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米的誕生,來自 30 年的育種毅力!吳志文鍾愛水稻一生,為農民育成高雄 147 完美好米 – 上下游News&Market

金牌米的誕生,來自 30 年的育種毅力!吳志文鍾愛水稻一生,為農民育成高雄 147 完美好米

吳志文喜歡赤腳踩地,尤其踩在最愛的水稻田裡;對於米飯,他的嘴很刁,因為終其一生都努力讓米飯更好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高改場」)副場長吳志文是國內水稻育種家,最知名的代表作,是晶瑩透亮、口感Q彈的「高雄 147」米品種,屢屢在國內稻米競賽中霸佔榜單,甚至在日本稻米競賽中拿下金賞。

除了育種,吳志文也一次次走進產地解決稻田的疑難雜症,告訴農民不要過量施肥,也到校園教導學童種稻,為稻米產業插下充滿希望的新秧苗。研究生涯近 30 年,吳志文對水稻的熱愛絲毫不減,育種帶來的成就感支撐著他每日向前。

吳志文育種 30 年,與團隊一同育成的「高雄147」是近年國內米界常勝軍。(攝影/林怡均)

農「藝」的真諦在育種,米飯是人每日所需

大學分發結果揭曉那一刻起,吳志文就走上了農藝之路。就讀中興大學農藝系的前三年,他始終不明白農藝的「藝」所指為何,「還以為是藝術」,直到學習育種,吳志文慢慢體悟到育種是一門兼顧技術與藝術的技藝。

在育種的過程中,讓外觀、產量、生理特性不同的植株不斷雜交,選拔出優良個體,好的品種往往是萬中選一。他認為,育種者的決定影響最終結果,「眼光獨到很重要」,如同到美術館看畫,有鑑賞能力的人才能看出畫的藝術價值。

1992 年,吳志文來到高改場。他回憶,當時台灣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首當其衝的是本土農產品,水稻產業正處在低潮期,全台各地農改場的水稻研究人員都在縮編。高改場當時有兩個作物研究可供他選擇,分別是水稻及紅豆,儘管不被看好,吳志文仍選了水稻。一是因為他熟悉也喜歡水稻,二來,水稻有剛性需求,「國人每天都要吃飯」,水稻不可能在台灣消失。

水稻曾是護國神山,先求吃飽,再求吃好

水稻曾是「護國神山」。吳志文表示,水稻的外銷時間「比鳳梨、洋菇罐頭都更早」,清領時期就開始大量外銷,1949 年國民政府來台,台灣人口激增,但民生凋敝、工業又不發達,於是,政策鼓勵種稻,提高糧食供給,並大量出口賺取外匯。

然而,早期水稻的產量極差。吳志文解釋,當時水稻是高莖品種,莖稈長得高卻不夠強韌,遇到颱風時容易倒伏,每公頃收成頂多 4 公噸,因此,研究員導入矮性基因,育出高產、不易倒伏的品種,現在水稻每公頃產量可達 8 公噸以上。

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也意味賣壓更沉重。吳志文回憶,1974 年出現公糧政策後,水稻種植面積曾一度高達 67 萬公頃,漸漸供過於求,1980 年代,稻米嚴重滯銷,「曾免費送給外國吃,還被抗議」。長時間儲放的公糧品質下滑,只能搗碎做飼料。此後的育種目標,便從「產量」改為「品質」,要以美味讓消費者願意買米。

稻米育種目標會因政策、市場需求而改變(攝影/林怡均)

由高雄139、145到高雄147,為農民持續育種

為鼓勵農民種優質米,農糧署自 2007 年起舉辦各式稻米競賽,細數歷年榜單,高雄 145 及 高雄 147 的存在感特別高,分別上榜 27 及 59 次,其中 2020、2022、2023 年稻米達人競賽中,高雄 147 均包辦冠亞季軍。這兩個品種都來自高改場,吳志文是幕後重要功臣。

高雄 145 及 高雄 147 的起點為高雄139。吳志文說明,前輩育成優質又美味的高雄 139 ,獲得日本團膳的青睞,因心腹白多、外觀不好看,但是口感好吃,也獲得「醜美人」的封號。但高雄 139 的生長時間較長,高屏地區至少需 130 天、東部有時甚至需 150 天,「對農民來說太久」,早期高屏地區水稻為一年三期作,農民希望至少有一期是種 110 天就可收成的品種。

為改善高雄 139 ,吳志文與同事著手育種。將高雄 139 與日本絹光米雜交後,得到高產、外觀漂亮且美味的高雄 145,儘管食味值表現好,但栽種卻必須謹慎用肥,一期作若太早種、施用太多氮肥,收割時容易脫粒,讓穗粒掉滿地。

吳志文透露,高雄市美濃區農會曾契作高雄 145 ,但有一批農民執意提早種,收成時嚴重脫粒,產量僅為標準的一半,「農民超生氣,一直打電話罵農會」。

儘管育種受挫,但吳志文並未氣餒,當時台農 71 號益全香米帶動香米熱潮,高改場尚未育成香米品種,他便以高雄 145 為母本、不易倒伏又香的台農 74 號為父本,育出高雄 147。他分析,高雄 147 植株特點為莖稈粗、不易倒伏,收成穀粒煮成米飯,能兼顧軟、黏、彈性、香氣、嚼勁,且表面的亞糊粉層會形成保水膜,讓米飯看起來晶瑩透亮,「光看就很想吃」。

高雄 147 帶有淡淡芋香,美味又耐吃,不僅在競賽中長期上榜,也相當熱銷。(攝影/林怡均)

不香的香米更耐吃,讓人一吃就愛上

台東縣池上鄉建興米廠廠長梁正賢表示,池上鄉的水稻有 11 %為有機栽培,高雄 147 相對抗病蟲害,很適合有機栽培。十多年前,時任鄉長為便於行銷,決定統一品種、種高雄 147,此後,池上米不斷拿下全國稻米比賽冠軍。2019 年,池上有機米農謝美國以高雄 147 一戰成名,不僅制霸全國,更在日本拿下「金質獎」。

高雄 147 讓人愛不釋口的關鍵是什麼?梁正賢指出,與台農 71 號益全香米、桃園 3 號芋香米等品種相比,高雄 147「其實算不香」,但香氣濃烈的米如台稉 4 號,吃多容易膩,「甚至讓人害怕」,煮熟後的高雄 147 僅有淡淡芋頭香,因此「吃不膩、耐吃」。

美濃農會是第一個技轉高雄 147的單位,並以此作為招牌,總幹事鍾清輝表示,高雄 147 同時贏得農民、消費者的心,銷售量連年成長,農會契作面積從 120 公頃成長至 450 公頃,吳志文則每年到美濃,不間斷、耐心地告訴農民把水稻種好。

現在全國約有 6000 公頃水稻田種植高雄 147,外界稱吳志文為「高雄 147 之父」,但他並不喜歡這個頭銜。他謙遜地表示,許多育種材料是前輩搜集的,他雖主持育種計劃,但過程仰賴同事幫忙雜交、調查性狀,「這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成果,我只是推手」。

研究員育出好品種,但過量氮肥使米變難吃

台灣水稻田約 98% 為稉稻,好的品種、對的栽培方式,才能成就美味米飯。吳志文說明,目前國內育成水稻品種都有一定水準,但國人仍時常覺得米不好吃,關鍵在於每個品種適合栽培方式不同。

台灣水稻普遍氮肥施用量過多,造成米粒蛋白質含量增加,口感、味道變差,與鄰近日本相比,日本米也是稉稻,但氮肥用量只有台灣的一半,有時甚至連穗肥都不下,「如果施肥量減少,其實台灣米不會輸日本米」。

吳志文以台南 11 號為例,台南 11 號在國內市占率最高,原因在於公糧政策使得農民追求產量、施用過量氮肥,而台南 11 號耐得住高氮肥,「吃多少肥就長多大」,於是便受到農民青睞,但市場端卻常常覺得不美味。吳志文認為,氮肥施用量若能減少,台南 11 號其實也非常好吃。

吳志文認為好品種要搭配好的栽培方式,才能產出好吃的米飯。(攝影/林怡均)

教學相長的喜悅點亮內心,如吃不膩的米飯提升產業

比起在辦公室吹冷氣、看公文,吳志文更愛下田,與人、水稻為伍,每天上班前都要先去巡田。他的名片印有手機,因為稻農隨時都可能遭遇天災、病蟲害等問題,留下手機能讓農民隨時來電,哪怕是下班時間,吳志文仍會接電話、耐心解答,如果電話解決不了,他會安排時間親臨現場。

不只服務農民,吳志文也是第一線食農教育者。農糧署在 2011 年啟動學童種稻計畫後,吳志文總親臨轄區內的國小,足跡遍布高雄美濃、梓官、屏東枋寮等地。教學過程讓他充滿喜悅,吳志文認為,孩子在動手過程中瞭解吃好米不容易,會更願意吃飯、珍惜食物,無形中也在培育吃米的下一代,「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國內食米量不復以往,水稻產業再次陷入低潮期。吳志文認為,現在稻米品種已滿足吃飽、吃好,下一步會走向功能性,例如:針對腎臟不好的族群可能會有低蛋白品種,抑或是胡蘿蔔素含量較高的品種,他正規劃要育出適合做米穀粉的品種。對水稻產業來說,吳志文如一碗永遠吃不膩的飯,持續為產業注入新的能量。

吳志文教導學童種稻,為稻米產業插下新的秧苗。(照片提供/吳志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