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者」卓瑪加布:環保到慈善,常念母親河 - 新浪香港

「拾荒者」卓瑪加布:環保到慈善,常念母親河

中新社蘭州5月17日電 題:「拾荒者」卓瑪加布:環保到慈善,常念母親河

中新社記者 丁思

如今的瑪曲人,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環境。採訪中,卓瑪加布是被當地人多次提及的名字。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是全國唯一以黃河命名的縣。瑪曲在藏語中是「黃河」的意思,黃河在其境內流經430多公里,它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補給地,被譽為「黃河之腎」。

「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會產生垃圾。」皮膚黝黑、身材敦實的卓瑪加布近日在瑪曲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回憶起在草原上與垃圾較勁的21年。

瑪曲縣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瑪曲濕地水草豐美,被譽為「黃河之腎」。(資料圖) 楊豔敏 攝

瑪曲縣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瑪曲濕地水草豐美,被譽為「黃河之腎」。(資料圖) 楊豔敏 攝

卓瑪加布家住瑪曲縣達爾慶村,放牧曾是他生活的全部。「一直以來,牧民都是逐水草而居,居住分散,沒有環保的概念,動物糞便、爐灰等少量生活垃圾堆放在草原上,隨著時間自然降解。」卓瑪加布說,2000年以後,隨著牧民生活條件改善,塑料瓶、食品袋等這些新型垃圾越來越多,隨手亂丟垃圾的生活習慣卻沒有改變;加之途經的遊客增多,公路沿線、黃河岸邊的垃圾隨處可見,在當時沒有人專門去處理,更沒有垃圾桶的設置。

「拔草的人個子長不高,弄髒河水的人眼睛會疼。」從小聽著這句藏族諺語長大的卓瑪加布說,「草原和黃河養育了我們,環境生病了,需要我們愛護它。」

看著草原上無人問津的垃圾,擔心牛羊誤食塑料袋難以消化,他決定做點什麼。2003年,這位樸素的草原漢子開始了彎腰撿垃圾的旅程。卓瑪加布和家人從自家草場,到本村,再到其他村子,甚至到更遠的黃河邊、草場旁撿拾垃圾,自掏腰包租車將垃圾運至縣城處理。

年複一年,日複一日,隨著當地政府對環保意識的重視和宣傳,自發加入保護家鄉生態環境的村民越來越多,鄉鎮環衛工人逐步設立,卓瑪加布不再孤獨。

2015年,甘南藏族自治州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讓這片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的青山綠水變成「全域旅遊無垃圾示範區」。

5月8日,瑪曲縣牧民自發在草原上撿拾垃圾。九美旦增 攝5月8日,瑪曲縣牧民自發在草原上撿拾垃圾。九美旦增 攝

瑪曲縣水務局水政監察大隊隊長道吉塔近日接受記者採訪說,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已融入瑪曲人的生活中,也讓躬身撿垃圾、不亂扔垃圾這個看起來並不起眼的事情,漸漸成為草原人的共識。值得欣喜的是,卓瑪加布的故事還在延續,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參與到植綠種草、巡河清理的隊伍中來。

常年與垃圾打交道的卓瑪加布漸漸悟出,「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2017年,他創辦瑪曲蔣朵肥料加工有限公司,主營牛羊糞有機肥研發、生產、銷售。

「創辦肥料廠的初衷,是為瞭解決草原上牛羊糞處理的難題。」該公司「90後」工作人員南加卓瑪說,以前,牧民房前屋後、牧場、公路沿線牛羊糞堆積,不僅汙染環境,糞汙還通過雨水流入地表,對人畜飲水造成潛在威脅。「蔣朵」在藏語里意為綠色,該公司生產的有機肥料,還可用於瑪曲草原沙化和黑土灘治理。

目前,隨著市場有機肥需求量增加,在瑪曲從事收集、交納、轉運牛羊糞的牧民和牛羊糞產業的經理人越來越多,牛羊糞成了搶手貨。

59歲的卓瑪加布,步履不停。2024年4月,瑪曲縣官方舉行了卓瑪加布公益慈善中心揭牌儀式。

「我們都是黃河的孩子,哪有不好好去保護母親的道理。希望更多人參與到環境保護,將垃圾變為有價值的產品。」卓瑪加布說,垃圾分類處理是他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完)

【編輯:唐煒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