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骷髏手臂」超嚇人!50歲謝金燕瘦到太扯 0修圖花瓶身材螞蟻腰細到像要斷了

大宅難轉手!大直水岸宅「帝景」慘賠4千萬、苦主是他

輝達設研發中心比台積電更助長房市?肉粽串效應是決勝關鍵

大陸國資入場去房市庫存 落實面臨難題?專家這樣分析

中國政府17日推出多重救市方案,其中以國資入場收購成屋作為保障房最受矚目。中新社
中國政府17日推出多重救市方案,其中以國資入場收購成屋作為保障房最受矚目。中新社

中國政府17日推出多重救市方案,其中以國資入場收購成屋作為保障房最受矚目。但專家認為,當前房地產庫存分布和保障房住宅需求的分布不匹配,保障房租金收入也不足以償還貸款利息。

中國央行17日宣布,將設立人民幣3000億元(約新台幣1.35兆元)保障性住房(類似社會住宅)再貸款,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地方國有企業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預計將帶動銀行貸款5000億元。

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18日刊出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和張璐的文章,認為這項推動房地產去庫存、促進房市穩定的方案,還有幾個問題待釐清。

一是房地產「收儲」所需的資金量級可能更大。外媒記者在發布會提問時引用分析人士預計,住房去庫存所需資金在人幣1兆元至5兆元之間。

天風證券的研報則顯示,把中國的新屋和空置中古屋庫存都算上,一共是26.3億平方公尺,對應的去化週期約為25.4個月。如果按照國家要求把住房去化週期壓降到 18個月以內,大概估算需要約7兆元的資金,將近中國政府今年舉債規模的8成。

二是房地產庫存的分布與保障性住房需求的分布可能存在差異。三四線城市依靠「收儲」解決問題的緊迫性最高、一線城市則最低。但從人口流入、產業支撐的角度,一、二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需求勢必更大。這種錯配也許會影響「去庫存」政策的效果。

三是地方政府如何平衡收支矛盾。收購現有未售出的房子的目的,是當作保障房經營,但其經營收入未必能夠覆蓋貸款利息成本。諸葛找房監測的重點50城2023年租金回報率約1.95%,以當前利率來看,還需要財政貼息。本次還提出地方政府收回收購已開工未竣工的存量土地,也同樣涉及地方政府資金來源的問題。

財經媒體「吳曉波頻道」18日引述財經評論員劉曉博的看法也提到,許多中小城市其實沒有那麼多的保障房需求,此外,目前大多數城市的租金回報率都不到2%,保障房的租金回報率更低。因此地方政府做這件事並沒有經濟效益,只是加重財務負擔,

他認為,只有大城市、超大城市因債務壓力較低,且注重吸引人才等,才有條件和動力進行相關的住房收購。

除了這筆「收儲」房市庫存的資金可能太少之外,地方國企收購住房,如何決定「救誰」、以及多少價格是合理、交易過程中是否易產生腐敗等,都受到議論。

中共 庫存 房地產

延伸閱讀

中國大陸救房市 專家:「以購代建」提振市場信心

7兆人民幣才夠…陸國家隊救房市去庫存 資金多寡是關鍵

投資0050近五年報酬109%比買房好? 專家:有BUG!別忽略「投資人性」

近飛彈基地恐影響國安 美令中國相關企業賣地產

相關新聞

陸製電動車 歐盟下月徵臨時關稅

歐盟去年十月對大陸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迄今已進入第九個月,港媒報導,歐盟官員三日告訴大陸汽車製造商,歐盟執委會預計七月四...

陸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若遭歐盟打壓 有能力採取措施

中國大陸近期持續就歐盟的「產能過剩」指控發聲。大陸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凌激2日在希臘雅典表示,如歐方一意孤行...

對台134項產品動手 陸國台辦點名原因在「賴清德當局」

大陸突然於31日宣布對台灣134個稅目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為兩岸經貿往來投下震撼彈,也是賴總統就職演說後,除共...

中澳關係回暖 陸解除對澳牛肉進口禁令

澳洲農業部長瓦特(Murray Watt)30日表示,大陸取消對澳洲5家主要牛肉生產商的進口禁令,即日生效,為中澳關係改...

銷售不振 這間陸「龍頭級汽車大廠」至少裁565人

中國老牌合資汽車大廠一汽大眾由於今年2、3、4月銷售量持續不振,均較去年同期萎縮,加上朝新能源車輛轉型面臨困難,決定將其...

人行救房市新政快速見效 逾十個省份取消房貸利率下限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一口氣發布多項搶救房市的新政策,新政推出至今一周,四大一線城市領銜下調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並且有超過十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