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正在徹底改造搜尋引擎,全面使用AI人工智慧

Google 正在徹底改造搜尋引擎,全面使用AI人工智慧

ADVERTISEMENT

一年之前,Google 表示相信 AI 是搜尋的未來。顯然,這個未來已經到來:Google 正開始向美國使用者推出「AI 概覽」(先前稱為搜尋生成體驗,SGE),並很快將向全球推出。很快,數十億 Google 使用者將在許多搜尋結果頂部看到 AI 生成的摘要。這僅僅是 AI 改變搜尋方式的開始。 

「有了生成式 AI,Google 能夠為你完成更多搜尋工作。」 Google 搜尋新任搜尋主管莉茲·瑞德(Liz Reid)說,她在過去幾年中一直致力於 AI 搜尋的各個方面。「它可以減輕許多搜尋的繁瑣工作,讓你可以專注於完成任務所需要的部分,或探索你感興趣的部分。」 

莉茲逐一列舉了旨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功能,所有這些功能都在週二的 I/O 開發者大會上由 Google 公開宣佈。當然,有「AI 概覽」,旨在為你的查詢提供一般答案,以及指向更多資訊來源的連結。還有一個新的 Lens 功能,可以讓你透過拍攝影片進行搜尋。還有一個新的規劃工具,基於單一查詢自動生成行程日程或用餐計劃。還有一種新的由 AI 驅動的網頁結果組織方式,例如當你想在新城市尋找餐廳時,它可能會在你甚至沒有提出要求的情況下,為約會之夜和商務會議各自提供一批餐館讓使用者選擇。 

這簡直就是搜尋引擎的全堆疊 AI 化。Google 正使用其 Gemini AI 來理解你的查詢內容,無論你是輸入文字、說話、拍照還是拍攝影片。 

它正在使用一個新的專門的 Gemini 模型來總結網路並向你顯示答案。它甚至使用 Gemini 來設計和填充結果頁面。

谷歌正在使用人工智慧來填充和組織搜尋結果頁面。 圖片來源:Google

不過,並非每次搜尋都需要如此大量的 AI,也不是每次搜尋都會用到它。莉茲說:「如果你只想導航到某個網址,例如你搜尋沃爾瑪並希望前往 walmart.com。加入 AI 其實沒什麼太大的益處。」 她認為 Gemini 最有幫助的是在更複雜的情況下,這類情況要嘛需要進行大量搜尋,要嘛根本不會去 Google 搜尋。 

莉茲喜歡的一個例子是本地搜尋。(由於需要瀏覽大量相似的列表和評論才能找到真正好的東西,所以在AI領域你常常會聽到這個例子) 她說,使用 Gemini,我們可以做到「在波士頓 Beacon Hill 半小時步行範圍內,找到評分四星以上且最適合的瑜伽或普拉提工作室」。也許,她繼續說道,你還想要有關哪個工作室對初學者提供最優惠的資訊。「因此,你可以獲得來自知識圖譜和網路的綜合資訊,並將它們整合在一起。」 

將知識圖譜和AI結合起來 —— 融合谷歌的舊搜索工具和新工具,對莉茲和她的團隊來說至關重要。搜尋中的一些事情已經被解決,例如體育比分:「如果你只想查看比分,該產品運作得相當不錯。」莉茲說。在這種情況下,Gemini 的工作是確保你無論如何奇怪地詢問都能獲得比分。「你可以考慮擴展可以成功觸發比分的提問類型」,她說,「但你仍然希望得到最典型的體育資料。」

並非每個搜尋都會獲得人工智慧概覽,但許多搜尋都會。 圖片來源:Google

對於 Google 和任何其他搜尋引擎來說,獲取優質資料是關鍵所在。莉茲說,創建新的搜尋特定 Gemini 模型的部分動力在於使其專注於正確獲取資訊。「任何語言模型都需要在創意和事實之間取得平衡」,她說。「我們真的會將它偏向事實方面。」AI 概覽可能既不好玩也不迷人,但結果是,它們可能會更頻繁地提供正確的資訊。(不過,沒有哪個模型是完美的,Google一定會因為生成的幻覺和徹頭徹尾的虛假概覽而面臨許多問題。) 

隨著 AI 進入搜尋領域,諸如 Perplexity 和 Arc 樣的產品因會因為在網路上搜集和總結訊息,而沒有引導使用者造訪實際訊息來源而受到質疑。莉茲說這是一個棘手但重要的問題,Google 嘗試做正確事情的一種方法就是簡單地不對某些內容觸發概覽。但她同時也確信,並且表示早期資料顯示這種新的搜尋方式實際上會帶來更多點擊開放網路的連結。她說,當然,它可能會削弱低價值的內容,但是「如果你將 [連結]視為更深入的挖掘,那麼那些提供觀點、特色、體驗或專業知識的網站——人們仍然需要這些。」 她指出,年輕的使用者總是渴望獲得對其查詢的內容有人性化見解,並表示 Google 的職責仍然是為他們提供這一點。 

在大約過去十年的的大部分時間裡,Google 一直在嘗試改變你的搜尋方式。它最初只是一個輸入關鍵字的框; 現在,它希望成為一個無所不知的存在,你可以以任何想要的方式進行查詢,並以最適合你的方式獲取答案。「你可以增加豐富性,讓人們自然地提出問題」,莉茲說。對 Google 而言,訣竅在於讓更多人提出更多問題,這會為 Google 帶來越來越多的收入。對於使用者來說,這可能意味著一種與網路完全不同的互動方式:更少的輸入、更少的標籤頁,以及更多與搜尋引擎的對話。

 

資料來源:

netizen
作者

一個老派的科技媒體工作者,對於最新科技動態、最新科技訊息的觀察報告。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