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迎3大傳統節慶 習俗觀賞攻略一文睇 - 生活 - 點新聞

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今迎3大傳統節慶 習俗觀賞攻略一文睇

【點新聞報道】本港今日(15日)迎來3個傳統中國節慶,即長洲太平清醮、佛誕和譚公誕。記者整理這些傳統中國節慶的歷史故事及慶典活動詳情,讓市民大眾可以細味這些香江文化底蘊。

長洲太平清醮

長洲島每年都會舉辦太平清醮。(點新聞圖片)

每年農曆四月初五至初九,長洲島上鑼鼓喧天,熱鬧歡騰。居民全情參與慶典,盛大場面吸引成千上萬的旅客慕名而來。而長洲太平清醮歷經百多年傳承,其起源眾說紛紜。相傳清代晚期,長洲曾有瘟疫肆虐,島民為求消災解厄,向北帝拜祭祈福,並奉北帝神像在街上遊行,果然使瘟疫平息。自此之後,島民每年都會舉辦太平清醮,酬謝北帝神恩,保佑長洲平安。

長洲飄色巡遊主題豐富,去年就有小朋友扮演陳茂波派糖。(點新聞圖片)

長洲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慶祝活動多姿多彩,「搶包山」比賽和飄色會景巡遊是其中兩大亮點。看着天真可愛的小孩裝扮成古今風雲人物和神話角色,站在支架上「凌空飄起」巡遊,向途人揮手,觀眾都紛紛拍照留念。

太平清醮壓軸的重頭戲「搶包山」比賽在午夜進行,參賽健兒要鬥快爬上北帝廟前14米高的包山,在限時內摘取平安包,得分最高的健兒獲勝。

■ 應節食品

平安包是太平清醮的經典食品,節慶期間到長洲遊覽,可以一嘗當地師傅製作的平安包,討個好彩頭,保平安健康。

■ 慶祝活動

飄色會景巡遊:5月15日下午2:00

搶包山決賽暨頒獎典禮:5月15日晚上11:30至5月16日凌晨12:45

免費入場(留意官方安排)

佛誕

大批善信參與浴佛。(資料圖片)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佛誕又稱「浴佛節」,相傳佛祖出生時,天上有九龍吐水,為他洗浴聖身。如今每逢佛誕,善信會以香花淨水灌沐佛身,以表祝賀與供奉,寓意以佛祖智慧,洗滌污濁,淨化心靈。

■ 應節食品

佛誕也有應節食品,那就是芫茜餅。芫茜餅中的「芫茜」並非我們平日熟悉的配料,其正確名稱應為「欒樨餅」或「煙樨餅」。傳說某年夏天,香山縣發生瘟疫,人們因無力求醫,當行經欒樨樹下便摘下葉子回家沖水喝,不久便痊癒了。後來,人們紛紛採摘欒樨葉沖水喝,甚至做餅貢佛。欒樨葉在農曆三月長出,四月收成,有清熱解毒之效,由於芫茜餅有甘苦味,人們會加入蓮蓉及豆沙,故這種小食亦有苦盡甘來的禪意。

■ 慶祝活動

「2024環保與心保佛誕嘉年華」

地點:香港維多利亞公園 第4、5、6號球場(免費入場)

日期:5月15日(星期三)

活動:將有超過百個攤位,提供亞洲素美食、慈善義賣、現場互動遊戲等。

慈山寺「佛誕開放日」

地點:大埔普門路88號

日期:5月15日(星期三)

活動:開放公眾免費入場,欣賞莊嚴建築與全球第二高的觀音聖像,以及在「佛誕開放日」期間,啟建每日三場的「佛誕浴佛法會」,開放供齋。

寶蓮禪寺「釋迦佛誕大悲法會」

地點:大嶼山昂坪寶蓮禪寺

日期:即日起至5月15日

活動:開放公眾參與浴佛法會儀式,大殿所供奉的太子像(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善信可以香湯沐浴佛身,洗滌無明煩惱和多生業垢,淨化心靈。

香港佛教聯合會「佛誕節吉祥大會」

地點:紅磡香港體育館

日期:5月15日至17日

活動:浴佛大典暨「祝福祖國·祝福香港」吉祥法會、金剛經吉祥誦經法會、佛學講座「佛法看世界」暨傳吉祥燈法會、萬人皈依大典、懺摩法會。

志蓮淨苑「佛誕浴佛法會」

地點:香港九龍上元嶺志蓮道五號,大老山隧道入口旁邊。

日期:5月14日至15日

活動:浴佛、普佛、上供。

譚公誕

除了天后,香港還有另一位海神—譚公。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譚公誕,善信紛紛前往譚公廟參拜祈福。而譚公的身世眾說紛紜,相傳譚公是元朝惠東歸善人(今廣東惠州),少年得道練成長生不老之術,能夠預測天氣和替人治病,受到許多沿海地區的漁民、農民和打石工人供奉,所以當你走進譚公廟,就會發現譚公的神像依然臉帶童稚。

香港現存四座譚公廟,當中筲箕灣譚公廟歷史最悠久,建於1905年,屹立現址過百年。筲箕灣譚公誕規模較大,而且節目豐富,巡遊行列由舞龍舞獅帶領,後方伴隨着民俗舞蹈、武術等表演,吸引街上大批市民駐足圍觀,熱鬧非常!

■ 應節食品

主辦方向出席啟動禮嘉賓派發東區於2023年首創的「譚公福餅」,今年亦會於活動期間免費派發,除原味外,更推出甲辰龍年特別版香桃味。

■ 慶祝活動

粵劇晚會:即日起至5月15日下午6:00至10:00

譚公誕巡遊:5月15日上午8:30至下午3:00

送神儀式:5月17日上午11:00

地點:筲箕灣工廠街遊樂場

票價:免費入場

(來源:香港仔)

相關報道:

佛誕節|假日遊玩指南一文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今迎3大傳統節慶 習俗觀賞攻略一文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