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4國際城市林務研討會|專家聚首交流 開拓綠色資產新視野
特約內容

香港2024國際城市林務研討會|專家聚首交流 開拓綠色資產新視野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近年,城市綠化、可持續發展、「環境、社會和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氣候變化等環保議題越益受重視。如何建構一個宜居家園、進行可持續的城市林務規劃、平衡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共融價值,是各地政府與專家領袖所探討的全球議題。

由發展局主辦的香港2024國際城市林務研討會,於4月10至12日在香港科學園圓滿舉行。研討會以「綠色都會:城市林木於可持續未來的關鍵角色」為題,邀請約20位來自本地、內地和海外的主講嘉賓,就五大主題──「國際視野:我們的城市林務」、「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林木的協同發展」、「園境規劃與設計打造可持續的城市林木」、「與社區共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林木」和「培育可持續的城市林木──人才、科技及管理」分享專業見解並進行交流,加深與會者對城市林務的了解。

以城市林木應對氣候挑戰

從泰國水浸問題,引伸至全球氣候變化,泰國 Landprocess and Porous City Network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兼園境師 Kotchakorn Voraakhom 在「國際視野:我們的城市林務」環節中,提出「城市林木可拯救我們的城市? 」( “Will urban forests survive our city?”) 的議題。她分享打造具功能性的綠化公共空間,以解決人煙稠密市區及氣候脆弱社區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如2017年於曼谷開幕的朱拉隆功大學百年紀念公園,具雨水管理功能,可收集、處理和貯存高達100萬加侖水,可減低市區水浸的風險;又利用泰國法政大學廢置天台空間,活化成都市屋頂農場,可應對食物及食水短缺的問題,為氣候挑戰做好準備。

主題講者 Landprocess and Porous City Network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世界經濟論壇自然生態城市全球委員會委員 Kotchakorn Voraakhom 女士。

城市與生態協同發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陽志雲教授在研討會上帶出「增強城市生態系統服務並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的概念。他以深圳市為例,剖析生態空間如何為社會帶來生態與經濟價值,並介紹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 , GEP)的概念如何應用在生態保護和城市管理中。他指出,將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可充分肯定生態空間對城市的重要貢獻。

主題講者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陽志雲教授。

地域相連 灣區協同發展

從宏觀角度來看,山脈與大海緊密相連,相鄰城市相互協作能加強城市林木規劃的效果。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林木的協同發展」議題中,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單樑博士表示,深圳積極推動山海連城計劃,凝聚政府、社會和市民各方共識,打造通山、達海、貫城、串趣的生態遊憩網絡。他亦提出「山海連港」理念,期望未來深港加強合作,發揮生態互利的作用。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單樑博士。

Sasaki Associates, Inc 上海辦公室總監張斗則分享從景觀設計方面着手,以縱向時間軸貫穿廣州白鵝潭聚龍灣作為工業遺址的過去與未來,更借助當地具代表性的榕樹落實「榕樹融城」的設計概念。項目亦策略性地修復生態環境、減少項目碳排放、降低項目建設和運營成本,結合生態、社會、美學和經濟的可持續性,為大灣區城市林木規劃提供更多創新想像。

Sasaki Associates, Inc 上海辦公室總監張斗女士。

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深圳本土自然與歷史研究者南兆旭倡導「由下至上再回到下」保護自然的概念,鼓勵市民關注居住地的自然生態,並向當地政府反饋,共同實踐「在地關懷」的理念,攜手令居住地變得更美好。

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深圳本土自然與歷史研究者南兆旭先生。

樹木護養 城市樹木風險評估

城市樹木管理人員承擔護養城市林木的重要角色,保持樹木健康,及早識別風險,預防危險發生。美國佛羅里達海灣海岸大學研究和教育中心城市樹木及園境管理副教授 Andrew Koeser,分享在風暴中導致樹木倒塌的成因,以及如何為樹木的受風能力和倒塌風險作評估。在「培育可持續的城市林木——人才、科技及管理」議題中,國際樹木學會前會長 Sharon Lilly 介紹新修訂的樹木風險評估最佳管理方式和樹木風險評估資格。作為樹木風險評估資格導師,她致力培育城市樹木管理人才,期望提升業界質素,使相關工作人員更專業化。她亦對香港在管理樹木風險方面作出的巨大投入表示欣賞。考慮到香港的人口密度,她認為這種投入是合適的,也是她在世界各地前所未見的。

主題講者國際樹木學會前會長 Sharon Lilly 女士。

植樹有方 因地制宜 分析本港樹種特性

研討會亦設「大師教學︰『植樹有方 - 因地制宜 - 以人為本』」環節。四位本地專家——長春社總監蘇國賢、香港大學首席講師侯智恒博士、香港園境師學會前會長許虹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樂事務經理林子健,從生態價值、園境設計以至管理護養角度,分析本港13種樹種的特性,包括細葉榕、苦楝及小果鐵冬青等。為本地原生物種的細葉榕最為專家和大眾所喜愛,其樹冠高大、形態壯麗美觀,適合雀鳥築巢,同時為市民提供樹蔭,有淨化空氣的功用;榕果和葉子亦為雀鳥及毛蟲提供食物。專家分享挑選樹種的學問,並說明種樹要重量更要重質的道理。

「大師教學︰『植樹有方 - 因地制宜 - 以人為本』」討論環節。

實地考察 了解城市林務工作

除演講和專題討論,主辦單位亦安排多個實地考察及交流環節,讓參加者了解城市林務。

本地園境建築和樹藝學生與研討會專家交流,增進關於城市林務理論和實踐的知識,並拓闊國際視野。
公眾參觀建造業零碳天地,了解其綠色空間和綠色建築。
考察活動 - 「探遊佐敦谷水道」,帶領公眾觀賞河道的植物和生物,認識河道的豐富微生境,體驗藍綠建設的好處。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