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暗黑校園/FB按讚被警告、逼簽切結書 教師霸凌如灑狗血連續劇

陸對台134項產品動手!國台辦點名原因在「賴清德當局堅持台獨」

南台灣最後一家「Hot 7鐵板燒」宣布熄燈!全台僅剩3間分店

輪椅、隱形眼鏡盒用不到就轉售?你不能不知道的8大「網拍醫療器材」觸法紅線一次看

你懂醫療器材網路販售的規範嗎?

你知道隱形眼鏡盒、酒精棉片在網路上販售需要遵守通訊交易網路販售醫療器材的規範嗎?現在就讓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帶著你分析網路聲量,一一破解8大網拍醫療器材觸法紅線。

若想在網路販售醫療器材須取得醫療器材商許可執照或藥局執照,販售產品也需有許可證或登錄字號,此外,並非全部醫療器材都可以拿到網路上販售,衛福部於110年公告可以在網路上販售之醫療器材品項,包含OK繃、紗布等低風險性的醫療器材,以及保險套、衛生棉條、月經量杯等中風險性的醫療器材,除前述產品,其它醫療器材都不能在網路販售。但大多數人對於醫療器材的定義、販售許可還是存有迷思與誤解,一定要仔細看懂這篇的相關規定喔!

image source:示意圖/pexels

網購,購物,刷卡

No.1 國內外團購順便賺外快

隨著社群媒體逐漸蓬勃發展,不少網紅眼見團購商機勢不可擋,紛紛組建LINE社群、團購群組,代購海內外商品並拉人進群。但不論是想在廣播、電視、電話、傳真、型錄、報紙、雜誌、網際網路、傳單等處販售,商家均應先申請醫療器材商許可執照。

2022年4月適逢COVID-19疫情,臉書上曾流傳唾液快篩試劑團購消息,不過該款唾液快篩試劑非經核准產品,加上新冠肺炎家用快篩試劑為第三級醫療器材,不得在網路販售,民眾自行在網路上販售,可能就已觸犯《醫療器材管理法》。消費者加入團購群組也要睜大眼睛,才能避免買到來路不明的醫療器材。

image source:示意圖/pexels

出國,代購,代買

No.2 以為知名平台購買有保障

大多數消費者購買醫療器材可能會選擇知名網拍平台購買,「在網拍平台買也很便宜」、「有認證又沒差,便宜」,不過這樣真的比較有保障嗎?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曾針對10家知名購物平台調查,以醫療器材許可證、許可執照資訊,找出實用性高醫療器材,包含衛生棉條、隱形眼鏡、保險套、驗孕棒/紙、托腹帶、耳溫槍、醫用口罩、吸鼻器及餵藥器等,賣家違法販售品項最多的賣場為旋轉拍賣、露天拍賣,其中醫用口罩、嬰兒吸鼻器違規販售情形最為氾濫,提醒消費者購買時仍應確認賣家是否持有醫療器材商許可執照,產品是否有許可證字號或登錄字號。


image source:示意圖/pexels

No.3 誤以為網路可以販售任何醫療器材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現今大多數人都會使用蝦皮、旋轉拍賣等網拍平台販售商品,若是平常沒有仔細分辨,把醫療器材直接丟到網路上買賣,小心觸犯《醫療器材管理法》!

舉例來說,現行可在網路上販售的品項包含OK繃、紗布、棉花棒、醫用口罩、束腹帶、拐杖、助行器第一等級低風險性醫療器材,隱形眼鏡清潔液、保養液、衛生棉條、月經量杯、保險套、血壓壓脈帶、電動輪椅等第二等級中風險性醫療器材。此外,角膜塑型片、心律調節器等第三等級醫療器材目前不得在網路上販售。

image source:示意圖/pexels

No.4 以為網拍醫療器材不用持有許可執照

你知道不論是在實體通路還是網路販售醫療器材,賣家都需要持有醫療器材商許可執照或藥局執照嗎?臺中市食品藥物安全處曾於2021年11月指出,該年違法於網路刊登販售醫材遭罰鍰處分共計100件,裁罰金額高達308萬元,其中以一般民眾無醫療器材商或藥局許可執照,於網路販售醫療器材案件數最多(64%),金額達192萬元。

從便利商店、量販賣場、藥粧店到醫療器材行,實體通路、網路販售醫療器材前,都應先向各縣市衛生局取得「醫療器材商許可執照」,網路販售則應提供醫療器材品名、許可證或登錄字號等詳細資訊,另加註「消費者使用前應詳閱醫療器材說明書」,量測功能產品需有定期校正服務項目及據點資訊,確保醫療器材來源、消費者使用上安全無虞。

image source:示意圖/ChatGPT

No.5 家裡用不到的醫療器材就隨意轉售

你習慣把家裡用不到的東西直接轉售賣出嗎?不少民眾經常將使用過但用不到的二手醫療器材,例如束腹帶、助行器及輪椅隨意放到網路上販售,不過,這些行為恐觸犯法律紅線!

除了束腹帶、助行器及輪椅等屬於醫療器材,網拍必須向衛生局取得醫療器材商許可執照,重要的是,部分醫療器材為個人用品,二手醫療器材可能存有不良及瑕疵疑慮,購買他人的醫療器材也未必合用,使用上容易造成二度傷害。

image source:示意圖/pexels

No.6 醫療器材分裝兜售

曾有新聞報導指出,一間經銷商因為自有品牌醫用口罩存貨不足,便將國家隊製造的醫療口罩,魚目混珠裝進盒中販售,經銷商沒有製造醫療口罩執照、外盒印製假製造日期行為均已觸法。

分裝醫用口罩屬於「醫療器材之製造行為」,按照《醫療器材管理法》規定須由醫療器材製造業者執行,若是民眾未經核准擅自製造、輸入醫療器材,最重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台幣1千萬元以下罰金。提醒大家,醫療器材千萬不要隨意買來自行分裝兜售!

image source:示意圖/ChatGPT

No.7 誤認為是一般商品

對於不少人來說,OK繃、酒精棉片等物品已成為日常生活必備用品,但其實這些都是醫療器材。先前一名女網友在網拍平台販售日本當紅的OK繃,被下架後沒有再上架,沒想到卻收到衛生局來函,讓她錯愕表示自己不知道OK繃是醫療器材。

另外像是隱形眼鏡盒、衛生棉條、月亮杯、保險套、束腹帶、吸鼻器等容易被誤認為一般商品,不過事實上它們都是醫療器材。

image source:《網路溫度計DailyView》

No.8 非醫療器材宣稱醫療效能

先前COVID-19疫情肆虐,許多人跑藥局買不到口罩,就選擇到蝦皮、Yahoo!拍賣等網拍平台購買,但有不少網友反應,「蝦皮很多不是醫用口罩...看到一堆人買,是不是大家沒在注意啊」、「很多不是醫用口罩,私訊賣家在線上都故意不回,有些人看到防護、過濾95%以上就下單了」。

事實上,若是非醫療器材卻宣稱有醫療器材效果,也是違法的喔!像是防塵口罩宣稱可隔絕微生物、病毒,就已違反《醫療器材管理法》第46條,可處新台幣60萬元以上、2,500萬元以下罰鍰。

image source:示意圖/pexels

購買醫療器材遵守「一認、二看、三會用」!

衛福部食藥署說明,消費者購買醫療器材時,應遵循「一認、二看、三會用」步驟,首先要先認識哪些產品是醫療器材,第二是購買產品時查看包裝上的醫療器材許可證或登錄字號,進一步確認醫療器材標籤、說明書及包裝等標示內容,是否清楚標示廠商名稱、地址、品名、許可證或登錄字號、批號、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限等資訊,最後則是使用前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

簡單三步驟口訣,除了幫助大家買到合法安心的醫療器材,民眾使用前也應向相關專業人員諮詢,詳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如有發現不良品、不法商品,應立即向所在地衛生局、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或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進行通報。

食藥署 廣告

【網路溫度計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3年02月27日至2024年02月28日,共1年。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0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網拍醫療器材觸法紅線』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分析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口罩 網路溫度計 衛生棉條

延伸閱讀

台南縣前議長吳健保假釋出獄 坐輪椅赴南檢報到

影/台南前議長吳健保今假釋出獄 坐輪椅親友接送離開

徐巧芯曝援烏限買台醫材外交部喊告 馬文君:捷克早公開

警官帶輪椅母搭火車遭拒!副站長更要求92歲婦「站起來」 台鐵道歉了

相關新聞

老人健保擴大免費? 衛福部不建議

多名在野立委提案,綜合所得稅百分之廿以下的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得免繳健保費,以一一二年綜合所得淨額為例,只要低於一二六萬元以...

6月後可組團赴陸約1千團 周永暉:數字也可能低估

我國禁止組團赴大陸的禁團令將於5月31日到期,行政院會今宣布,6月1日以前規畫的旅行團仍可繼續執行。觀光署長周永暉表示,...

馬力斯颱風將生成 路徑恐「通過台灣上空」 粉專:西部有較強雨勢訊號

原先位於南海的熱帶擾動,已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表示,預估今、明兩天會先往北移動,朝中國...

食物過敏流行率逐年增…帶殼海鮮 過敏大魔王

台灣食物過敏流行率逐年增加,食藥署昨公布「台灣食物過敏大調查」,國人過敏原「大魔王」為「帶殼海鮮」,不管是幼童、成年人,...

屏東出現首例本土日本腦炎 九如鄉7旬翁發病就醫確診

屏東縣出現今年首例本土日本腦炎確診病例,為九如鄉70多歲男性,5月18日起陸續出現嘔吐、發燒等症狀曾至診所就醫,21日出...

台灣食物過敏大調查出爐「這2類」食物過敏恐困擾終生

台灣食物過敏逐年增加,根據統計,兒童與成人盛行率分別增加約1.3至2倍,且不論哪個年齡層,蝦、蟹等「有殼海鮮」都是過敏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