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向外國朋友介紹台灣?重點是「對話台灣的故事」,而不是只是「說好台灣的故事」 | 林蔚昀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獨評讀好書

怎麼向外國朋友介紹台灣?重點是「對話台灣的故事」,而不是只是「說好台灣的故事」

如果抱著「我要去介紹台灣、我要去做外交」的心情,去和每個人搭訕(這樣大概只會被討厭而已),應該要在適當的時機,和別人談一談台灣。 如果抱著「我要去介紹台灣、我要去做外交」的心情,去和每個人搭訕(這樣大概只會被討厭而已),應該要在適當的時機,和別人談一談台灣。 圖片來源:GOD_Cat/Shutterstock

台灣人在吸引外國人來台觀光時很喜歡講自己有好山好水、優良民主傳統、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多元文化、夜市、美食天堂、有人情味、科技之島……但講這些真的有特色嗎?講這些別人真的有感覺嗎?畢竟,很多地方都有「好山好水、多元文化、美食、人情味」,而且住宿還比台灣便宜。如果要看傳統中國文化,去中國就可以了,幹嘛來台灣?

就像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在臉書貼文談台灣的觀光推廣策略時說:「台灣人引以為傲的美食和人情味,會吸引到的其實只有與我們生活習慣、文化相近的亞洲觀光客,因為他們理解其中的不同。但對亞洲以外的外國人來說,到其他亞洲國家可體驗到類似的東西,不一定要選擇台灣。」她還說:

國際宣傳是一種「轉譯」的過程,所謂轉譯不只是語言的翻譯,也包含文化理解的翻譯。台灣政府的觀光宣傳,大多還是停留在直接的敘述,缺乏轉譯的過程。真正高明的國際宣傳,公關團隊裡不會只有廣告創意人員,應該還要有世界藝術、世界史地、國際關係、具備當地經驗的專家學者參與,才能產製出打動當地受眾內心的宣傳作品。

和外國人聊聊你眼中有趣的台灣

那麼,什麼才是能「打動當地受眾內心的宣傳作品」呢?什麼才能引起外國人的興趣/共鳴,讓他們想要認識台灣、理解台灣?其實,這可能不是那些我們平常引以為傲的東西,而是我們沒注意到的東西,或是很小的東西,一個生活的細節,一部共同喜歡的電影(甚至不一定要是台灣的)。

律師/作家曾友俞在波蘭克拉科夫旅行時,因為走進一家小店,看到店員座位旁擺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Orhan Pamuk)的著作《雪》(Snow),於是和對方攀談。兩人聊起文學和電影,突然店員問:「你有聽過一部叫做《Berserk》的動畫嗎?[1] 」曾友俞說這一直是他最喜歡的作品。店員說她最好的朋友非常喜歡這部作品,於是隔天,她就邀請曾友俞和她最好的朋友以及其他朋友去酒吧,因為最好的朋友說,一定要見見喜愛《Berserk》的人。

在酒吧,曾友俞發現他的新朋友對台灣好奇,但瞭解不多,就像台灣人對波蘭瞭解不多一樣。他們談了台灣和中國的不同、台灣的宗教、台灣對東南亞人民的歧視(當天的聚會上有越南裔的女孩)。而在華沙,他也有和兩個波蘭學生聊天,聊到波蘭和台灣對同婚、女性議題的看法,發現在這部分台灣還比波蘭進步(波蘭是保守的天主教國家,同志和女性的權益很受壓迫)。以結果論來說,這兩次會面是很好的全民外交。全民外交並不是要抱著「我要去介紹台灣、我要去做外交」的心情,去和每個人搭訕(這樣大概只會被討厭而已),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和別人談一談台灣。

衣櫥醫生賴庭荷和她太太小說家楊双子在西班牙駐村時,也有類似的經驗。賴庭荷原本很苦惱,要如何介紹台灣?她在臉書貼文上說:「一開始我很沒自信,而這個沒自信是在台灣生活很久都不曾出現過的。因為連講台灣在哪裡都要描述個老半天,最後還要諷刺地引述在中國旁邊,又要再次強調不屬於中國。」

後來,當她告訴其他駐村藝術家,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國家,看著大家驚嘆的眼神,才有了比較多自信。之後,當她和楊双子開始介紹台中的早餐如炒麵加東泉辣椒醬、豬血湯、滷豬皮等,和其文化背景(双子說:「日治時代台中勞動人口密集,所以早餐要吃得很飽才有力氣工作。而後這個習慣延續到現今。」),外國藝術家明顯對此有興趣。最後她們的分享結束時,一位日本藝術家邀請她們去她在西班牙的家做料理,一位美國廚師邀請她們共煮交流。

賴庭荷說:「把這件事記錄下來,是想跟也會焦慮如何介紹台灣的你說,每個台灣人都可以做國民外交,從分享你自己喜歡有興趣開始。你的體驗,獨一無二。」我則認為,這裡的重點不是「美食」(畢竟台灣人一直講台灣的美食有多好多好,講到嘴乾),而是這是「對賴庭荷和楊双子來說重要的美食」,而且她們能講出美食背後的經濟、文化背景,她們講的方式也可以引起聽眾的共鳴(當她們說「台中人的血液都是這個紅色的醬」,大家都笑了」)。

民主與自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權利

除了美食和日常生活,文學和歷史其實也是一個很值得談的主題(當然,也要談的人對此有興趣、有瞭解,還要對方有興趣)。2020年,一位台灣留學生小小在波蘭讀書時,和她的英語系教授談台灣文學,開學時,小小送了一本楊小娜的作品《綠島》(Green Island)給教授,學期末時,她和教授進行了一場關於這本小說的線上討論。

波蘭教授在遇到小小之前,對於台灣、台灣歷史、文化其實認識非常非常少,小小原本擔心教授會不喜歡這本小說,但這本書講了很多台灣歷史、政治,剛好是教授喜歡的類型(雖然一開始教授看到書的介紹文字「A stunning story of love, betrayal, and family,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changing Taiwa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誤以為是愛情故事,以為自己會不感興趣)。

他們談了很多台灣的歷史、台灣人對美國的看法、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教授還問:台灣的作家和藝術家是不是有和喬伊思(James Joyce)差不多的想法,覺得:「身為某國人,就有那個責任要去書寫有關自己國家政治、文化、或社會議題?」小小回答

我覺得台灣歷史和政治都非常的複雜難解,我們自豪擁有創作自由、言論自由,自然不該去強加任何「責任」到創作者身上,但就我觀察,許多年輕的台灣創作者自願推廣台灣,把台灣的處境解釋給世界聽,例如WHO的事件,即使爭議很多,但不可否認有許多年輕台灣人願意把自己的專業運用在 promote 台灣上,他們並沒有受任何人或政府的脅迫。我自己也不覺得因為你是台灣人,你就一定要寫台灣事或 anything related to Taiwan,這是你的「自由」,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權利。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一顆開放的心,願意對話的勇氣(包括被挑戰、包括克服沒自信),以及個人的文化素養都非常重要。我們要瞭解自己的文化歷史,這樣才有辦法和別人對話,我們也要瞭解別人的文化歷史(即使不瞭解,至少要有想要瞭解的好奇心)。


[1]  《Berserk》台灣翻譯成《烙印勇士》,是日本漫畫家三浦建太郎創作的作品,有改編成動畫。


好書推薦:

書名:世界之鑰:帝國夾縫下的台灣與波蘭
作者:林蔚昀
出版:前衛
出版日期:2024/04

瀏覽次數:493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