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520/「認知作戰」未來國防重大課題 「敘事作戰」與「國防透明化」是關鍵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

展望520/「認知作戰」未來國防重大課題 「敘事作戰」與「國防透明化」是關鍵

  • 時間:2024-05-16 09:29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楊仁翔
展望520/「認知作戰」未來國防重大課題 「敘事作戰」與「國防透明化」是關鍵
示意圖。(AI生成圖)

新政府上任在即,中國依照往例採取各種文攻武嚇手段,雖然今年無高強度的針對性軍演,但遊走灰色地帶的動作卻不減反增。學者分析,中國籍由輿論或法律上的認知作戰將持續增加,如何應對將是未來台灣國防事務上的重大課題。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將「認知作戰」定義為利用資訊手段,達到影響特定對象的認知、態度或行為的行動,塑造對發動者有利的戰略環境條件。國防部今年三月在立法院的報告中也指出,中國利用台灣言論自由的環境,積極進行輿論戰、法律戰和心理戰等認知作戰行為來散播爭議訊息,因此如何應對將成為新政府的重大課題。

中國「法律戰」混淆事實 應以「敘事作戰」掌握話語權

但認知作戰體現於何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學者揭仲就表示,從近期中國海警船或軍船,頻繁侵擾金門、澎湖海域等事件,到片面宣佈啟用W122、W123航線等灰色地帶行為,其實都是中國利用具體行動,來達成認知作戰中的法律戰手段,同時也是對即將上任的賴清德政府施壓。揭仲說:『(原音)中共對台灣海峽法律戰的推動上面,他需要不斷地在金門禁限制水域內,包括後來和M503相關動作等等,創造這個行使管轄跟執法的事實,來支援他法律戰的訴求;另外透過這種法律戰的手段,灰色地帶行為的手段,來對賴清德的政府算是給下馬威、或者是施壓。那這些動作一方面可以對內部有所表態,對於即將上任的賴清德政府,也能夠構成一些警告跟壓力。』

揭仲認為,中國的船艦或軍機不斷侵擾我國海空域的行為,未來只會增多、不會減少,目的就是在塑造台灣海峽由中國掌控的假象,同時也向台灣民眾暗示政府的無法作為。對此台灣政府應該要強化掌握話語權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敘事作戰」。揭仲說:『(原音)當中共採取法律戰作為的時候,我們要能夠馬上提出一套有利的一個敘述、說法,很快的講出一套對自己有利的故事,很快地去利用相關的法律、慣例或規定,建構對自己有利的事實是很重要的。敘事戰爭的部份是很重要的,這個部分我覺得我們必須要加強,否則的話,永遠只是被動地在那邊澄清跟解釋,永遠都是比較吃力。』

民調研究:「國防意識」與「國防透明化」相關聯

除了利用灰色地帶行動進行法律戰,中國同時也利軍演恫嚇來進行心理戰,及錯誤訊息、假訊息來達成輿論戰的效果。政府除了持續強化對國際發聲的能力外,如何幫助國內民眾應對中國的文攻武嚇,也將是未來國防政策的重要目標。

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冠成自2021年起,利用民調方式追蹤民眾對國軍戰力的評價。研究中就可發現中國輿論戰的影響。包括2022年3月烏俄戰爭開打,中國發動「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威脅;2023年3月,傳出「火山佈雷系統」的錯誤輿論;以及今年2月金廈水域事件等,都導致民眾對國軍戰力評價降低。但同時數據也顯示,每年8月評價又會回升。李冠成分析,這跟每年台灣漢光軍演,在媒體上的曝光有關聯。李冠成說:『(原音)我們8月份的民調,會問跟漢光演習有關的,那這些漢光演習、國軍的露出,其實我相信會有一些這種效果,讓民眾覺得國軍戰力有變強。過去國軍是比較保守的,那現在我覺得這個觀念在轉變了,以現在的這個國際局勢,還有兩岸的這個局勢,我覺得國軍需要去強化他們自己的論述,而且除了強化論述之外,他也必須要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去跟老百姓去做溝通。』

李冠成分析,中國認知作戰有三個方向。一是利用假訊息來詆毀國軍,誘騙台灣民眾鄙視國軍、放棄國防。二是煽動「疑美論」,加深台灣民眾「外人不可靠」的心理認知。三是煽動台海「兵凶戰危」的集體恐懼,放大對戰爭的悲觀預期心理,瓦解台灣民眾的抗敵意志。該如何應對這些作為,李冠成認為「國防透明化」(strategic transparency)將是重要關鍵。李冠成說:『(原音)認知作戰的威脅,其實他的目的並不是要跟你開打,而是他是要以假亂真,然後來詆毀我們的民心士氣,那我覺得國軍可以再更透明一點。不管是在天空上,或者是在水面上面的這些操作,這些所有發生的事情,其實只有現場的人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大部分像我們這種一般老百姓,我們只是透過新聞管道,然後才得知這樣子的訊息。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有影像最好一定要錄影,然後最好是能夠很快地就把這些畫面、或者是圖片都能夠傳回來,那這些東西呢,有助於我們去反制一些中共的認知操弄。』


國防安全研究院利用民調方式追蹤民眾對國軍戰力的評價。(製表:楊仁翔/資料來源:國防安全研究院)

應對認知作戰 「全民國防教育」也是關鍵

另外國研院副研究員舒孝煌也提到,全民國防教育也是對抗認知作戰的方式。但在學校端,目前因軍訓教官退出校園政策,教育人材培育是否充份,教學補充教材來源是否正確等,國防部與教育部都可再強化合作。舒孝煌說:『這些教師他本身並沒有太多的軍事經驗,對國軍也不是那麼熟悉,那也許學生,有時候他們第一線就碰到一些問題,想要請老師查詢或怎麼樣,這個老師們如果有足夠的知識,它是可以適時的澄清,但是有時候不一定可以。那全民國防教師這個部分,就比較不是國防部可以掌握的,所以不管教育部和國防部可能在這個全民國防上面,也許應該要多加把力,然後跟學校裡面多合作,提供他們更多的資源,像例如說可能辦一些活動啊等等,然後提供一些很多相關的這些資訊啊,讓老師們的教學的時候,能夠提供學生更多更豐富的資訊。』

而在資訊認知方面,舒孝煌也建議能運用AI大數據去分析假訊息,這部份除了國防部本身外,能否與數位發展部、或是民間專業單位去共同合作,這些都是未來是可努力的方向。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