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只活了三十四歲,但使民國長生(上) | 世界副刊 | 藝文 | 世界新聞網

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蔡鍔,只活了三十四歲,但使民國長生(上)

「護國大將軍」蔡鍔。(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護國大將軍」蔡鍔。(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論語》「憲問」,子貢對管仲的政治人品有疑問,孔子感嘆的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就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被野蠻人統治了。這是對管仲很高的推崇。

今天我們可以仿效這句話說:如果沒有蔡鍔,我們民國的人民可能早就回到皇帝的臣民了。

所以,蔡鍔被人稱為「護國大將軍」。他護衛了中華民國

袁世凱想當皇帝,梁啟超寫了一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的大文章,為反袁樹立了理論基礎;他的學生蔡鍔則付諸行動,起兵討袁,逼袁打消了帝制的念頭。師徒二人聯手挽救了出生不久就幾乎夭折的中華民國。

蔡鍔的英雄氣概,從他二十三歲時登嶽麓山的一首詩可為見證:

蒼蒼雲樹直參天

萬水千山拜眼前

環顧中原誰是主

從容騎馬上峰巔

那時他風華正茂,豪氣干雲,戴著日本學成歸來的「士官三傑」之一的桂冠,成為各路封疆大吏、軍閥政要爭相延攬的主角,但誰也沒想到,十二年後,他竟以國葬之禮,埋骨於嶽麓山畔。

蔡鍔,字松坡,光緒八年(1882年)出生於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親睦鄉一戶貧農家庭,父親蔡正陵以種田維生,兼做裁縫;母親王氏理家。

蔡鍔幼時入私塾讀書,十歲便讀完了四書五經,十一歲開始熟讀先秦諸子,同時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關心時局。

這時,中國正值甲午戰後、民族危機沉重之時,以變法圖強為主旨的維新運動在全國興起。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秋,湖南「時務學堂」成立,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次年蔡鍔至長沙投考,名列第三。其時他年僅十六歲。據同學唐才質(維新烈士唐才常的三弟)後來回憶,蔡鍔「在堂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氣蓬勃,同學皆敬慕之」。

梁啟超在學堂大力鼓吹平等、民權學說,蔡鍔深受影響。曾著文指斥孔子伸君權「流弊無窮」,主張在中國「益之以西人之法」,學習西方的「議院之制」。梁啟超對他十分賞識,師生自此結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在維新變法的背景下,湖南地方當局選拔學生出洋留學,應試者五千人,蔡鍔以第二名入選。不料八月「戊戌政變」發生,康、梁逃亡日本,維新運動失敗,留學事遂成泡影。1899年接梁啟超自日本來信相招,於是東渡日本,在東京和橫濱兩地讀書。

1900年維新人物唐才常在南方成立「自立會」,組建「自立軍」,計畫以武漢為中心,在湖北、安徽、湖南等省發動起義。蔡鍔參加了「自立會」,並在起義前夕回國。但起義失敗,唐才常等被捕遇害。蔡鍔重返日本。為實現救國救民的抱負,決心改習軍事,立志「流血救民」。1901年考進陸軍「成城學校」。1902年10月又考入東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

蔡鍔在成城、士官學校學習期間,積極參與留日學生的政治活動。梁啟超在橫濱創刊《新民叢報》,他曾入社襄理筆政,並在該報發表長篇政論文章〈軍國民篇〉。認為「中國今日之病,在國力孱弱,生氣消沉,扶之不能止其顛,肩之不能止其墜。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人,則中國其真亡矣!」「人有靈魂,國有國魂,苟喪厥魂,即陷滅亡」。「故欲建造軍國民,必先陶鑄國魂。國魂者,國家建立之大綱,國民自尊自立之種子」。

1903年蔡鍔自士官學校畢業。在一百多名畢業生中,他名列第三。同時畢業者尚有蔣方震、張孝準,均名列前茅,為人矚目,時有「士官三傑」之稱。

1904年蔡鍔回國。這時他剛到弱冠之年,英氣勃發,東南各省督撫爭相延聘。他在江西、湖南和廣西各地,從事軍事教育和訓練工作。在廣西六年,任「講武堂」總辦,並提出「廣西練兵主旨」:為求中國獨立自由,必須戰勝至少一個帝國主義的國家,以此為最高目的。

蔡鍔在政治主張上是梁啟超的追隨者,站在立憲黨人的一邊,但同時又較敏銳地看到革命潮流不可抗拒,力圖與革命派保持聯繫,對革命黨人的活動他也常給以同情和贊助。

武昌起義之後,雲南響應,組織「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蔡鍔被推為雲南軍都督。都督府向全省聲明:「起義宗旨在剷除專制政體,建設良善國家,使漢、回、滿、蒙、藏、夷、苗各族結合一體,維護共和,以期鞏固民權,恢張國力。」同時發布〈討滿檄文〉,重申同盟會的綱領。雲南獨立後,四川、貴州也分別響應。

辛亥革命雖然成功,北洋軍閥領袖袁世凱逐步竊取了國家政權。而蔡鍔對袁世凱的認識和態度,也在這一時期經歷了曲折的變化。

早在1911年南北議和時,蔡鍔對袁世凱是有所警惕並反對議和的。他在1912年1月分別致電孫中山、黃興、黎元洪及各省都督,反對妥協與議和。但當議和告成,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蔡鍔卻轉而擁戴袁世凱。他渴望國家統一富強,並對袁氏懷有希望。

其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民主派,企圖借南京建立的共和制度來制衡袁世凱,要求他到南京就職,並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而袁卻堅持要建都北京,並且視《臨時約法》如具文。在這場鬥爭中,蔡鍔支持袁世凱。他認為如果建都南京,「北邊形勢當為之變遷,恐遺孽有乘虛竊踞之虞,而強鄰啟蹈隙侵陵之漸,黃河以北淪入氈裘,甚非國民之利,因此應建都燕京,可以控御中外,統一南北」。

民國成立後,各政黨社團林立叢生。蔡鍔從國家統一出發,曾參加統一共和黨,並被推為總幹事。在國家內憂外患的條件下,他認為「本黨主義,務以國家為前提。……天賦人權之說,只能有效於強國之人民,吾儕焉得而享受之?」由此強調「國權為擁護人權之保障」,「苟國家能躋於強盛之林,得與各大國齊驅並駕,雖犧牲一部之利益,忍受暫時之苦痛,亦所非恤」。這種偏重國權、輕視民權的觀點,在當時顯然有利於業已篡奪政權的袁世凱。

民國二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凱派人刺殺了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四月,又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申辦「善後大借款」,準備發動內戰。孫中山和一部分國民黨人決定武裝討袁。七月,江西、廣東、福建、湖南、重慶紛紛宣布獨立,「二次革命」爆發。

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把在西南地區擁有重兵的蔡鍔調到北京,以唐繼堯繼任都督。蔡鍔離滇前,對滇軍軍官講話:「袁世凱原是我們的政敵,戊戌那年,由於他臨時告密,我們的師友有的死,有的逃,現在想起來猶有餘痛。但衡量中國現在的情勢,又非他不能維持。我此次入京,只有蠲除前嫌,幫助袁世凱渡過這一難關。」民國二年十月,他到達北京,受委為各種軍政要職,克盡職守,頗思有所作為,他特別熱心於改革軍事教育,提出很多建議,把富國強兵的希望寄託在袁世凱身上。

但袁的政治野心不斷膨脹,他鎮壓革命黨人,打擊民主共和力量,同時竄改憲法,破壞責任內閣制,強化集權統治,朝著復辟帝制的道路快步前進。蔡鍔到京不久,即察覺袁氏的野心,便暗中與朋友、同志聯繫,小心翼翼地做應變準備。因蔡鍔在東南各地頗具民望,袁世凱對他倍加提防。他曾向親信曹汝霖說:「松坡這個人,有才幹,但有陰謀」,「我早已防他,故調來京。」

民國四年八月十五日,鼓吹恢復帝制、實行君主立憲的「籌安會」成立,第二天蔡鍔到天津會見梁啟超,商議討袁計畫。此後,他一方面與雲貴軍政人員密電往來,還派專使分赴廣西、湖南、廣東進行聯絡。而在公開場合,則把自己裝扮成帝制運動的擁護者和胸無大志的浪蕩公子。袁世凱的親信持贊成帝制的題名錄前來試探,他即帶頭簽名表示擁護。與此同時,常涉足北京八大胡同妓院,與歌妓小鳳仙結萍水姻緣,佯裝寄情聲色,由此引起夫妻不和,打鬧不休。他乘機將母親、夫人和孩子送回湖南。(上)

位於長沙市蔡鍔路「共和廣場」的蔡鍔銅像。(圖/新華社)
位於長沙市蔡鍔路「共和廣場」的蔡鍔銅像。(圖/新華社)

日本 中華民國 國民黨

上一則

消失在亞維儂街道的鋼琴

下一則

Oliver Chin「十二生肖故事」 再版雙語讀本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