訪者提供)

疫情期間,港人湧到郊外玩樂,行山意外急升。劉志宏說:「有啲人會去探秘嗰啲,上網睇完段片就去行,以為好容易去到,去到先知原因咁崎嶇,咁樣就好易出事,準備唔夠,亦估唔到行山要飲咁多水。」

行山多年,劉志宏表示常常被人問路,但最難忘的有兩次,試過有人拿住一本《地圖王》問他嶂上許林士多在何處,另一次「最經典有人拎住手機張相問邊度嚟,我話距離好遠,起碼行個幾兩個鐘,佢話唔知道,睇網上講呢度行到去」。他還分享有次帶山藝班到雙鹿石澗練習繩索,遇到一個叔叔長時間望住他們,「我問佢想行去邊,佢話每次行山都係冇目的地,見到其他人就跟住行,嗰次佢剩係見到我哋」,最後待山藝訓練完結,劉志宏就帶那叔叔一起下山。

在山藝訓練中,劉志宏介紹如何處理傷者。(受訪者提供)

做足準備之外,劉志宏還希望行山人士珍惜郊野環境,帶走自己的垃圾。訪問當日,他順手撿走幾個在山徑旁的膠水樽,落山時扔到馬路旁的垃圾桶。被問到見過最奇怪的垃圾,劉志宏記得又是雙鹿石澗,但那些垃圾嚴格上不算是垃圾。

他憶述:「喺石澗中間有個膠袋,打開一望,有通心粉,有啲開咗,有啲未開,有啲麵包,食咗兩塊,仲有幾罐罐頭。好明顯就係食剩咗唔想帶走,就成袋扔喺度。」他還見過有人整齊地將垃圾包好,卻將整包垃圾掛在樹上。

劉志宏在訪問期間發現路邊有膠樽垃圾。(顏銘輝攝)
落山後,劉志宏將拾到的膠樽扔入垃圾桶。(顏銘輝攝)

行山不只是遊玩或運動,還可以是一次學習的旅程,認識生態,了解自己,鍛鍊心志。劉志宏說:「帶我上山嘅師父同我講過一句話,其實行山就等同你自己嘅人生。當你行到好辛苦嘅時候,望返轉頭,原來其實辛苦都係不外如是,已經俾你捱過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