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說樓市|負資產個案續創廿年新高 換樓鏈被凍結?
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827.35
    +218.41 (+1.17%)
     
  • 國指

    6,688.13
    +82.89 (+1.25%)
     
  • 上證綜指

    3,124.04
    +35.17 (+1.14%)
     
  • 道指

    39,069.59
    +4.29 (+0.01%)
     
  • 標普 500

    5,304.72
    +36.88 (+0.70%)
     
  • 納指

    16,920.79
    +184.79 (+1.10%)
     
  • Vix指數

    12.43
    +0.50 (+4.19%)
     
  • 富時100

    8,317.59
    -21.64 (-0.26%)
     
  • 紐約期油

    78.02
    +0.30 (+0.39%)
     
  • 金價

    2,345.60
    +11.10 (+0.48%)
     
  • 美元

    7.8063
    -0.0058 (-0.07%)
     
  • 人民幣

    0.9275
    +0.0010 (+0.11%)
     
  • 日圓

    0.0495
    -0.0000 (-0.04%)
     
  • 歐元

    8.4686
    -0.0055 (-0.06%)
     
  • Bitcoin

    68,508.84
    -571.45 (-0.83%)
     
  • CMC Crypto 200

    1,495.87
    +11.68 (+0.79%)
     

胡‧說樓市|負資產個案續創廿年新高 換樓鏈被凍結?

政府全面撤辣後,本港樓市看似止跌回穩,但偏偏金管局公布,今年首季的「負資產」突破了30,000宗,創出20年以來新高。以前都說過,「負資產」等於「資不抵債」,代表如果業主要把物業沽售,因賣樓所得不足以找清銀行欠款,故必須自掏腰包才可贖樓,對後市去向都有一定影響。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本港樓價自2021年8月見頂後,至今已經累計跌逾23%,但實情如果買家借得少,就算樓價跌23%,也根本未跌穿其借貸額,轉售物業頂多蝕讓,而非我們常說要貼錢賣樓的「負資產」的困局。所以,導致「負資產」急升的另一原因,還因為跟買家借用高槓桿入市,變相只要樓價一回軟,很容易跌穿其借款額。

買家借用高槓桿入市,變相只要樓價一回軟,很容易跌穿其借款額。
買家借用高槓桿入市,變相只要樓價一回軟,很容易跌穿其借款額。

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在2019年放寬高成數按揭後,為問題埋下伏線。準買家透過繳付保費來換取高成數按揭,顯然有節節上升趨勢。以2023年全年為例,全年新取用按揭宗數為50,059宗,但借取高成數按保的宗數卻有14,941宗,佔比高達30%。而借貸金額更達830.96億元,佔了市場按揭額的35%,也可以想像到當樓價逆轉時,所帶來的連鎖效應可以有多大。

全面撤辣至今已經兩個多月,發展商全力搶灘「先量後價」,令一手成交量創出了《一手新例》以來單月新高,當時,已有部份評論認為樓市已見底,但近日突然爆出「負資產」錄得32,073宗、創出了20年以來的新高的負面消息,又不禁令人再度反思,後市去向應否如此樂觀?

2019年放寬高成數按揭後,為問題埋下伏線。
2019年放寬高成數按揭後,為問題埋下伏線。

翻查資料,負資產最高峰是在2003年第二季,當時「負資產」超過十萬,按揭比率128%。雖然現在仍未去到2003年般嚴峻,但「負資產」怎樣也會對後市有影響。「負資產」可怕的地方,在於直接封鎖業主退路。如果業主要賣樓就必須抬錢;但如果想繼續供樓則在現市況要捱貴息,同時也因估值持續下滑未能成功轉按,形成沉重負擔。

廣告

當然若業主準時供樓,銀行未必會「大開殺戒」要求業主補差價,但「負資產」也間接打斷業主換樓升格意欲。以往升格換樓多透過物業財富升值,透過賣樓套現所得作為新購物業首期,但現在價格大幅回落,則很難再有財富效應。而且當舊有物業已跌至「負資產」時,賣樓一蚊也取不回之外,還要額外自己補錢離場,除非自己有額外資金去換樓,否則手持一層「負資產」的業主,在換樓的取態上也可能一動不如一靜。

全面撤辣後所以展現出的面貌,就是新盤的貨源超級澎湃。
全面撤辣後所以展現出的面貌,就是新盤的貨源超級澎湃。

未來情況會否惡化? 簡單答案就是視乎樓價升或跌。問題是,全面撤辣後所以展現出的面貌,就是新盤的貨源超級澎湃。現時一手供應已累積至超過11萬個、相當於超過七年的吸納量,令到發展商即使手持貴價摸頂麵粉,也只會繼續維持「先量後價」策略,未必會割喉式劈價,但只要稍為較二手市場低一點的價錢,已經足以搶走二手客源,兼冰封二手市場。二手業主要賣樓也唯有減價才可以,如此情況令樓價難言大幅回升。

而且全面撤辣後展現出來的另一個面貌,就是發展商開價策略,已不在乎早買業主的心情,甚至乎一期業主還未完全上會,二期已經劈價20%以上出售,近期減價更高達至30%以上。早前買入樓花的買家,若預備10%首期來上會,基本上未入伙前已經淪為負資產。除了可能加劇撻訂離場個案外,也會影響置業者的信心。以前受市場吹捧忘目迷信首批一定有水位,今日卻知道遲買愈平。置業步伐減慢,對樓價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