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郵天下」展出166套龍年郵票

2

  【本報訊】今年正值甲辰龍年,為慶祝澳門郵電成立140周年暨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通訊博物館昨日推出臨時展覽「龍郵天下」。展覽分為5部分,展示166套來自67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的龍年郵票,讓觀展者從世界各地不同的「龍」郵票追蹤「龍」的起源和文化。

  「龍郵天下」臨時展覽昨中午剪綵開幕,由郵電局局長劉惠明,澳門保安部隊事務局代局長鄺逸富,海事及水務局代局長唐玉萍,旅遊局副局長許耀明,市政署管理委員會委員關施敏,消防局代表、一等消防區長黃勇強和文化局代表,澳門博物館館長盧可茵一同主持新展覽的開幕禮。

  劉惠明致辭時介紹,是次展覽展示166套來自67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的龍年郵票,從郵票上的故事講述龍的起源和文化。整個展覽的內容分為5部分,包括「書法中的龍」、「工藝製作上的龍」、「龍的家族」中的十二生肖和東、西方的龍、「傳統節日中的龍」以及「文學、傳說和神話中的龍」,此外,展覽還設有自助套印、「墨映潛龍」、「與龍對話」、「與龍共舞」、體驗「陸上龍舟」和角色扮演等多項有趣的互動項目。

  在古代,東、西方國家對「龍」的起源有著不同說法。相傳我國「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從炎黃時代開始,「龍」是中華民族各部落聯盟的共同圖騰。在秦漢以後,「龍」更成為皇權的象徵。對於依水而居,善於變化和行雲降雨的「龍」,《本草綱目》曾記載其形象:「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免,耳似牛,項似蛇,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龍」經過修煉,從「螭龍」、「獨角蛟龍」、「雙角虯龍」、「雙翅應龍」才能成為褪去雙翅的「龍王」。今天,「龍」被視為財富、智慧成功、權力和幸運的象徵。龍文化與中華文化根脈相連,成為精神象徵、文化標誌以及情感的紐帶。

  十二生肖源於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紀年法,「龍」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而且是唯一來自神話的生物。隨著中華文化的傳播,以十二生肖為主題的郵票受到各國集郵者的歡迎,使生肖郵票備受追捧和收藏。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共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發行生肖郵票。時值龍年,讓我們一起從世界各地不同的「龍」郵票,從「十二生肖和龍的家族」、「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龍」、「文學、傳說和神話中的龍」,追蹤「龍」的起源和文化。通訊博物館在展覽期間將為團體提供導賞服務,詳情請留意博物館網頁www.cmm.gov.mo。

  另外,為響應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通訊博物館與海事博物館合辦的《2024年澳門國際博物館日講座》同業專場於昨日假通訊博物館禮堂舉行。是次講座邀請到復旦大學教授魏峻、東莞博物館館長李曆松、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和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鄧民亮就博物館的教育和研究等相關課題進行講演,並與本地仝寅就該課題進行交流和分享博物館業的最新動向,藉以提升業界對博物館管理的視野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