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藥要慎選!一文拆解正露丸3大迷思 認清3大點識別正貨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特約 - D240513

腸胃藥要慎選!一文拆解正露丸3大迷思 認清3大點識別正貨

特約

發布時間: 2024/05/13 12:40

最後更新: 2024/05/13 12:47

分享:

分享:

在香港,腸胃問題非常普遍,大概有2成人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其他的腸胃不適包括腹瀉、胃酸倒流等。不少人都會自行購買腸胃藥紓緩不適,當中最為人熟悉的腸胃藥喇叭牌「正露丸」是居家藥箱必備的藥品。不過,單是日本國內現時已有7間藥廠生產「正露丸」,其配方均有些微差異,在選購時,必須謹慎看清楚產品包裝上列明的藥品成分及香港衞生署的藥品註冊編號。這次我們邀請到日本大幸藥品株式會社(以下簡稱「大幸藥品」)駐香港的亞太區總經理李少程(Johnny)為大家拆解喇叭牌正露丸3大迷思,再教大家3大點識別正貨。

正露丸3大迷思「睇真啲」

雖然喇叭牌「正露丸」是廣為人知的知名藥品,但大眾對其認識並不深,不少人都容易會有以下3大迷思︰

迷思一︰正露丸只此一家?

提到「正露丸」,大眾第一時間必定最先聯想到「喇叭牌」,其實日本有多家藥廠都有生產正露丸,並非只此一家。任何藥廠生產治理腹脹、腹瀉的產品都可以稱作「正露丸」,而且不同藥廠的配方均有些微差異,因此要慎重選擇。

Johnny表示︰「大眾在選擇腸胃藥時,最關注必定是效果及安全性,其次才是價格。除此之外,品牌的口碑亦十分重要,選擇信譽良好的藥廠,以及廣受消費者的好評的藥品,才是信心保證之選。」而在眾多品牌之中,日本喇叭牌正露丸最深受大眾喜愛及推薦,正露丸始創於1902年,大幸藥品早於1946年獲取喇叭牌正露丸繼承權,並在大阪設廠生產該產品及在全日本銷售,並獲得日本GMP認證生產規範及製藥標準。不過坊間售賣的正露丸包裝多以類似的橙色包裝盒設計,很容易令大眾混淆不清。所以在選購時,就要認清以下3大點識別大幸藥品生產的喇叭牌正露丸︰

1.    橙色外包裝上列明獲香港衞生署發出的藥劑製品註冊編號「HK-13218」。
2.    包裝上印有雙圈白底中間紅色直立「喇叭」註冊商標。
3.    「喇叭牌」正露丸的日本生產商為大幸藥品株式會社。

正露丸是黑褐色的丸劑,由於屬天然處方,當中的木餾油有一股獨特的藥味。

迷思二︰喇叭牌正露丸有隱藏功效,能紓緩牙痛?

眾所周知喇叭牌正露丸專治腹瀉及腹脹效果十分好,原因當中主要成分——日本藥典記載的「木餾油」具有減少腸道蠕動的作用。但原來當中還有隱藏功效,就是能緊急紓緩牙痛,而且非常有效,有日本牙醫表示因為木餾油有輕微的麻醉及殺菌作用,有助減輕牙痛。提提大家,喇叭牌正露丸雖能用作紓緩牙痛,但只是暫時止痛和紓緩不適,有牙痛還是盡快尋求專業牙醫協助。

正露丸糖衣A則是白色的錠劑,沒有藥味,方便隨身攜帶。

迷思三︰喇叭牌正露丸與正露丸糖衣A有甚麼分別?

喇叭牌正露丸是黑褐色的丸劑,由於屬天然植物處方,當中的木餾油有一股獨特的藥味,正因這個味道反而得到一大批消費者長期以來的青睞,另外對腹脹腹瀉有一定療效,適合居家使用;而喇叭牌正露丸糖衣A則是白色的糖衣錠劑,沒有藥味,方便隨身攜帶。而兩者的功效一樣,同樣可以紓緩腸胃不適等問題,不過只有非糖衣的喇叭牌正露丸可以塞在蛀牙的牙洞,用作紓緩牙痛。

Johnny表示大眾在選擇腸胃藥時,除了關注效果、安全性及價格外,品牌的口碑亦十分重要。

大幸藥品歷來堅守優良品質

正露丸早於1902年已面世,主治食慾不振、腹痛腹瀉、消化不良、噁心嘔吐、水土不服等症狀。Johnny表示,大幸藥品自1946年取得喇叭牌正露丸的繼承權後,不但堅持用最好的原材料,且在生產過程中嚴格遵守衛生當局的註冊標準,包括對配方和成分的要求,產品名稱和成分一直以來未作出任何改動。再者,大幸藥品擁有自家的科研團隊,對產品的有效性、安全性等不斷論證,亦進行多項的臨床測試及驗證,確保成分天然,不含對人體有害的成分。難怪一直以來獲得大眾的支持及喜愛。

Johnny表示公司一直以健康社會為目標,秉持「自立」、「共生」、「創造」作為企業理念,為全世界提供具有附加價值的商品。除了對藥品品質的堅持,大幸藥品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亦非常嚴謹,於亞太區已獲取17個註冊商標,以防有其他仿製品魚目混珠。大幸藥品除了研製及生產傳統的正露丸外,還推出喇叭牌正露丸糖衣A,迎合市場不同的需要。在日本,更推出全新的膠囊裝喇叭牌正露丸Quick C,功效一樣顯著,更容易攜帶和吞服,雖然暫時只有日本有售,但將會陸續在其他亞太地區出售。

小題︰積極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培訓人才

大幸藥品多年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每逢遇到天災人禍、洪水災害等都會捐贈物資到受災地區,故過去曾獲得不少獎項。在香港,更熱心公益,參與多元化的義工活動,例如定期安排到老人院探訪長者、推廣社會健康教育等。同時,大幸藥品亦非常着重員工的培訓及發展,發掘不同的人才,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回饋社會。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