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菰米與茭白。 網上圖片

曾有老師問學生:「米」從哪裏來?部分天真爛漫的學生搶着答:「從超市來。」城市小孩根本從沒見過米的種植過程,又怎會明白「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辛酸。

今年1月,筆者有幸到台東池上一遊。池上處於約300米低海拔的大平原,四周群山環抱,加上無污染的空氣和水源,配合優質的土壤,因此能種出獲獎無數的生態米。煮出來的飯,每一口都充滿飯香。經此一遊,也引發筆者對認識古人吃米情況的興趣。

原來古人餐桌上所進食的不止有白米,有時也有菰米。菰米是什麼?按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說明:「菰米是禾本科下的一個屬,主要產於東亞,其穎果有菰米、菰實、菰粱、雕胡米等稱號。」杜甫著名的《秋興八首·其七》云:「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王維的詩《送友人南歸》也記載:「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李白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也得到:「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般詩情畫意的殷勤款待。

在三千年前的中國,《周禮》已把菰米與稻、黍、稷、粱、麥,一起列為常見的六穀。其營養價值更在六穀中居首位,是名副其實的全穀米。《本草綱目》也提及:「菰米的藥用價值可止咳、解煩熱、理腸胃。」既為常見六穀,那為什麼到了宋代,菰米卻悄悄地從中國人餐桌上淡出了呢?

菰米被淘汰 因茭白美味?

菰米之所以被淘汰,那可能是因為菰米多是野生的,株型高、易落粒,花期偏晚、成熟期不一致,導致管理不便,且一旦受黑粉菌感染,便無法開花結果,是以後來沒法和水稻一樣,得到大規模推廣。宋代因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增長已達一億,必須確保糧食供應充足,因而大家都喜歡種植產量穩定且每年可收穫1次至3次的稻米。

菰米消失的另一原因,也可能是因為中國古代的農夫發現,受黑粉菌感染的菰雖不再抽穗結成菰米,但這種菌卻會刺激菰的莖部生長,成為另一種舌尖上的美食——茭白筍。

古人也有詩頌讚茭白,唐寅《江南行》便描述:「梅子聚花茭孕筍,江南山郭朝暉靜。」茭白嫩白肥美,口感上乘,人見人愛,難怪入選江南三大名菜。想起茭白筍炒臘肉,葷素搭配得宜,也令人垂涎三尺。

近年城市人十分注重養生保健,致力推廣有機食品。菰米的膳食纖維比大米高,更齊備蛋白質中18種必需的氨基酸,倘若可藉科技改良菰米的種植方式,令它重上現代人的餐桌,大家便有幸一嘗李、杜餐桌上的古味,同時改善健康了。

◆陳慰敏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