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研丨智能通知存款產品下架背後:為穩負債成本 有代替產品 - 新浪香港

一線調研丨智能通知存款產品下架背後:為穩負債成本 有代替產品

一線調研丨智能通知存款產品下架背後:為穩負債成本 有代替產品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張欣 北京報導

受監管要求影響,多家銀行智能通知存款產品即將於5月15日全面下架。

5月13日—14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以理財諮詢者身份在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分支機構實地採訪瞭解到,目前多家銀行的智能通知存款產品確定將於5月15日下架,部分銀行還下架了此前利率較高的常規通知存款產品。同時,銀行雖然下架了該業務,但都有各自的替代方案:有銀行針對存款額較大的私行客戶仍繼續保留這類產品;有銀行推薦客戶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替代之;有銀行在智能通知存款的基礎上升級新的產品。

有報導稱,下架智能通知存款業務是為了壓降銀行負債端成本。該業務體量是否對商業銀行負債影響如此之大?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智能通知存款產品具有高息攬儲之嫌疑,儘管這類產品佔比不大,但或對正常存款市場競爭秩序構成干擾。因此,整改智能通知存款旨在維護存款市場正常競爭秩序,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下架的實際情況如何?

據本報記者瞭解,銀行通知存款一般有兩種,即常規通知存款和智能通知存款,後者是前者的升級版。常規通知存款屬於定期儲蓄,起存金額為5萬元,分為一天和七天兩種,不約定存期,存入當天開始計息。用錢時需提前辦理通知轉活期,本金和利息會在約定一天或七天后到賬。而智能通知存款的資金存入活期,系統會自動按照相應的計息規則計息,且該資金可隨時使用,無需提前預約。

換言之,常規通知存款是一種單利產品,到支取日一次性計算利息;而智能通知存款能夠自動滾存,是一種複利產品。例如,七天智能通知存款會每七天結息一次,然後自動轉存,過七天再結息一次,如此循環。因此,智能通知存款的利率一般比個人通知存款的利率高,相應也會加大銀行資金壓力。

民生銀行朝陽某支行客戶經理表示,民生銀行分為智能通知存款和通知存款,其中智能通知存款是通知存款的升級版。目前該行此業務還未下架,在App中搜索「通知存款」可見,購買上述產品起購金額為5萬元,存款利率從0.25%到1.35%不等,具體如下圖所示:

(民生銀行常規通知存款和智能通知存款情況,來源:民生銀行App)

(民生銀行常規通知存款和智能通知存款情況,來源:民生銀行App)

招商銀行朝陽區某支行理財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該行的智能通知存款業務將於5月15日下線,5月利息將在統一關閉後批量支付。根據其提供的智能通知存款利率情況來看,日終餘額在500萬元以上(含500萬元)且滿七天,年利率可達1.55%;在50萬元(含50萬元)和500萬元之間且連滿七天,年利率可達1.35%;5萬元(含5萬元)至50萬元之間且連滿七天,利率為1%;5萬元(含5萬元)以上未滿七天或者5萬元以下,按照該行活期年利率0.2%來計算。

除了智能通知存款產品下架外,部分銀行還下架了此前利率較高的常規通知存款產品。

平安銀行方面,一位資深理財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該行1天、7天通知存款此前最高利率能達到接近2%,不過已經停止新簽約。目前該行在售的通知存款有針對私財財客戶推出的兩款產品,起步門檻為50萬元以上,其中7天通知存款利率為1.35%,1天通知存款為0.80%。另有一款在售的普通通知存款,其利率為0.80%。

替代產品有哪些?

智能通知存款產品以及部分通知存款產品下架後,可替代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有哪些?本報記者多方瞭解發現,銀行雖然下架了該業務,但都有各自的替代方案:有銀行針對存款額較大的私行客戶仍繼續推行這類產品;有銀行推薦客戶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替代之;有銀行在智能通知存款的基礎上升級新的產品。

招商銀行理財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該行推出了替代智能通知存款產品——「智存通」,五萬元以下的部分是活期存款,方便用戶支取,五萬元以上的部分能夠定存三個月,利率為1.65%。不過該產品僅針對此前買過招行通知存款的客戶,這些存量客戶可以直接在APP中進行重新簽約。

據上述理財經理提供的信息,「智存通」協議有效期為2年,到期前最後一個自然日或仍有智存通存單協議自動延期2年;若此時無智存通存單,則協議自動到期,到期後不再執行。

平安銀行資深理財經理推薦用戶可買結構性存款代替智能通知存款,例如平安銀行「步步添」系列。以其中「‘季季慧贏’掛鉤黃金B款98天」產品為例,起購金額為1萬元,投資期限為三個月左右,預期年化利率會落在三個區間,即1.10%、2.35%、2.45%。以該經理過往經驗來看,投資者購買後,利率一般會落在第二區間。該經理表示,結構性存款一般的投資期間比定期要短,從十幾天到一百多天不等,符合客戶靈活支取的需求,同時其利率一般也比活期儲蓄高,因此是替代智能存款產品的較好選擇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據本報記者瞭解,近期光大銀行給客戶發佈短信,「天天存」及「周周存」產品將於5月15日起停止運作。光大銀行建議客戶可升級「季季存」,保本保息,隨時支取,年利率為1.65%。按照光大銀行此前的介紹,「天天存」及「周周存」均為自動滾存,實際上就是智能通知存款產品。換言之,光大銀行將「季季存」作為智能通知存款業務的替代品。

光大銀行App顯示,「季季存」的起存金額為500元,即除活期保留金額外,滿500元可存入季季存賬戶。滿500元以上的部分為三個月定期存款,每三個月自動轉存,存款當日計息,週末假日均有收益,年利率在1.60%—1.65%。同時,用戶可靈活支取,無大額取用限制。

維護存款市場正常秩序,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對於下架智能通知存款業務的原因,多位銀行理財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為「接到通知要求」、「監管要求。」

事實上早在2023年5月,監管部門已發文調整協定存款和通知存款自律上限,其中,國有大行執行基準利率加10個基點,其他金融機構執行基準利率加20個基點。同時,監管要求銀行停辦不需要客戶操作、智能自動滾存的通知存款。

5月9日,青島即墨惠民村鎮銀行在官方微信號發佈相關通知,稱,按照原利率執行過渡期為一年的政策,存量的通知存款和利生利存款(記者註:利生利存款為智能通知存款產品)將於2024年5月15日起自動終止。這也說明,近期各銀行下架智能通知存款的原因主要是監管過渡期即將結束。(詳見本報報導《一年過渡期結束,這5家股份行率先公告將停止/終止智能通知存款存量業務》)

除了終止個人智能存款業務外,對公智能存款也進入調整之列。4月初,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了《關於禁止通過手工補息高息攬儲 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倡議》。該倡議要求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戶承諾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權上限的補息」,並要求「於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

4月30日,光大銀行發佈《關於光大銀行人民幣協定存款、對公周計劃等產品調整的公告》顯示:自2024年5月15日起,若客戶人民幣協定存款利率高於1.15%,系統將自動分段計息並將協定利率調整為1.15%。簽約對公周計劃、對公智能存款A款(3/7天存期)及對公智能存款B款(7天存期)等自動滾存型通知存款的賬戶,自2024年5月15日起停止自動滾存通知存款,已滾存的通知存款到期後資金轉回至簽約活期賬戶,然後系統將自動進行解約處理,如有未結利息將按照該行活期掛牌利率計結。

多家媒體報導稱,智能通知存款整改背後是該存款品種拉高了商業銀行的付息率,下架這類產品是為了降低銀行負債端壓力。那麼,該業務體量能夠對商業銀行負債影響這麼大嗎?

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該產品主要是為儲戶提供活期存款之便,並儘可能按照定存支付利息。相比之前存款市場產品,此產品實際存在高息攬儲之嫌。

「儘管這類產品佔比不大,但可能對正常存款市場競爭秩序構成干擾。」周茂華認為,整改智能通知存款是在維護存款市場正常競爭秩序,穩定銀行負債成本,為銀行金融機構進一步讓利實體經濟拓展空間。同時,促進銀行金融機構提升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適配性,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等。

(本報記者李願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