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不限次入境香港,每次可停留30天!京沪六类人5月6日起可办新型港澳签注_人才_内地_国家
评论

5年不限次入境香港,每次可停留30天!京沪六类人5月6日起可办新型港澳签注

国家移民管理局4月28日宣布由5月6日起实施6项出入境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持商务签注赴港澳的人士在港澳逗留期限由7天延长至14天,以及扩展「人才签注」的适用范围至北京和上海等。其中,「人才签注」令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的的六类人才可办理有效期1至5年不等的多次赴港澳人才签注,每次停留不超过30天。特区政府对此表示欢迎,指新措施有助促进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人才签注」自去年2月20日起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以便利大湾区内地人才来港交流访问。截至今年4月中,已有逾18000人次持人才签注以访客身份进入香港。国家移民管理局此次扩展「人才签注」的适用范围至北京和上海,令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的的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卫健人才、法律人才及其他人才,可单独或者同时申请办理有效期1至5年不等的多次赴香港和赴澳门人才签注,每次在香港或澳门停留不超过30天。

吸引内地人才聚港 有利双向人才流动

特区政府表示,扩展人才签注的适用范围至北京和上海,有助吸引更多内地人才在香港汇聚交流。在国家积极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以及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南下、北上」双向人才流动的背景下,优化措施与2023年施政报告宣布便利香港注册公司外国人员申请两年或以上「北上」一签多行签证到内地的措施相辅相成,有助加强香港作为国家的国际人才枢纽和大湾区人才门户的独特角色。

新措施下,除了适用范围扩大,人才签注其他安排不变。访港内地居民必须持有有效的《往来港澳通行证》,即双程证,和相关赴港签注。《往来港澳通行证》和赴港签注的受理、审批及签发属内地当局的职权范围。

特区政府表示,会继续与内地当局保持紧密沟通,以期继续促进两地人才互联互通,为香港以至整个大湾区注入更大发展动能。

商务签停留时间翻倍回应两地商界期盼

根据现行安排,内地居民如欲来港作商务访问,需向内地当局申请商务签注,新措施将持赴港澳商务签注人员在港澳停留期限由7天延长至14天。特区政府表示,新公布的优化措施延长逗留期限,积极回应两地商界的期盼。

国家移民管理局也宣布「全国通办」措施将适用于商务签注,申请人可于全国相关单位办理手续,不再受限于户籍或居住地。这些措施将大大便利内地商贸人员访港进行各项商务活动,促进两地商贸人员往来。

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六项出入境管理政策措施

为服务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便利内地人员出入境,国家移民管理局决定自202456日起实施若干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政策措施。

一、在北京等20个城市试点实行换发补发出入境证件「全程网办」。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厦门、济南、青岛、郑州、广州、深圳、珠海、重庆、成都、昆明、西安20个城市16周岁以上户籍居民(国家工作人员和现役军人除外)申请换发补发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往来台湾通行证,可以通过国家移民管理局政务服务平台网上提交申请,实现「一次都不跑」。户籍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对符合申请条件、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要求的,在7个工作日内审批并签发证件。

二、赴港澳商务签注实行「智能速办」「全国通办」。内地居民申办赴香港、澳门商务签注,可以在全国任一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窗口提交申请,申办多次商务签注的,可以使用智能签注设备,实现「立等可取」。

三、北京、上海六类人才可以申办赴港澳人才签注。将赴港澳人才签注政策由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扩大至北京、上海。在北京、上海工作的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卫健人才、法律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等六类人才,可以凭有关人才证明,单独或者同时申请办理有效期1至5年不等的多次赴香港和赴澳门人才签注,每次在香港或者澳门停留不超过30天。

四、持赴港澳商务签注人员在港澳停留期限由7天延长至14天。持赴港澳商务签注的内地居民,每次在香港或者澳门的停留时间,由现行不超过7天延长至不超过14天。

五、签发赴澳门1年多次「其他」类签注。内地居民赴澳门参展、就医或从事演艺等活动的,可以凭有关证明文件,在全国任一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窗口申办1年多次「其他」类签注。其中赴澳门就医的,允许有1至2名陪护人员申办同类型签注。

六、参加「琴澳旅游团」人员可以多次往返琴澳。参加「琴澳旅游团」的内地居民,可以凭参团材料,在全国任一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窗口申办标注「琴澳旅游」的团队旅游签注。参团人员入境澳门后,7日内可以「团进团出」方式经横琴口岸多次往返横琴与澳门。

卓盈为您提供香港公司注册、年审,做账报税、审计报告、转股更董等服务,欢迎各位客户咨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凡转载文章我们都将查明来源,文章源自香港特区政府粤港澳大湾区速递,由卓盈整理发出,仅供参考。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留言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并进行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