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带娃读博:我不再去想“如何平衡”这道题 | 湃客Talk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40+带娃读博:我不再去想“如何平衡”这道题 | 湃客Talk

2024-05-12 17: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点击收听本期节目)40+带娃读博:我不再去想“如何平衡”这道题|湃客Talk
早上6点起床,白天忙娃忙工作,晚上10点之后才是个人时间;给老人做饭的时候构思论文框架,有20分钟空了,赶紧坐下来写上一段话;孩子越大越需要妈妈陪伴,这时学业也到了后期,论文修改和沟通会花费更多时间……这,是40+博士妈妈们的日常。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虽然在校女博士一直少于男博士,但占比却是逐年提升。学术界是个金字塔,能够不断向上晋升的人逐级减少。而当求学之路上多了个孩子,这条道路似乎更不容易了。成为一个好妈妈或成为一个学界精英,真的只能两选一吗?

5月12日母亲节,《湃客Talk》邀请两位40+读博的妈妈和一位教授妈妈一起聊了聊,她们说,自己不仅是想在专业上有所造诣,更重要的是享受学习的过程。

【本期主播】

陈玉坤 澎湃新闻·湃客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王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DBA2021、上市公司董事长

周莉斯 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宋丽珏 《妈妈教授》译者、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读博妈妈:年龄焦虑不重要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年龄段的美好。——王莉

有一句话说,身体或是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读完EMBA后,我觉得需要再充个电,就去读了博士。家里的三个孩子也都知道我在读博,有时还会一起“做作业”。

40+读博,我并没有年龄焦虑。30+也好,40+也好,50+也好,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年龄段的美好。

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20+、30+不成熟,但却是可以尝试很多东西的年龄;而40+、50+,从生理和心理上更成熟了,更能得心应手地应付内外部环境带来的问题。

刚读博就怀孕,博士学位和小孩对我而言都是“礼物”。——周莉斯

我读博刚入学就怀孕了,所以读了七年才毕业,今年孩子6岁正好进小学。怀孕生育没有任何计划,博士学位和小孩对我而言都是“礼物”。

40+读博,我们追求的是知识的提升,并不是为了一个学位。所以,年龄焦虑并不重要。

读博同时怀孕生子,并不是说生活节奏被打乱,而是开始了一种新的模式——以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多了一个小孩,生活安排会更多。

没什么时间段是绝佳的生育时间。——宋丽珏

博士毕业之后,本来想着可能会有一到两年比较轻松的时光,但在冲刺副教授的阶段,我突然怀孕了、有了宝宝。

这并不是一个整体很美好的过程,而是有心理和身体上的变化的。但我很认同《妈妈教授》书里的这段话——没什么时间段是绝佳的生育时间,其实都是一个动态平衡,需要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生理,慢慢适应某个状态。

带娃参加毕业典礼的博士硕士爸妈,图/视觉中国

上有老下有小,博士妈妈的时间管理术

四五个任务并行,我经常只睡四五个小时。——王莉

我家里有三个孩子,孩子和我自己都要学习,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过焦头烂额的瞬间,但会有好几个事情同时进行。

读博的时候,白天在校上课,小朋友那边还要花时间跟他们视频,问一下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几点钟睡觉等等。每天像打卡一样,各种事情必须安排好。

我一天的日程是从早上6点钟小朋友起床开始,忙完他们吃早饭、上学,再进入我的工作时间。一天忙完,等小朋友下午回家了,我再问问他们学校情况怎么样、作业怎么样、有没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聊完天后他们做作业,需要的话我还要在工作的同时看他们写作业。

晚上一般小朋友9点半到10点钟睡觉了,10点后才是我的时间。因为我们的工作时间性质是24小时,10点后可能还要工作,或者看看书、追个剧,睡下来已经到凌晨一两点。

我觉得20岁的时候,要做“出走少年”,那时好像觉得跟爸妈在一起是被束缚住了;但年龄越往上,出走以后要做“回归少年”。到40+以后,会越来越依恋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为有自己的家庭了,父母不在身边。

我现在的办法就是跟爸妈住在一起,我下班回家还能跟他们唠唠嗑、说说话;如果不住在一起,你得花时间赶过去、再赶过来。

所以,年龄越往上走,就越要给家人更多的陪伴时间,特别是向上管理,给老人的时间要更多一些。

“地狱模式”并不是头三年,而是等孩子大些了。——周莉斯

只有女人才会被问到怎么平衡工作和孩子,我觉得很奇怪。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和要求真的比男性更多和更高。

我自己还是蛮幸运的,爸妈在我生孩子后给了非常多的支持。所以前几年小孩也比较小的时候,我没有面临太多怎么平衡工作和孩子的问题。

读博的这个过程,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非常紧张的,它是有时间节点的。比如,赶报告、中期检查或者预答辩,就要把工作或学业提到前面去,小孩这块先放一放,整个过程其实是个动态调整。

“读博+带娃”的地狱模式并不是头三年,而是等孩子大些了,他需要更多玩耍的时间,需要妈妈的陪伴,而这时学业也到了后期,论文修改和沟通会花费更多时间,就要不断地分配优先级、多头并进。

我是一个单亲妈妈,家人的支持是我能够走到今天非常重要的动力。

如果自己的原生家庭无法很好地提供支持,那读博期间要不要生育,是需要非常慎重地考虑的。因为读博期间,对经济收入是有影响的。

老人带小孩,你们要一起生活,肯定会有非常多的摩擦,如果这成为家庭关系的主旋律,对于小孩的成长、你的情绪状态以及整个家庭氛围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这一模式也并非适合所有的人。要处理好这样的关系,考验着你本身的情绪稳定性。

缺乏父亲的支持,对于家庭而言并不是一定不行。现在很多抓眼球的文章都会说,没有父亲的家庭或者没有父亲的孩子一定会怎么样,但有父亲的家庭,小孩都能健康成长吗?妈妈的成熟度、经济能力,以及是否拥有一个充足的社会网络,这些都要考虑到。

图/视觉中国

在人生的黑暗时刻,我学会了碎片化时间管理法。——宋丽珏

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女性的例子,但坦率地讲,妈妈们要做到事业上很成功、做母亲也有自己的心得、亲子关系又非常融洽,是特别难的。能达到这个状态的女性,真的是非常有力量的女性。

至于《妈妈教授》里说的有孩子的女性学者是不是比没孩子的更高产?我倒觉得不一定要做已育与未育这样的区分,反倒是可能在做妈妈的过程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得到了锻炼。比如,很多事情同时推进,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生了孩子,当时跨领域到法学去,对我来讲挑战比较大。而同时期,我自己的妈妈也生了重病,她原来还帮我带着孩子,但得病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这是我人生当中比较黑暗的时刻。

突然间所有的事情都来了,有时会要求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判断,判断事情的优先级,赶快做最重要的事情。另外,还要利用碎片时间。

这个阶段,我学会了一个很火的管理时间的办法——番茄钟,以25分钟为一个单位,结束一个单位时间的工作后可以休息5到10分钟。我要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做最多的事情,要么带孩子,要么看看我妈妈,有时还要做一些家务。

我自己的科研时间被压缩在一个很短暂的碎片化的时间段里,比如,我在做饭的时候,脑子里就会想下一步的论文框架怎么做。等有20分钟左右的大块时间时,我坐下来写一段话,再等到下一段20分钟左右的整块时间,我再写接下来的一段话。

就这样,大约有三年是这样过来的。刚开始,我几乎找不到睡觉的时间,24小时都在转,不断地找碎片,甚至睡眠也要在碎片当中找。但就像《妈妈教授》这本书讲的,黑暗过后一定会看到光明。

母职歧视和母亲身份墙,你遇到过吗

无论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愿意当母亲,已经是特别优秀了。——王莉

生孩子,是一个没有尽头的付出。愿意承担母亲这个角色的女性,已经是特别优秀的了,全职妈妈也有全职妈妈特别好的一面。

不要去挑战这个角色上,你应该做成什么样,而是应该是说,我们站在这个角色上可以做成什么样?如果你付出了最大的努力,都是好的。

生了小孩后,身边人对待她的方式不一样了?主流文化对于女性的要求普遍存在。——周莉斯

我在做产后抑郁妈妈咨询的时候,会感觉到她们很难接受,自己为什么生了小孩以后,身边人对待她的方式和要求跟以前不一样了。这种期待的落差会让她们对自己的身份形成挫败感,以至于产生很多焦虑、抑郁的情绪。

其实这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主流文化对于女性的要求普遍存在。但在我自己的经历里,我的父母对我没有这样的要求,并不是所有事情要先紧着孩子去考虑,这样的家庭氛围还是蛮好的。

过度称颂母亲这个角色,也是母职歧视。——宋丽珏

母亲身份墙和母职歧视,其实是连在一起的,是个社会学概念,它是说因为做了母亲,就意味着被贴上了标签。比如说低生产力,把更多的时间要放在孩子身上、很少或较少的时间放在工作上,还意味着情绪化等等。

另外,母职歧视还会以一种很隐晦的形式出现,就是社会上过度称颂母亲这个角色。有些时候,我们也要很勇敢地祛魅,要告诉所有的女性朋友们,做妈妈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当然不只是妈妈这个群体,爸爸们也同样付出很多。

我在生孩子之前,感觉自己不会是一个很喜欢宝宝的妈妈,但是自己怀孕生孩子,哪怕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皮的时候,我都非常爱他,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代表我养育孩子的时候不付出辛劳,但这两件事情是不能够相提并论的。

所以,讲给大家听我们经历过的一些情形,是为了让女性朋友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很理智、认真地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要怎么样过。

图/视觉中国

读完博的妈妈,继续披荆斩棘

妈妈读博,对孩子也是言传身教。——王莉

教育本身对于家庭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我一直跟我们家小朋友说,你是特别有爱心的孩子,想要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你首先得做好自己,而要做好自己,读书一定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我每次去读书是特别高兴的,可以摆脱工作、摆脱家庭,孩子们不用盯着你叫妈妈。虽然课业的量很大,但整个人是身心愉悦的,心情是完全放飞,和工作和家庭里的角色不一样。你在学校里面对的是教授,面对的是一些同样有智慧的同学,就像海绵一样会收获到很多。

等读完博士后,我肯定还会再去读点书,比如说心理学,当然可能要过一段时间。

如果60岁也能考博,我还想继续读下去。——周莉斯

我读博的坚持,孩子也看在眼里,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读博很忙,不能离开家人的支持,但孩子也是我很强的动力。我希望以后能告诉孩子,读博这么难的事我都坚持下来了,希望你以后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坚持下来。

我非常认同王老师的想法,我也想继续再进修其他的学位,也希望学术界可以为女性创造更多更友好的条件和环境。不只是40+读博能有更友好的条件,如果60岁也能考博,我也想继续读。

一个孩子,抵一篇核心论文?玩笑也可能变成现实。——宋丽珏

个人、家庭还有社会,其实是一个三角作用力,共同为职场妈妈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我现在比较欣喜地发现,就学术界而言,像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的申请,现在都实行了差异化管理。

比如青年项目男性申请人的年龄限制是35周岁,女性申报人的年龄则放宽至40周岁,这其实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为女性发展提供的便利条件。

在绩效考核上,曾经我们学校一位很有名的女性教授提过一个建议,能不能多生一个孩子,抵一篇核心论文发表?她说自己提出来的时候,在场所有人都觉得是个笑话,但很多事情恐怕都是从玩笑话慢慢走向了现实。我们多发声,多做一些相关的倡议,会得到一个对女性更加友好的环境。

【时间轴】

01:15 三娃妈妈读博,和孩子们一起赶作业

02:21 刚读博就怀孕,妈妈和孩子一起毕业

04:05 女博士生娃,有最好的生育时间吗?

06:16 40+读博,会有年龄焦虑吗?

12:21 有娃的女性学者比没娃的更高产?

16:29 读博妈妈的一天:从早6点到次日2点

21:30 当自己的妈妈也病了,教授妈妈的“黑暗时刻”

27:00 单亲+读博+带娃,哪里来的勇气?

37:03 “母职歧视”的隐晦表达:过度称颂母亲

42:20 多生一个孩子,抵一篇核心论文?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策划、主播 / 陈玉坤

监制 / 徐婉

实习生 / 潘徐籽芸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