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化技術升級 轉廢為能全民受惠|即時新聞|港澳|on.cc東網

垃圾焚化技術升級 轉廢為能全民受惠

2024年05月16日 19:0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隨着香港堆填區逐漸飽和,興建轉廢為能設施乃大勢所趨。坊間或將焚燒發電設施視為厭惡性設施,《東呼即應》團隊實地視察,市民均對現代化焚化設施反應正面,大讚環保兼善用資源。經過多年發展,焚燒發電的技術已十分成熟,除了可以做好空氣質素控制,更可與社區共存。
港人在2022年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達400萬公噸,相等於約27萬輛雙層巴士的重量。但本港地小垃圾多,3個堆填區預計會相繼飽和,需考慮發展焚化設施,但選址是一大難題,附近居民難免擔心焚化爐對環境帶來影響。不過,隨着技術成熟,焚化設施未必會污染環境。
《東呼》團隊近日到訪屯門污泥焚燒發電設施T·PARK,留意到有不少市民到訪設施。市民Ivy表示,不時會到訪設施泡水療池,亦見到很多攝影愛好者來拍攝日落。另一參觀者黃小姐則指,過往誤以為焚化設施會很骯髒,但原來四周均很乾淨,能與社區共存,故支持興建焚燒發電設施。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表示,新一代焚燒發電技術已十分成熟,與40、50年前的焚化爐已大相逕庭,煙氣一般均處理得很好,不會出現黑煙、很臭等情況。焚化技術亦獲全球廣泛採用來處理廢物,尤其地小人多的地方,例如德國在2019年至今已興建超過120座焚燒發電設施;同在亞洲的日本,至2019年已建近800座焚化爐,而多個大城市的焚燒發電設施是處於市中心,相信港人可以放心。
李志康續指,將來焚燒廢物設施(I·PARK)能與污泥焚燒發電設施一樣融入社區,提供消閒和社區設施,以及設教育設施,介紹焚燒發電技術,以及煙氣處理系統,令大眾了解怎樣監察煙氣排放,如何對社區影響減至最小。
港府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提出,2035年本港不再依賴堆填區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目前本港正推動全民減廢及資源循環,配合未來將會陸續建成焚燒都市固體廢物的I·PARK1及I·PARK2,減少廢物堆填之餘,還可以發電「轉廢為能」,「零廢堆填」目標就成功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