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藝教練分享中伏往事 山墳區迷路 太太遭落石擊中|劉志宏專訪

山藝教練分享中伏往事 山墳區迷路 太太遭落石擊中|劉志宏專訪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上得山多,難免會遇意外。
山藝教練劉志宏行山近四十載,毫不諱言中伏經歷多,帶不夠水,在山墳區迷路,落坡膝部韌帶撕裂,狂飲涼茶變熱衰竭,太太中落石血流披面。他強調學懂山藝不代表零意外,但山藝可以幫你減低意外的嚴重性。
教班廿載,桃李滿門,但他不喜歡被人叫師父,偏愛宏師兄這個外號。他認為山道無涯,比學生早一步入門而已,師兄弟間應共學互勉,對山保持敬畏,既不掉以輕心,也不逞強死頂。

宏師兄建議到龍脊訪問,因為那裏是他初次接觸行山及野外活動的地方。(顏銘輝攝)

年近六十的宏師兄是退休救護,為攀總二級山藝教練,並擔任山藝委員會秘書。相約訪問地點,他建議港島龍脊,因為那裏是他行山生涯的起點。小時候家境清貧,學生年代未有想過接觸行山這種活動,他坦言「玩童軍都要有錢買制服」。1985年,廿歲左右的宏師兄投身社會打工,賺到點錢,開始嘗試野外活動,在觀塘社區中心報名參加一個為期兩個月的訓練營。

宏師兄(中)在20歲左右到社區中心參加訓練課程,初次接觸行山露營等野外活動,之後在社區中心擔任導師。(受訪者提供)

由龍脊開始野外活動生涯

「第一次行山就係呢條線(龍脊),印象好深刻,亦可以話之後幾十年野外同山藝訓練生涯,都係由呢度開始。」宏師兄說。

「我之前係一張白紙,乜都唔識。」他記得那日很曬,行得很辛苦,未到終點已喝光水。他感嘆當年太無知:「睇到地圖,沿途有好多藍色嘅水線,諗住帶唔夠水都可能斟到水,但嗰啲係季節性水源,會冇水嘅。其實今日今時都知,唔應該喺山上就咁拎非經處理嘅水飲。」

當年參加社區中心活動,宏師兄跟一大班人去野外。(受訪者提供)

「完咗第一次後,好辛苦,下次嚟唔嚟呢?但過唔到自己個關,呢啲明明係自己想試嘅嘢。」之後的周末,宏師兄又收拾行裝,前往西貢的大磡露營,繼續訓練課程。他記得40年前那裏已是廢村,荒田上有大片草地,可容納60個同學露營,但如今雜草叢生,沒有人去大磡露營。

宏師兄曾在社區中心做導師。(受訪者提供)

宏師兄自此愛上野外活動,在老師傅身上學習,由社區中心學員做到導師。他加入消防處後,周末需要當更,不得不減少到社區中心幫手。在千禧年初,他獲上司邀請,協助創立消防野外活動組。在這段時間,他報讀山藝課程,考上教練。如今,他已經是一位資深的山藝教練。

參加過社區中心的訓練後,宏師兄就愛上野外活動。(受訪者提供)

多次因掉以輕心「中伏」

在山上打滾40年,問及中伏經歷,宏師兄滔滔不絕。

有次他跟朋友打算由馬鞍山燒烤場行往馬大石澗,當日天氣炎熱,他以為很簡單,轉頭就行完,沒有帶水及帽子,但他們在山丘上的山墳區迷路。他說:「日頭嚟,喺山墳穿嚟穿去,唔知方向,好似有啲錯,最後唯有睇住山形地勢落去澗。頭都暈下暈下,即刻浸水。」

另一次,他與朋友到荃灣上、下花山一帶探路,又是以為很簡單,結果在兩個電塔之間穿來穿去,迷失方向,花了一段時間才搞清楚位置。

宏師兄是資深山藝教練,還是退休救護。(顏銘輝攝)

還有一次,他跟一個野外定向比賽的搞手上山視察,以為路線簡單,可以速去速回,怎料時間比預計耐,更遇上狂風大雨,「諗住好快就返嚟食下午茶,冇帶食物,又冇帶雨具,結果飢寒交迫,落到山濕晒,嗰晚仲頭痛」。

「檢討自己,學咗咁耐山藝,都知上山要帶乜,咁點解呢次咁掉以輕心,搞到咁狼狽?」宏師兄總結這幾次經歷:「呢啲經驗同我講,唔好諗住以為簡單,就掉以輕心。好多時喺山上出事嘅原因,就係掉以輕心。」

宏師兄行山多年,毫不諱言地分享「中伏」經歷。(顏銘輝攝)

落鹿巢山「踩波車」膝部受傷

他還表示在山上不能死頂,不要強行捱,若有不適要告訴隊友,「要喺身體狀況未去到最壞嘅時候,處理咗先,唔好畀自己身體壞到不可逆轉」。他舉例說,一旦出現熱衰竭的徵狀,必須要馬上休息降溫,避免惡化下去。

迷路以外,宏師兄試過在山上受傷。他說:「嗰次係山藝班,揹住重背囊,由鹿巢山落碎石坡去梅子林嘅引水道。嗰陣前腳踩到石,石頭向前轆,好似踩波車咁,形成跨欄動作,後腳屈起,屈起嘅時候就撕裂咗膝頭其中一條韌帶。」他撐住行山杖,在其他人幫助下,慢慢地安全落山。

宏師兄在山藝訓練中示範教學。(受訪者提供)

他難忘這次受傷,因為意外後一個月需要參加升職前的體能測驗。他續說:「我同物理治療師講,一個月後我要跑4800米,我要及格。」在加密的治療,加上支架護膝的幫助下,宏師兄通過測試,「比我想像中仲快一啲,超額完成。真正好返都要一個月後」。

行鳳凰山茶壺咀 太太遭落石擊中面部

講到較危急的一次,是宏師兄的太太受傷。那次他們與朋友行上鳳凰山的茶壺咀,差不多到積木崖時,有塊像籃球大小的石頭鬆脫,向下滾來。他說:「嗰塊石喺我身邊擦過,很好唔好彩,佢彈一彈就擦過我太太嘅額頭,當時即刻成塊面都係血。」

那個位置信號很弱,不易打通電話求救,而且地勢險要,加上起霧,直升機也來不了。根據宏師兄的救護經驗,以太太的流血傷勢需要送院。他利用急救包的物資,盡力為太太止血。打通求救電話後,他相約消防員在鳳凰徑的斬柴坳支援。他們一行人會保護傷者行經南巖棧道往斬柴坳。

宏師兄幫手創辦消防野外活動組,主持山藝訓練課程。(受訪者提供)

宏師兄認為在危急的時候,更見山藝之重要,他說:「出事嘅地勢都險要,我哋亦都帶足裝備,包括一啲繩索。有啲險位,我哋要扶住傷者行,大家都用到山藝訓練入面嘅繩索技術去做確保。全程真係用晒當年所學嘅嘢,將傷者扶到去斬柴坳。」

「當年落山聽到一啲途人嘅反應,『你睇出事嘞,佢哋揹咁多裝備一定係新手。如果係高手,使乜裝備』。我覺得呢件事睇到,受過訓練同冇受訓練嘅,思維上係有好多大分別。」

那次太太遭落石擊中的意外有驚無險,他們順利在斬柴坳會合消防。宏師兄表示她臉上的皮外傷不算嚴重,反而撞擊弄傷了頸部肌肉,之後需要再看私家醫生及接受物理治療。宏師兄與太太在社區中心的活動認識,志趣相投,之後拍拖及結婚,兩人現在都是山藝教練。

宏師兄在龍脊接受訪問。(顏銘輝攝)

宏師兄毫不忌諱分享,中伏經歷一個接一個,不怕影響當教練的權威嗎?他表示山藝教練不代表不會遇上意外。他說:「將呢啲親身經歷話畀學生知,反而更加有說服力。原來教練都有機會出事,咁即係任何人都有可能。我覺得呢個係正面嘅訊息。唔好講到自己好似無敵咁,反而將自己降到同大家差唔多,一樣係普通人,一樣有機會受傷。重要嘅係,受傷之後要點樣處理先係正確。」

宏師兄教授山藝及野外活動超過20年,尤其在消防野外活動組累積豐富經驗,他的教學風格傾向與學生平輩交流。他說:「我唔係嚟教你,我哋係一齊去分享知識,呢個過程我又舒服,遇到一啲高手,佢哋又覺得舒服,有時候佢哋會將自己識嘅嘢分享出嚟,形成大家一齊進步。」教班外,他有主持行山安全講座,也曾擔任電視節目的野外求生顧問。

宏師兄不喜歡被人叫師父,更喜歡「師兄」這個稱呼。(顏銘輝攝)

「有啲人叫我師父,我會話唔好咁叫,我鍾意宏師兄呢個名。」宏師兄說:「我只不過入門比你早,所以係你師兄。大家同樣喺山上學嘢,大自然嘅嘢係一生都學唔完。我叫自己做師兄,係同你一齊去學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