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112-2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生涯設計與逆境因應」 - NDHU
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112-2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生涯設計與逆境因應」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6-04
SDG指標: SDGs11,SDGs04
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生涯設計與逆境因應」海報
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生涯設計與逆境因應」海報

國立東華大學於「112-2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舉辦本學期第七場講座「生涯設計與逆境因應」,榮幸邀請到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的許育齡所長蒞臨主講,與在場師生分享生涯建構的方式與應用,以大學生的角度提供學生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間與可能性。

許育齡所長擅長教育與心理,長達八年的時間待在慈濟大學學生輔導中心,陪伴許多具有多元背景的學生走過人生的門檻,在更過去十三年間,所長教學的環境更低齡,周遭是尚處在青少年甚至國小的學生,所長表示如果生涯的議題可以提早進入到學習過程當中,那就會有更多時間去了解這段期間會有何徬徨的過程。所長自去年接受成為阿德勒心理學會親師與輔導,積極擔任各種講師,希望對學生的發展可以更了解。

「生涯建構觀」一詞,自首次提出已過去二十年,在臺灣卻是近幾年才被注意到,許所長此次便結合阿德勒心理取向的生涯建構觀點與健康生成觀念,並使用生成式的引導與對談與同學互動,帶進一些觀念與疑惑,啟發學生的思考。講師也補充,阿德勒的心理學是自助式的心理學,以《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為例,此書提及了大眾的深層情緒,並幫助大眾跨越,實踐時需要一些方法與策略,主要有以下三點:一、自我認同敘說,即是要好好面對自我的問題,二、進一步有小規模的分享,比較單向分享與此建構方式不同的地方,三、吸收新的知識與觀念,並融合以實際應用。

所長提到,大一到大四學生的成熟度不同,關注的面向也不一樣,所長會請大一學生思考未來四年的學習生涯是如何,而大四的同學則要思考未來十年的學習生涯,部分同學大學畢業後會進入到研究所,但進入研究所並不是單純的探索與學習,因為你所研究的專業其實關乎到你未來的生計。每個人的生涯發展側重不同面向,並不只有忙裡忙外和無力躺平兩種選項,主要必須要去關注個人的金色光環,所以講師會建議學生要具備生涯發展觀,擁有辨識核心要項的能力,並去辨識生涯逆境的議題。

阿德勒心理學表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創造力,運用自己的資源與環境互動,展現了或大或小的創造性及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因此若尚在茫茫人海當中疑惑何處是自我的容身之處,又有誰可以接納自我,那代表有些生涯逆境可能還未度過。講師呼籲大家一定要發展出自我的歸屬感,並以年過半百才創業的張忠謀先生為例,鼓勵學生不論何時開始都不算晚,只是必須要設定合乎自己狀態的生涯目標。

在建構自己的生涯時,首先可以先回答「怎麼樣才算是成功的人?」並提出相應的對象,這一步是在生涯建構的過程當中往外摸索更廣闊的資源空間。寫出自己對成功的定義,再就要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定義,重新釐清自己的想法,找出具體的人物,觀察對方是如何用自己的能力與價值觀建構自己,再來看看自身與對方相關聯的地方,也可能在觀察的過程當中發現與自身並不契合的地方,這些也是學習的收穫,若是對方遇見了什麼挑戰,也可看看這些挑戰或許給了你什麼樣的刺激,也讓你可以走向相同的道路。

而建構生涯時,則要採取全人的觀點,意即不要只是去思考自我,而要同時觀望周邊的環境,像是社區、家庭、宇宙,並同時在工作、愛、友誼不同面向當中發展。生涯發展中也包含了許多逆境,像是健康、學習效能、家庭、人際關係……等等,這些生涯逆境會對生涯的進程形成壓力,壓力又進一步形成張力,這些張力可能成為健康生成,但也可能會帶來一些脆弱的反應,因此在壓力還未變成巨大張力前就意識到它,認清自我的狀況,並了解自我對壓力的反應是具破壞性的還是建設性的非常重要。

對生涯有反思,與逆境有覺察之後,也可觀注身心裡的健康狀態,形成經驗脈絡的整理,講師表示過去也會推薦學生創作個人的座右銘,可以當作自我內在引導的能力,因為人生的答案其實一直在自己身上,只是需要將經驗作整理。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