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老撾|港產NGO送光明——從8歲到115歲,人生從此不一樣

一帶一路.老撾|港產NGO送光明——從8歲到115歲,人生從此不一樣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老撾——位於東南亞心臟地帶,卻是東盟(ASEAN)最窮國,如果不是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2023》提出要到當地「搶人才」,相信絕大多數香港人可能聞所未聞。不過,早在2022年,為了響應「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港產」國際醫療人道援助機構「香港共享基金會」,已動員內地醫療力量進駐老撾三個省份「送光明」,至今免費完成3,400例白內障摘除手術,幫助2,800名病人恢復視力、改善生活——他們年齡遍及8歲至115歲,當中還有一對90多歲的失明夫婦,復明一刻彷彿「久別重逢」。

「一帶一路.老撾」專題報道之一

來自老撾西北部沙耶武里省的一對老夫婦,專程到共享基金會設於北部省份琅勃拉邦的項目點接受白內障手術。(黃雲娜攝)

自2022年9月開始,香港共享基金會聯動廣西壯族自治區衛健委的力量,向老撾派駐多批醫療人員和義工團隊,並在兩架由廣東開往當地的國產流動手術車上,透過超聲乳化技術為患者摘除白內障。兩度援老的醫療隊隊長、「80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徐帆,仍對第一次在首都萬象的老撾人民軍103醫院設置項目站點的經歷記憶猶新。

「那對90多歲的夫婦,一起來做手術。儘管他們每天都在一起生活,能夠感受彼此,但已有很長時間沒有見過彼此了。」徐帆說着說着,眼中閃爍淚光:「完成手術後,他們非常開心,兩個人好像既熟悉又陌生,有種久別重逢的幸福,很打動我們。」徐帆指出,白內障雖是正常的視力老化疾病,但如果病患因為經濟、醫療、交通等原因而未能及時得到適切治療,將會失去生產和自理能力;而老撾日照強烈,白內障發病率偏高,但醫療保健知識普及程度有限,很多病患並不知道自己患上的是可以治療的白內障,當地能夠進行白摘除手術的眼科醫生也嚴重不足,因而積存了很多不知要輪候到何時才能重見光明的病例。

最令徐帆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名年僅8歲、患有先天白內障的小男孩。他從4歲開始出現視力下降,但因家庭經濟困難一直未能接受治療。2022年10月,家人慕名前往共享基金會的服務站點,經醫生檢查後發現他的右眼視力極差,只能看見眼前有手影在晃動,理應馬上進行手術。然而,共享基金會和廣西醫療隊考慮到患者尚未成年,能耐受局部麻醉手術且配合手術操作的可能性較低,一度深感愛莫能助。「如果做不了手術,我就不能繼續上學了!」就在團隊婉拒手術請求之際,小男孩的勇敢無畏感動了徐帆,決定為他治療。

年僅8歲、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小男孩,憑着他的勇敢和無畏,成功說服共享基金會和廣西醫療隊為他治療,術後視力得到很大改善。

「小朋友很堅強,很配合,給我一種超乎他的年齡的成熟感覺。我們最大的考慮是手術安全,怕他會痛、會亂動,但他那麼堅強,我們術前也給他做了充分的心理建設,結果手術相當成功!」徐帆慶幸當時的「回心轉意」,得以讓小男孩恢復視力到0.25:「我們真的感到非常自豪。幾十年前,很多發達國家來幫助我們,現在我們的能力和國際水平接軌了,也應該承擔責任去幫助別人,把我們的技術、理念、愛心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有了第一次的援外醫療的經歷後,徐帆再接再厲,繼續響應共享基金會的號召,隨後又參與了基金會設於柬埔寨波羅勉和老撾琅勃拉邦的「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希望能為更多有需要的病患貢獻一己之力。相較於經驗豐富的徐帆,「90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住院醫師陸鵬,剛剛開啟了他的援外之旅:「我以徐隊長為榜樣,他很年輕,有能力、有熱情,援外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有限,但他從來沒有怨言。」

陸鵬是中山大學博士,從三個層面分享參與援外醫療工作的初衷:首先,作為中國公民,有義務承擔國家對外的人道援助工作;同時廣西和老撾山水相連、同根同源,猶如「命運共同體」,國家有意幫助老撾發展起來,他也希望盡己之責做些貢獻。其次,他所在的醫院眼科是廣西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專科,也即眼科技術領先、水平優秀,自然能堪重任。最後,他作為眼科醫生,本能遵循「仁愛救人」的美德,希望幫助病患恢復視力改善生活。

「我們做白內障手術,就是把生命,通常指的是老人家的下半生,把生命的意義,還有生命的活力,通過簡單的手術,重新帶給他們。」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四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正是香港共享基金會創辦人兼主席,早於2019年陸續確定要在東南亞的老撾和柬埔寨、東非的吉布堤、以及西非的塞內加爾和毛里塔尼亞等五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開「全面消除白內障致盲行動」,承諾五年內免費完成3.75萬宗復明手術。

作為最關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香港政治人物,他無數次解釋,之所以命名為「共享基金會」,就是為了實踐「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中的「共享」理念,希望把香港和國家的發展成果,以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式,和欠發達國家的人民分享。他尤其相信,香港在國家開展國際公益慈善活動上,可以發揮獨特優勢和積極作用,因為香港具有悠久的慈善事業傳統和優良的民間捐獻文化,更擁有與國際接軌的公益人才庫,所以團隊能夠涵蓋很多來自不同國家、具備不同專業背景的全職員工、志願者、實習生。

「掃盲」項目展開以來,截至今年1月,梁振英已經六度率領共享基金會團隊前往老撾調研,那時基金會的服務站點已由首都萬象,穿州過省至北部的琅勃拉邦省。就在梁振英到訪的那一天,來自西北部沙耶武里省的一對老夫婦,剛剛完成了手術。他們原本都不知道自己患上白內障,只是以為年紀大了視力退化,並對生活造成諸多不便:「我們進廟佈施做善事時,常常因為看不清路而跌倒;在家打掃衛生時,也不知道到底乾淨不乾淨......現在總算看得見了,希望項目能夠搬去其他省份,幫助更多老撾人民恢復光明。」

目前,共享基金會老撾團隊,已經再次翻越崎嶇山路,轉移至南部的占巴塞 106人民軍醫院,展開新一期工作。一路跟隨共享基金會走南闖北的老撾項目專員、當地「華三代」高曉燕,對於共享基金會促進「民心相通」的宗旨感觸良多:「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大家的心都是善良的,如果不善良,中國人也不會來幫助老撾。你們從比較先進的地方來,但並沒有歧視我們這個小國家,而是像朋友一樣對待我們。同時,我們老撾人也讓你們了解到,雖然我們是小國家的人,但我們是一樣的,我們的心也很大,我們也是善良的人。」

「這也是我們這個基金會比較特別的地方,我們除了到那邊作一些簡單的貢獻以外,也希望可以做一個橋梁,給我們的年輕人,中國內地的年輕人、香港年輕人、海外對中國有熱心的年輕人,可以一起工作。」有30年國際人道救援工作經驗的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堅信,人道援助的天職,就是為了幫助災民重拾基本的尊嚴、發揚人性本善的光輝、維護人人平等的權利,而「共享資源」就是實現這份信念的途徑,所以希望能夠提供共享基金會這個可以連結不同有心人的平台,「讓大家都可以為自己國家去貢獻一點力量。」事實上,陳英凝早在2007年加入中文大學醫學院執起教鞭後,已經立志要把香港打造成為「亞太災難管理培訓基地」,彰顯香港聯通中外文化、連結不同力量的特質,加強大中華和亞太地區在災害、公共衛生、人道救援等方面的研究、培訓和知識轉移,培養更多專才。

截至今年5月7日,共享基金會已在全球免費完成1.1萬例白內障手術。兩個月前,梁振英率領共享基金會團隊到中美洲國家洪都拉斯考察公共衛生情況,承諾向當地所有醫院捐贈預防登革熱物資後,上月正式與洪國衞生部部長雷耶斯(Karla Paredes Reyes)在線上簽署合作意向書,表明最快將於六月派出義工團隊進駐該國啟動預防登革熱項目,包括及時診斷病患、全面宣傳教育,以管控登革熱和其他蟲媒病的爆發風險。另外,今年1月,共享基金會亦在東南亞小國東帝汶啟動為期9個月的「預防登革熱先導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