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学科,领域里,有哪些你们觉得坑爹,纠结的专业术语?

有些外来术语的翻译真是逆天。欢迎添加话题。
关注者
2,329
被浏览
574,730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翻译的太多了,比如一個最常被吐槽的译名:

这里不妨提一个非翻译的术语:

文字学:讹变


先看「讹」义

【玉篇】與譌同。僞也,謬也,舛也
【詩·小雅】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傳】訛,僞也。
【說文】【宋書·五行志】作譌言。
又【爾雅·釋詁】言也。【註】世以妖言爲訛。【前漢·翟方進傳】民人訛謠。【吳志·孫皓傳】妖訛橫興。

显然总体「讹变」字面带贬义,类似常用词义「以讹传讹」,直接易解为错误的变化,换句话说暗示不是漢字正常或正确的演变。然而实际如何呢,漢字正确的演变如何定义呢

先看看通常文字学的「讹变」类型,参考张桂光:《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古文字研究》(第15),第153-183页,及黄德宽《古漢字發展论》介绍,选摘部分来参考:

訛變

訛變是古文字演變過程中的常見現象。訛變的發生既有因對文字結構的理解錯誤而導致的誤寫,也有因形體相近而发生的混淆,還有借助形近偏旁對原字的有意改造。

……根據訛變字與原字的關係,我們將西周金文的訛變現象分爲獨體離析、形近而訛和變形音化三個類別予以討論。

1.獨體離析
所謂“獨體”,指“獨體字”或合體字中的不可再分析的部分偏旁。……“獨體離析”的發生,或因文字形體演變而不自覺地隨時變易,或因使用者誤析形體而以訛傳訛,或出於書寫的便利而調整原字形連接方式,或通過離析偏旁、減少特異形體以優化漢字偏旁系統。儘管原因不盡相同,經過離析改造後導致原字構形理據改變的結果卻是相同的。“類偏旁化”,許多就是“獨體離析”造成的。




综上,所谓“訛變”,其实很大部分是古文字演化中正常的簡化、聲化和理据化趨勢体现,有无意的自然变化,也有特意的优化改造

“獨析”可使文字構形偏旁减少,書寫辨识更方便。

“音化”是形聲字的趋势,反映了文字主要功能向「言字」的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形近而訛”也并非全因误书或错认衍生,有一些当类似「替换」或「理据重构」,故可重命名为「形替」。

粘合例:

美飾例:


要将这几种演变整体浑言也可以,但建议优化命名「讹变」为诂学术语:

「承变」:
文字的自然传承演变,主要包含「独析」,「粘合」,「音化」,「形替」,「美飾」,「讹变」等六类。

诂學的「讹变」特指包含「误书」这种类似错别字的短期偶然现象,也可能有长期影响的降低理据性的承变,如近代推行的部分「又×」记号或乱合并的简化字,属于特定而非普遍情况。

以前相关术语应用有“讹变,讹作/为,讹形”的地方,就应更细致的区分,如果确是误书或弱化理据的演变,可用。反之,针对理据重构及有特定效用或文化信息的改变,皆建议用“承变,承作/为,承形”等术语代替。

如果上述演变全以「讹变」一词命名,会潜移默化影响学人或大众心理印象,误以为中国文字一直就存在大量错误或无理的演变,而这正好可按语言学观点来解释,如「文字只是记录口语的符号,具有任意性」等,也就推出为了方便而搞简化甚至「拉丁化」运动就是合理或所谓科学的。某种意义上这种以偏概全的命名或许是百年前思潮的体现,现在应改进而更名副其实,不带时代成见,才能促进学科发展。

這些演變方式反映了中國「文字.wenzi」的特性,不僅是口語記錄工具,還有更多文化載體或藝術意義。忽略這些承變規律,單純靠政治一時觀念的随意改革,會帶來文化系統真正的「訛變」而非「承变」,得不偿失。参考

讹变误用而缺乏阐释意识例:



一般来说对文字演变不应有先入为主的正讹区分,适应社会发展的自然变化都是正常的「承变」,經大量使用傳下的多数非「訛謬變化」之名所能表。类似生物「进化论」更好应译为「演化论」,認為生物古老的一定落後与文字古老的一定正確都不夠客觀。

用「承变」之名,可時刻提醒詁者儘量去理解某種變化背後的機制,而非如「訛變」往往誤導学人認為其是偶然錯誤的結果,不能更好推動理論對有效训诂的追求。如春秋文字的「承变」一般具有漸進,簡化和抽象的特徵,其本質在平衡「書寫效率」和「表意清晰」,這種變化都反映了一定價值傾向,可由其字形變化推斷或闡釋相關文化与理據,從而促進漢字歷史与意義建構。

當然这主要是历時而言,對共時選擇,可作出基於有效训诂的正訛利弊區分。一般来説,對應用發展更有效或有理的文字,可規範為「正體」,應普及推廣統一,而其他俗体如速寫,簡化或拼音形式等可特定情况或小群體內使用。

這種觀念變化也本于詁學強調的漢字發展觀,意在糾偏一些語言學詞本位對漢字功能的片面認識,如後世楚王對「武」字的闡釋,許慎説文體系對漢字表意的拓展。如按某些人的詞本位觀,都被批為「訛變/望文生義」,「不合本義/胡說八道」,「不科學/臆斷」而刻意打壓,忽視了其闡釋發展的重要文化意义与時代信息,實際上這正是詁學的「文字.wenzi」与「言字.written language」的差異,也是漢字特殊個性的體現。僅以語言学角度認知,就難免有侷限性(參考下各截圖,很多人基本分不清詁學「考證」与「闡釋」之別)。

基于诂學,可以给出开头文字正确演变的一种初步判据,即基于共时相对有效度的大小,其中的理据性为重要参考。相關討論可參考

注意漢字闡釋与個別人的臆斷/望文生義有區別,後者往往不明本義或相關文獻歷史,給出脱离语境或考证的主觀解釋,且对现实应用意义也不大。

如下例即主觀臆斷

其有效训诂可参考

詁學的漢字闡釋強調基於漢字考證歷史的理解,作出系統与自洽的意義拓展,或針對特定時期問題對象作出不同于考證的訓詁,但明確其有效域而非任意擴展与文獻矛盾。

後者違背了文獻訓詁的整體一致性与客觀發展史,前者旨在傳承歷史的基礎上發展時代需要的信息載體,促進漢字意義的豐富与規範,成為更方便的工具以推動生產力,許慎的説文體系即此類典範。下图言論可爲古今學術文化之差異體現,今學很多已不再基於字本位觀來理解漢字。





诂學的讹变包含了「误书」,强调後人不明理据的改动或传抄过程发生的偶然失误,有的只是阶段出现,有的可能流传下来,积非成是,如

當然在某些特殊時期,「訛變」確實可能流行,往往是在政治混亂(缺乏統一規範),文化思想變革或生產力突破(文字供不應求)的情況。

歷史上典型的就是「戰國文字」,其時各國分爭,百家爭鳴,文字需求激增而無法顧及規範,因此訛變異體及表音化成為主流趨勢,字形表意和理據規範相對弱化,孕育了中國文字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變化,影響深遠。

除了正常的「省簡,增繁,同化,异化」外,战国文字「承变」中的讹变现象更为突出,如:

傳抄過程的「訛變」例:版本訛誤

更多相关问题及诂學入门可参考

留一练习:

問 分析古文字「替換」的類型,并与讹变,假借,通假,理據重構等概念比較,意味着什么。是否可啟發「字詞關係」的深入理解。例字「福,達,宇,環,歷,德,御,盟,鐘/鍾;各,走,哀,封,擇,廟,姬,邦;農,史,安,乘,威」

最後看張圖

這是春秋文字的異體,括號里是正體,可以看看各种造字文化差異,歷時的角度看能簡單説一定有「正訛」區別么,注意正體也不一定都是最簡單的。

强调「承变」,就是既要遵循文字演变的自然规律,又要尽量减少讹变的传承,更一般的「承变」引申如文化承变,可参季刚先生言:

黄侃主张治学先从继承入手,然后“入室操戈” 走出自己的路来,并须“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 以高明远大为贵” 即是“师古而不为所囿,趋新而不失其规” 。

此可为诂學及新漢化理念注。其實任何時代文字的規範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統一發展的文化基礎,畢竟熵增嘛。類似的,近代科学數理符號命名也屬於詁學的「有效文字」範疇。各学科概念命名等术语符号,其實也快到戰國文字的時代了,這正是新漢化纲领的需求背景,以文字学的理論和方法來吸納消化,并規範拓展近代數理的意義結構和命名系統,有興趣的可以一起

此文末有很多吐槽关于數理符號公式的混亂歧義等等,本質上因為其和中國文字一樣,都是二維視覺符號的表意,其治乱發展也有一定共性,此为詁學重構近代科学理論形式的基本假設之一。将这三百多年的学术成果作为新鲜血液融入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使其与時俱进,如同大江入海,实乃双赢,也为大势:

新漢化之意义可参考


相关讨论参考

多义词的翻译建议:

逻辑,龙凤等翻译的优化:

编辑于 2023-06-26 15:51・IP 属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