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成大醫院血液科 許雅婷醫師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是白血病的一種,即俗稱的血癌。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惡性度高,即便患者接受標準化療、口服標靶藥物處方,治療後追蹤MRD (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可測量殘存癌細胞)若仍為陽性,表示體內還有殘存癌細胞,最終會走上疾病復發之路。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是類似單株抗體的免疫標靶藥,會針對癌細胞發動攻擊,杜絕癌細胞春風吹又生,約七成的病患接受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治療後,MRD可由陽轉陰,後續再接受造血異體幹細胞移植,提高疾病痊癒的機會。 

成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許雅婷解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骨髓造血細胞不正常分化,導致不成熟的白血球(淋巴性芽細胞)大量增生,影響正常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的生成。真正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了解,但多數患者具有先天或後天造血相關基因變異,其他危險因子包括大量曝露在放射線環境、過去曾接觸化療藥物等。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常見症狀為發燒、感染、頭暈、喘、出血、視聽覺異常、食慾變差等。

每新年增300名病患 成人療效遠不如兒童

根據統計,台灣一年約有300位新診斷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人,其中超過半數是兒童,其餘為成人患者。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治療效果較好,有八到九成的病患做完標準化學治療後可以痊癒。 

但是成人患者的治療效果卻不如兒童,過半患者即便接受標準化學治療後,還是會陷入疾病復發的困境,因此,除了化學治療外,可以使用其他機轉的藥物,或是後續接受異體骨髓幹細胞移植,以提升痊癒的機會。

費城染色體陽性 有標靶藥物可治

許雅婷指出,成人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中,有約兩成會出現費城染色體,即第22對染色體的BCR基因,轉位至第9對染色體的ABL基因附近,形成BCR-ABL的融合基因,促使不正常的淋巴性芽細胞大量增生。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治療前會先做基因檢測,費城染色體陰性以化學治療為主,包含引導期、鞏固期及維持期治療,同時於疾病達到完全緩解時,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做異體骨髓幹細胞移植。至於費城染色體陽性的病患,除了化學治療外,可以再加上口服TKI標靶藥物。

MRD陽性將面臨復發困境 陰性5年存活率逾六成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後,要定期做骨髓穿刺檢測,追蹤MRD(殘存癌細胞),以偵測骨髓是否有殘存的淋巴性芽細胞。MRD是預測復發與疾病預後的重要指標,MRD陰性比起陽性患者,預後大為改善,五年存活率超過六成。
許雅婷表示,MRD陽性意味著骨髓還有殘存的芽細胞,最終疾病會復發。對於這種難治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雖可以更換不同的化療藥物,但許多化療藥物毒殺癌細胞的機轉類似,換藥後達到MRD陰性機會很低。

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增存活率 副作用有方法可解

不同於化療藥物,雙特異性抗體,可同時結合芽細胞表面的CD19接受體及免疫T細胞帶的CD3接受體,讓T細胞更專一地攻擊癌細胞。MRD陽性病人使用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約七成患者可以由陽性轉為陰性,後續再接受異體幹細胞移植,提高疾病痊癒率。

值得注意的是,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可能會引發免疫反應,因為T細胞毒殺癌細胞時會釋放大量細胞激素,造成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病患會出現發燒、低血壓、心跳過快、喘或是意識不清等副作用,最容易發生的時間是在用藥後一到兩週。不過,大部分的病患可以透過類固醇或是減低標靶藥物滴注速度,緩解副作用,不用過於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