鋦瓷修補工藝 擁抱裂縫 器物重生 - 20240517 - 副刊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副刊

開眼 玩樂擴志

鋦瓷修補工藝 擁抱裂縫 器物重生

【明報專訊】一道裂痕劃過表面,瓷器破碎了,只能扔掉嗎?千年前已有工匠憑藉一雙巧手,在瓷器表面鏤嵌一口口「釘書釘」,不施一滴膠水,就能讓瓷器重獲新生。這門被稱作「鋦瓷」的傳統民間技藝,屬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尋常百姓家的碗碟,到價值連城的陶器,都可修補。器物表面那一串釘痕,擁抱裂縫,化殘缺為美,延續器物壽命之餘,還一併把其盛載的回憶與意義流傳下去。

中國工匠巧手 破碗變日本茶具名物

鋦瓷的「鋦」字從金部,即以金屬將破裂器物拼合、修復,從瓷器、鐵器、玉器,到玻璃、木材等都可應用。鋦瓷技藝歷史悠久,鋦瓷老師黃淑頴(Sharon)指其確切源起難以追溯,但有文獻記載宋朝時已出現。現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青瓷茶碗「馬蝗絆」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殘器之一,據《馬蝗絆茶甌記》記載,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相當於南宋期間)將軍平重盛向杭州一座佛寺捐助黃金,寺廟住持以茶碗回禮。多年後碗底出現裂痕,被送回中國希望燒製出一模一樣的茶碗,但因當時的工匠已無法燒出如此精妙的青釉色,遂於碗底施以鋦釘修補裂痕,送回日本。破「碗」重圓後,碗內不見釘口,僅留淺淺的裂縫痕迹,碗外的補釘則為茶碗增添一份殘缺之美,因而成為日本一件有名的茶具文物「馬蝗絆」。

修補方式多元 花釘化為點綴

不止文物,鋦瓷工藝亦可見於尋常百姓家。「以前一件瓷器如飯碗並不便宜,不像現在幾元就能買到,所以東西破損後,人們就會找師傅修復。他們會拿着工具箱,在街頭叫喊:『補碗、補盤、補碟……』,上門修補。」Sharon表示,鋦瓷修補方式多元,有些會鑽穿瓷器,以金屬線材緊綑或用鋦釘緊扣碎片,較為牢固,卻會留下明顯的修補痕迹;有些則會避免鑽穿器壁,以免破壞內裏圖樣。她指出後者較易被人接受,因毋須在器物上造成明顯破壞,但鑽的深度需精準拿揑,鑽太深,易穿透器壁;鑽太淺,則不夠牢固,所以修復時宜慢不宜快。所用鋦釘也有講究,常見為銅、銀、鐵等材質,以鐵釘最穩固,適用於大缸、大盤之上,而她最常用的黃銅鋦釘,不易生鏽,較為美觀。修補時不單為鞏固,美感亦是考量,除了常用的柳葉形鋦釘,還有各式花釘選擇,如對三角形釘、梅花釘、如意釘等,可將修補的痕迹化成器物上的點綴。

依器物用途 選用鋦瓷或金繼

說起陶瓷修復,鋦瓷以外,常見還有金繼,以漆和金粉將瓷器裂縫黏合,在器皿上留下一條條宛如枝椏的金線。同時習得兩種修補之法的Sharon說,除了物主意願和美觀上的考慮,她還會根據器具用途而選擇合適的修復方法。她以近日為友人修復的瓷製排水孔蓋為例,「這個排水孔蓋經常會被水冲,如果用漆與金粉,日後可能會變色或脫落」,這情况下鋦瓷就是較適切的方法。為何不用化學膠水黏合?她說在食具上用化學膠水始終有擔憂,而另一方面,「鋦瓷、金繼所用的物料,即使之後不用都可回收,取自自然,最後都可回歸自然」。

修補過程摒除雜念 放鬆療癒

從金繼到鋦瓷,Sharon深陷陶瓷修補之法,修補過大大小小的器具,但幾乎都來自他人,因她本人不常打破物件。她是在上茶道課時見到老師和同學經常打破茶具,才萌生學習陶瓷修補的念頭。每次將殘破器具修復完好,物主的笑容是她最大的收獲。「每一件來到我手上的物品,都有它的故事;有些是古董,有些是家人的遺物,雖然不值錢,但因為那是他們唯一留下的東西,希望修復好以留念。」每口釘既修好物件的殘缺,也補好物主心中的傷痕。

每次埋首修補,對Sharon而言也是個療癒過程。接觸金繼與鋦瓷前,她與很多都市人一樣,大腦時刻運轉,無法停下。「我發現只有在修復時,腦海變成空白一片,什麼雜念也沒有想,過程非常療癒。」現在有時教班,她也遇到一些住偏遠地區的學生特意來中環上課,視上堂那幾小時為難得放鬆時間,不急着在課堂上以最短時間學最多東西,而是以自己步調,從手作中找到喘息空間,就像當年的自己一樣。

金繼.鋦瓷一天工作坊

日期:5月26日

地點: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三座2樓203室

收費:$2080/人

網址:shorturl.at/doV46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

相關字詞﹕鋦瓷 金繼 展覽 藝術 工作坊 玩樂擴志 開眼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