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穎嫻:跨國企業分拆業務 應對地緣政治變幻 - 20240521 - 觀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觀點

阮穎嫻

阮穎嫻:跨國企業分拆業務 應對地緣政治變幻

【明報文章】全球化產生了各行各業的跨國企業,以全球供應鏈競爭。但近年全球地緣政治局勢風雲變幻,以哈戰爭、俄烏戰爭及中美關係緊張,對企業的影響日益深遠。國家對別國企業施加限制,使跨國企業面臨新挑戰。以下集中討論中美關係,先探討其現象,並列舉案例,解釋企業如何面對日益高漲的風險。

在全球化興起前,企業經營主要局限本土。企業利用本地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生產出供本地消費者使用的產品和服務,並依賴本地供應鏈運送。因此,經營策略和產品設計主要針對本地市場,很少考慮海外市場。

中美角力 對跨國企業帶來挑戰

信息和通訊技術革命,以及貨櫃和海上航運的普及,大幅降低遠距離交易和協調複雜生產活動的成本,使企業能將生產環節外包到低工資國家。這種生產階段的國際分離,被稱為「全球供應鏈革命」。為確保海外外包環節與本地環節無縫對接,企業將其營銷、管理和技術知識,連同外包的生產環節一起轉移到其他國家。供應鏈革命後,跨國企業的競爭力愈來愈由全球生產網絡定義,而不是國界來定義。生產網絡和價值鏈跨越國界,不再受單一國家限制,實現真正的全球化經營。

不過,中美關係惡化給跨國企業帶來挑戰。首先自2018年以來,中美兩國相互加徵關稅,引發一場持久的貿易戰。這不僅增加了跨國企業經營成本,也擾亂全球供應鏈。許多企業不得不調整生產和銷售策略。美國大幅收緊對華技術出口管制,並制裁中國與軍事工業及科技相關的公司,使跨國企業在華研發生產受限制、技術轉移受阻。美國還制定措施,限制美國資本流向中國,例如2024年開始禁止美國人投資一些開發先進半導體和量子計算機的中國公司。這給跨國企業的全球佈局帶來不確定性,增加投資風險。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在華業務,甚至放棄在華投資計劃。

政治與經濟利益之間的抉擇

一些企業面對來自政府和輿論的壓力,不得不在政治與經濟利益之間做艱難抉擇。香港「由亂入治」,愛國者領導政治經濟,在港經營的企業難免捲入中美地緣政治衝突。近來較多人知曉的是「《願榮光歸香港》禁制令」案。香港政府早前向法院申請禁止傳播《願榮光》歌曲,但在2023年7月被高等法院駁回;政府不服上訴,近日法院推翻最初裁決,這可能會賦予政府權力,禁制Google和其他科技公司公開分享這首歌。這對愛國者來說是件好事,但跨國科企就有點頭痕。

全球科技公司須遵守各地法律,它們會設立地區團隊和辦事處來監督合規事宜。例如歐盟有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又有為「被遺忘權」(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立法,要在歐盟經營,須更着重保護個人私隱。在港科技公司對法院裁決的最直接回應,是將內容在香港地區封鎖;然而這不會影響香港以外的業務。換言之,該歌曲在香港以外的地區仍可以被存取。不過,資深大律師兼行會成員湯家驊指若不移除,在港員工或會被檢控。

跨國企業在中長期面對更大問題。首先,來自不同國家的法律會否互相衝突,使公司難以同時遵守,最終只能選擇其中之一?其次,遵守個別國家法律,會否違反公司的價值觀和營運守則?

若是第一種情况,那麼全球科技公司可能要將其香港業務分拆出去。這意味着成立一家單獨公司,註冊地在港,僅處理香港業務。這可以避免公司陷入不知道該遵守哪個地方的法律而面臨雙方制裁及懲處的困境。倘公司認為隨着合規成本增加,香港不再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那麼在港經營業務沒有價值,即可完全撤出,連分拆公司也不必。

後一種情况則不是法律經營的問題,而是道德經營的問題。若在港經營業務與公司的價值觀相悖,會對其在其他國家的業務造成負面影響,那麼公司可能需要退出香港市場。畢竟,與宣揚的價值觀保持一致,是一個商業決定,它會影響公司最終利潤。

有傳聞中國政府要求國有企業逐漸停止使用四大國際會計師行,原因是不想外國人或外國政府掌握國企會計底稿。亦有報道稱,有會計師行建議美國高層訪港期間,使用拋棄式手機,避免企業資料外泄。近來有比較轟動的「TikTok剝離法案」——美國眾議院於今年3月13日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法案,要求字節跳動出售TikTok,否則將在美國禁止後者營運。雖然TikTok一再強調沒有、也不會與中國政府分享美國使用者資料,但美議員認為隱憂存在,此舉相當傷害企業營運與恒久以來建立的跨國網絡聯動。這類型的事可能陸續有來。

相比完全退出 分拆業務是更好選擇

就目前而言,我暫時看不到這些跨國公司退出香港的理由;比起完全退出,企業分拆業務是更好選擇。國際資本分拆在港公司業務,可助風險管理和業務靈活,隔離風險,避免波及整個集團。分拆後,在港公司可更彈性地制訂本地化策略,並專注於中國大陸市場發展。同時,其他地區的公司也可專注於其他市場。而獨立的中國公司可以在香港或大陸單獨上市融資,不受美國資本市場限制,這為未來發展提供更多選擇。投資者可根據自身偏好,選擇投資於中國業務或其他市場業務,滿足不同風險需求。

2023年6月,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宣布將美國與中國業務完全拆分;除中國業務外,其印度及東南亞業務也被分出。紅杉資本表示,多年來一直在評估集中化模式是否合理,隨着地緣政治日趨複雜,處理跨實體投資組合衝突愈來愈多。其分拆反映出中美科技激烈競爭,以及地緣政治因素對跨國投資的影響。

除科技和金融界,現在連香港專業服務界如律師事務所也有類似情况。JSM孖士打將與美國國際律師事務所Mayer Brown分拆,恢復獨立營運。Mayer Brown希望專注於香港資本市場,而JSM則擅長為香港和內地客戶提供服務。分拆有利律師樓制訂更適合自身的發展戰略和資源配置,更好地服務香港和內地市場。事實上,美國律師行對中國大陸及香港政治問題的處理和風險管理,與本地行有所不同,硬要一同經營並非最佳策略,分拆才是地緣政治影響下最妥善穩當的做法。JSM可以全身投入,接更多與中國大陸相關生意,也毋須因有美資背景而讓中國大陸政府及內地客人有所顧慮。

總體而言,地緣政治因素對企業的影響複雜多變。企業需要採取綜合策略應對風險,並密切關注地緣政治變化,評估其對自身業務的潛在影響,制訂應對方針,例如多元化供應鏈、加強數據安全等,並建立應急計劃。企業亦需與政府和監管機構保持密切溝通,以了解最新政策和法規變化。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