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瞄準新型儲能萬億賽道 廣東發力打通「創新鏈」 - 新浪香港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瞄準新型儲能萬億賽道 廣東發力打通「創新鏈」

中新網廣州5月15日電 (王夢瑤)廣東正瞄準新型儲能這一萬億級賽道,創新是其發力方向。

近年來,新型儲能應用場景從最初的電力系統削峰填穀,逐漸拓展到新能源並網、微電網等領域,應用規模持續大幅增長。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超過3500萬千瓦,同比增長超200%。專家預計,2024年我國新型儲能的總裝機將再翻一番。

廣東早早緊盯這一「風口」,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收達到1萬億元。但在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實現大容量、高安全、長壽命、高效率的規模化儲能裝備和技術,仍是該領域面臨的共性挑戰。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正幫助企業探尋答案。

圖為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研發辦公場所——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國家儲能大廈。李程光 攝圖為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研發辦公場所——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國家儲能大廈。李程光 攝

14日,中新網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這座我國新型儲能領域唯一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該中心由廣東省政府和南方電網牽頭,聯合13家新型儲能材料、芯片、電池等上下遊龍頭企業共同組建。

儲能創新中心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儲能製造業創新平台為目標,力圖打通技術開發到轉移擴散到首次商業化應用的「創新鏈條」,預計未來5年內總投資127億元以上。目前,該中心已牽頭成立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吸納成員單位81家,覆蓋新型儲能領域超85%的國家級創新平台,並建立了10位院士專家組成的技術專家委員會。

應對行業挑戰、突破發展難關,儲能創新中心帶來的一大效應是產業聚集。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廣東新型儲能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席總裁陳建福接受中新網採訪時表示,儲能創新中心通過發揮自身產業吸附力,並借助廣州市白雲區對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支持,已經快速聚集了產業鏈上下遊的一批龍頭企業入駐,包括北京衛藍、上海良信、上海奧威、東陽光、珠海冠宇等。

他介紹,一方面,儲能創新中心在新型儲能長壽命、高安全、高效率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過程中,重點關注成果向企業的轉移轉化,以企業在市場端面臨的實際技術難題為導向,提升企業產品、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推動企業自發向創新中心這一技術供給源頭聚集;另一方面,也特別關注與企業聯合開展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實證及首次商業化。

為此,創新中心將重點打造新型儲能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基地。該基地由廣東電網支持配建220千伏變電站,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系統測試及實景驗證平台。隨著基地建成,將為全國乃至全球新型儲能企業、創業團隊等提供「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全鏈條軟硬件研發條件,吸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全面聚集。

圖為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番禺科研試驗基地儲能電池PACK中試產線。(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 供圖)

圖為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番禺科研試驗基地儲能電池PACK中試產線。(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 供圖)

除了聚產業,創新中心還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人才是創新的根本。廣東新型儲能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書傑向中新網介紹,儲能創新中心從多方面推動全國乃至全球人才聚集,打造新型儲能領域人才高地。

頂級前沿的科研環境是其一。儲能創新中心在廣州白雲和全國佈局建設新型儲能5大領域十大方向的「1+N」科研實證基地,並向全社會開放,吸引頂級人才團隊進駐。同時將加大科研經費投入,聚焦規模化儲能裝備和技術開展43項重點任務攻關。

因才施策的配套政策是其二。創新中心正與白雲區攜手研究針對新型儲能行業各類型、各級別人才的專項支持政策,從住房補貼、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綠色就醫、稅收優惠等多維度加強對落戶人才的保障,提升人才落戶效率。

目前,廣東已明確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製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今年4月,該省又發文提出,重點打造新型儲能等一批萬億級、千億級出口產業集群。

據瞭解,在此背景下,儲能創新中心未來將圍繞新型儲能產業前沿及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商業化應用、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任務,實現新型儲能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供給、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拉動全省新型儲能產業超2000億元營收貢獻。一個萬億級產業的「創新鏈」,正逐漸暢通。(完)

【編輯:劉陽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