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出錯,是身體在求助!「這些小狀況」都是疲勞警訊 | 遠見雜誌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一直出錯,是身體在求助!「這些小狀況」都是疲勞警訊

不過度勉強自己的身心,才是真正成熟的大人。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5-15

瀏覽數 4,600+

《討好自己就夠了》/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討好自己就夠了》/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留意到自己與平日不同的行為,察覺「啊,可能是累了」、「現在可能過度努力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對於疲乏、太過努力的自己,你所能做的事情,還是只有「休息」。有些溫柔的人能關懷他人是不是在硬撐?會不會太勞累?但往往沒有多留意自身的疲憊與辛勞。希望你能夠如同察覺他人的狀態般,也多察覺自己的狀態。(本文節錄自《討好自己就夠了》一書,作者:藤野智哉,幸福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一直出錯,是身體求助的訊號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記住電視或書籍的內容,這可能是疲勞的警訊,千萬不要忽視。

感到難受的時候,總之就是先休息」,希望每個人都要知道:愈是難受的時候,以致焦慮、不安而愈無法好好休息的人,其實相當多。

例如,許多人因為難受而想跟公司請假時,經常會心想:

「如果今天請假,會給別人添麻煩。」

「我不去公司,工作會停擺,我不能倒下來。」

「雖然很難受,但其他人也一樣很辛苦,我不努力不行。」

被以上這種想法綁架,最後雖然很難受、但還是努力去工作,這樣的情況不勝枚舉。

另外,也有很多要帶孩子又要上班的職業婦女,擔心為了一點小事就請假、會給同事添麻煩,而且也怕別人閒言閒語,說自己為了帶孩子就把工作放一邊,以致不敢請假休息。

由此可見,多數人不是「好累啊,所以休息吧」,而是「好累啊……可是我要努力」。然而,沒有休息、在很累的情況下,即使做出種種努力,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希望你不要輕忽自己疲憊的訊息、無視自己已經過度努力的訊號。

(延伸閱讀│負面情緒作祟時,該怎麼「換個角度想」?哈佛腦科專家:跟你的細胞說話)

這些小狀況,是疲勞的警訊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你是否已經疲憊、過度努力的訊號。

例如:睡不著、沒食欲、頭昏眼花等,是來自身體的求助訊號;容易煩躁、為了一點小事就流淚等,是情感上的求助訊號;不斷出現失誤、看著電視卻完全不知在演什麼等狀態,是你疲憊、過度努力的訊號。

有很多人會無法下廚,所以在我看來,有辦法思考、規畫幾天份的菜單、採買食材、同時做好幾道菜,是很厲害的一件事,不過如果太過疲憊,就可能做不到這些事情。

留意到自己與平日不同的行為,察覺「啊,可能是累了」、「現在可能過度努力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對於疲乏、太過努力的自己,你所能做的事情,還是只有「休息」。

不要錯過身體或行為所發出的求助訊號,當你注意到這些訊號時,請務必好好休息。

另外,電視看了老半天都不知道看了什麼、讀書一個字都沒看進去,也是不可忽視的疲勞訊號。

留意自己與平時不同的行為。

(延伸閱讀│「希望獲得別人肯定」的心情愈強烈,你就要注意了!)

有些溫柔的人能關懷他人是不是在硬撐?會不會太勞累?但往往沒有多留意自身的疲憊與辛勞。(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有些溫柔的人能關懷他人是不是在硬撐?會不會太勞累?但往往沒有多留意自身的疲憊與辛勞。(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企業碳盤查就是困難重重?|大師觀點助企業有效計算「範疇三」

成為自己的神隊友 

時不時問問自己:「我在逞強嗎?」或「是不是累了?」

當「加油」一詞讓你感受到壓力時,就是你不該再加油的時候了。雖然也有可能是表達方式的不同或氣氛的關係,但我認為可以把這個感覺視為該不該停下來休息的判斷指標。

不光是「加油」一詞,當你把鼓勵或單純的對話都解讀為負面的意思時,即使實際狀況不允許,應該還是要休息比較好。

有些溫柔的人能關懷他人是不是在硬撐?會不會太勞累?但不知為何,往往沒有多留意自身的疲憊與辛勞。

希望你能夠如同察覺他人的狀態般,也多察覺自己的狀態。

希望你成為你自己的頭號神隊友。

當事情的進展不如預期、正要自責當時怎麼不這樣做的時候,只要想起你是自己的隊友,就能換個方式告訴自己:「其實我也努力到這個程度了」、「能夠嘗試就很棒了呀」。

要經常把自己當成自己的神隊友,並自問:

「有沒有逞強?」

「是不是太累了?」

「明明不喜歡,但還是有做好表面工夫!」

「雖然我說『OK的』,但其實已經沒力了……」

能夠像這樣察覺自己正在逞強、已經很累的狀態,就大大成功了。

(延伸閱讀│無常是唯一的常:在多變世界中應付自如,你需要這4種「心適力」)

不過度勉強自己的,才是成熟的大人

或許有人會認為,即使覺得不喜歡,還是可以若無其事地應對,才是成熟的大人。這是騙人的!不要用這種謊言把自己逼迫到走投無路。

當然,你不需要把討厭的態度寫在臉上。舉例來說,當交涉對象對你說了什麼不中聽的話,而你清楚地表現出厭煩的神情時,工作就無法順利推動了不是嗎?

不過,如果連下班回到家,受到冷言冷語而感到負面情緒,卻依然要假裝沒事的樣子,一定是在逞強些什麼事。

記得,厭煩的情緒並不是只要忍耐就會自然消失的情感,它不但不會消失,還會累積;一旦日積月累之後,很可能就在某個時候突然斷裂崩潰。

因此,希望你能好好地確認自己,「現在是不是很難受?」、「好像有點逞強吧?」不管發生什麼事,你至少要把自己的心情當一回事。

請像關懷他人般那樣,關懷自己。

(延伸閱讀│過度體貼到忽略自我:家中長子長女、單親子女容易發生)

《討好自己就夠了: 不是逃避, 而是重新定義, 日本超人氣身心科暖男醫生的48則鬆弛感生活處方》,作者:藤野智哉,幸福文化出版

《討好自己就夠了: 不是逃避, 而是重新定義, 日本超人氣身心科暖男醫生的48則鬆弛感生活處方》,作者:藤野智哉,幸福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