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李宇軒15日供詞整合 重光團隊怎樣成立? 如何從登報轉型國際遊說? - 法庭線 The Witness
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黎智英案|李宇軒15日供詞整合 重光團隊怎樣成立? 如何從登報轉型國際遊說?

黎智英案|李宇軒15日供詞整合 重光團隊怎樣成立? 如何從登報轉型國際遊說?

分享:

戴黑框眼鏡、身形瘦削的李宇軒,由懲教人員陪同下步入法庭。他穿著黑色外套,白色恤衫,等候法庭人員整理座位時,不時四周張望。他其後高舉聖經,以基督教形式宣誓,李作供時經常中英夾雜,亦會讀出日文及法文等多國語言。李宇軒確認他完成大學教育,並於審訊時透露,在學期間已任職程式設計員(Programmer),及至 2019 年參加社運工作時,仍以程式設計員收入為生,約有 400 多萬元積蓄,部分用作墊支登報費。

李宇軒庭上作供(繪圖:Kensahung)
李與黎智英有何關係?

李宇軒供稱,他於 2019 年 6 月下旬、G20 峰會前夕,在 TG 認識同案被告陳梓華,兩人與其他人討論 G20 眾籌登報,陳提出協助解決資金問題,指有「Uncle」願為登報行動墊支 500 萬元。李其後得悉,墊支者為黎智英名下的「Lais Hotel」及力高顧問有限公司,但他從未與黎見過面。

李與陳曾見面交收匯款通知書及簽署借據,又指陳提過其「勇武隊」涉及「721 白衣人」事件。在第二次登報眾籌時,李知陳與《蘋果》「有啲關係」,問陳可否借用《蘋果》照片,陳回答下周與黎吃飯時詢問對方,李便知「原來佢(陳)可以同黎生食飯」。同年 9 月,陳介紹黎的助手 Mark Simon 予李認識,Mark Simon 和李在 WhatsApp 聯絡,與美國參議員 Rick Scott 見面。

  • 李於 2019 年 6 月在 TG 認識同案被告陳梓華,陳提出有「Uncle」為 G20 登報行動墊支 500 萬元,曾與陳見面交收匯款通知書及簽署借據,之後一直與陳保持聯絡,指陳提過其「勇武隊」涉及「721 白衣人」事件
  • 李其後得悉 G20 登報費墊支者,為黎智英名下的「Lais Hotel」及力高顧問有限公司
  • 李宇軒在盤問下確認,不論於《國安法》生效前後,他從未與黎智英會面及通訊
  • 在第二次登報眾籌時,李知陳與《蘋果》「有啲關係」,問陳可否借用《蘋果》照片,陳回答下周與黎吃飯時詢問對方,李便知「原來佢(陳)可以同黎生食飯」
  • 2019 年 9 月經陳認識黎的助手 Mark Simon,因應與美國參議員 Rick Scott 見面一事,與 Mark Simon 在 WhatsApp 群組聯絡,兩人曾見過一次面
黎智英(繪圖:Kensahung)
三次眾籌登報

李供稱,2019 年 6 月至 8 月期間,曾三次眾籌合共近 2,000 萬港元在全球各地登報。首次眾籌為「G20 全球登報」,目的是將香港示威場面帶到國際舞台,以獲得國際支持,最終籌得 600 多萬元,惟未能立即動用款項,故廣告費由黎名下的公司墊支。

第二次眾籌登報與中英聯合聲明有關,李經陳梓華或其他組員介紹,認識「攬炒巴」劉祖廸,協助劉在英國眾籌登報。該次眾籌獲得約 30 萬英鎊,透過《蘋果》寫手 Jack Hazlewood 戶口代收,同因未能立即動用眾籌款項,再次由李宇軒墊支。

第三次眾籌登報由 「G20」及「中英聯明聲明登報」團隊聯合組成,目的是引起國際關注香港當時的民主自由狀況,共籌得 180 萬美元。由於款項龐大,陳梓華聯絡 Mark Simon 收取款項,再轉至美國信託基金 The Project Hong Kong Trust,以免款項留在香港銀行系統,減低被凍結風險。陳梓華一方曾墊支約 350 萬元,李亦曾墊支《日經新聞》登報費。

  1. G20 全球登報行動
  • 2019 年 6 月下旬、於「G20 峰會」前夕,李與陳梓華等市民在 TG 提出登報計劃,欲將香港示威場面帶到國際舞台,以獲得國際支持
  • 扣除平台費用後,最終籌得 610 至 620 萬港元,惟未能立即動用款項,李花光 300 萬積蓄仍不足墊支,黎名下的「Lais Hotel」及力高顧問有限公司有份墊支
  • 在 13 個國家、17 間傳媒公司登報,包括英國 《衛報》、美國《華盛頓郵報》,部分以公開信形式刊登,共花費約 596 萬元。李另確認政黨「香港眾志」曾幫忙聯絡《朝日新聞》登報,估計由周庭負責
  • 完成登報計劃後,陳約李簽署本票,以擺平「上頭嘅人」及防止「走數」,李隨後還約 156 萬港元予陳提供的「Chartwell」戶口(庭上證供指稱公司與黎智英相關)
美國《華盛頓郵報》〈Stand with hong Kong at G20〉廣告
  1. 中英聯合聲明登報行動
  • 2019 年 7 月,李獲陳梓華或其他組員介紹,認識「攬炒巴」劉祖廸,協助劉在英國眾籌登報,主題與《中英聯合聲明》有關
  • 李得悉陳與《蘋果》「有啲關係」,可透過陳向《蘋果》借用戴卓爾夫人握手照
  • 共籌得約 30 萬英鎊,惟因眾籌平台限制,無法使用李的戶口收款,遂經介紹後使用 Jack Hazlewood 戶口,後知對方是《蘋果》寫手,李同因未能立即動用眾籌款項而自己墊支
  • 眾籌餘款用於「攬炒巴」在英國進行支持香港民主活動
第二次眾籌登報行動
  1. 「G20 X 攬炒團隊」眾籌登報
  • 2019 年 8 月,「G20」及「中英聯明聲明登報」團隊,聯合組織另一行動,引起國際關注香港當時的民主自由狀況,涉在英、美、歐洲多國等登報
  • 眾籌獲得 180 萬美元,經陳梓華聯絡 Mark Simon 收取款項,再轉至美國信託基金 The Project Hong Kong Trust,以免款項留在香港銀行系統,減低被凍結風險
  • 陳梓華一方曾墊支約 350 萬元,李亦有墊支《日經新聞》登報費
  • 剩餘資金用作各地支持香港自由民主的活動
第三次眾籌登報行動
重光團隊 SWHK 成立及運作

李憶述,首次登報行動時,有些報館不接受匿名登廣告,成員欲統一組織名義,SWHK(重光團隊)因此成立,創辦人包括李本人及「攬炒巴」劉祖廸。李形容劉角色重大、有號召力,同意他為「精神領袖」。

他又指,SWHK 架構鬆散、無大台,共識是爭取香港自由民主,非全部成員均支持制裁,不同意組織「為咗制裁而去成立」,制裁只是其中一種方法。SWHK 後期行動涵蓋其他支持香港的活動,例如安排英國國會議員 Bob Seely 訪港觀察示威。

  • 在第二次眾籌登報行動期間成立,因登報時有報館不接受匿名登廣告,眾人欲統一組織名義
  • 架構鬆散、無大台,由一班關心香港的人組成,創辦人包括李及「攬炒巴」劉祖廸,李形容劉祖廸角色重大、有號召力,同意他為「精神領袖」
  • 李同意 SWHK 是「草根眾籌倡議組織」,大部分 SWHK 成員年輕
  • 不同成員可以表達不同意見,若成員不同意某活動,可以選擇不參加,以及說服他人不參加
  • 組織共識是爭取香港自由民主,李稱非全部「重光團隊」成員均支持制裁,不同意組織「為咗制裁而去成立」,制裁只是其中一種方法
  • 初時負責眾籌登報,隨後組織涵蓋範圍更廣,包括其他支持香港的活動,例如安排英國國會議員 Bob Seely 於 2019 年 8 月 31 日到港觀察示威
  • 2020 年 5 月,SWHK 組織第四次眾籌「重光計劃」,李負責整理帳目及計算,讓「攬炒巴」判斷是否需要再眾籌,但之後沒參與,免被銀行凍結或被指控洗黑錢
訂閱《法庭線》支持繼續報道

李從登報轉型為國際遊說

李供稱,2019 年 8 月完成三次登報行動後,SWHK 成員討論登報是否爭取民主自由的最好方法,李與陳梓華主張不繼續全球登報,一度離開群組。兩人其後得悉支持登報的成員離開團隊,故重新加入群組,SWHK 亦漸轉為國際遊說,以應對香港惡化自由民主情況。

《國安法》生效後,李認為香港已有政治逼害,曾與陳梓華商討「浮上枱面,做枱面人」,即以真實身分進行國際遊說,「枱面人」要離開香港,到外國組香港流亡政府。李又認為,《國安法》前眾籌登報行動、國際遊說等均屬合法,又指《國安法》條文含糊、詮釋廣闊,「北京會搬龍門」。

  1. 曾與陳梓華商討組流亡政府
  • SWHK 成員在三次登報行動後,討論登報是否爭取民主自由的最好方法,李與陳梓華主張不繼續全球登報;SWHK 亦漸轉為國際遊說,以應對香港惡化自由民主情況
  • 李曾到瑞士日內瓦參與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赴法國透過當地港人組織進行遊說
  • 李與陳梓華談及「浮上枱面,做枱面人」,指以真實身分進行國際遊說,「枱面人」要離開香港,到外國組香港流亡政府
  • 李解釋「浮上枱面」,「因為唔企出嚟,香港依然會被中國共產黨控制嘅香港政權統治,所以已經跌咗入一個有政治逼害嘅環境入面。即係,已經夠差」
  1. 認為《國安法》前眾籌登報行動、國際遊說等均屬合法
  • 李不同意曾進行違法行為,亦沒有協助他人進行非法行為
  • 指《國安法》條文含糊,詮釋廣闊,「北京會搬龍門」,不知道紅線如何劃 
  • 如被北京視為政敵,不論是否繼續遊說,仍會被政治檢控,最終決定繼續遊說,形容並非「令我 comfortable(安心)嘅決定,但佢似乎對我黎講係 the least evil(罪惡感最少)嘅決定
國際線工作

李的國際遊說工作可分為四部分,包括在本地組監選團及與領事見面、協助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委員裴倫德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美國線及日本線。

李協調 2019 年 11 月區議會選舉監選團,參與者包括英國上議院議員奧爾頓勳爵,其後獲英國駐港時任總領事賀恩德邀請,跟陳方安生、李柱銘、郭榮鏗及莫乃光「老中青」三代民主派交流對香港民主意見。其後在 2020 年初,李再和陳梓華與陳方安生會面,陳方安生詢問如何達「End Game」(終局)。

李又協助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委員裴倫德,成立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集合不同議會、關心中國議題的議員,討論《國安法》、以及各國與中港之間的引渡條例等。李負責設立網頁及聯絡日本議員參與 IPAC,SWHK 加入 IPAC 中央秘書處,李曾列席 IPAC 會議。

針對美國線,美國參議員 Rick Scott 於 2019 年 9 月訪港,與李、前線示威者及 Mark Simon 會面。李其後與印尼「爆眼記者」 、社運受害者往美國國會山莊 (Capitol Hill),再度與 Rick Scott 見面,並將 SWHK 製作、目標包括林鄭月娥的制裁名單交予朱牧民,冀他轉交美議員。

至於日本線,李於 2019 年 12 月帶同催淚彈彈頭,到日本與議員見面,其後再度赴日與議員菅野志櫻里會面,對方提出人權法案,李遊說其他日本議員支持。至 2020 年 7 月,以義工身分協助菅野志櫻里成立 IPAC 分支、日本跨黨派國會議員組織(JPAC),討論《國安法》、日本版《馬格尼茨基法案》、香港人救生艇政策、日港關係等。

  1. 本地組監選團、與領事見面:
  • 李協調 2019 年 11 月區議會選舉監選團,參與者包括英國上議院議員奧爾頓勳爵、另有各國議員代表,Mark Simon 曾為活動墊支 50 萬元
  • 監選團後,李與奧爾頓勳爵、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委員裴倫德、李柱銘及陳方安生會面
  • 2019 年底至 2020 年初,曾與英國駐港時任總領事賀恩德會面,賀恩德邀「老中青」三代民主派交流對香港民主意見,同場有陳方安生、李柱銘、郭榮鏗及莫乃光
  • 2020 年初陳方安生再與李及陳梓華會面,並詢問兩人作為這世代的社運人士,「如果我哋有 end game(終局)嘅話,嚟緊要點樣達到?」,李稱兩人回答沒有具體行動及藍圖。
  1. 助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 :
  • 2020 年 6 月,李協助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委員裴倫德,成立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集合不同議會、關心中國議題的議員,討論《國安法》、以及各國與中港之間的引渡條例等
  • 李負責設立網頁及聯絡日本議員參與 IPAC,SWHK 加入 IPAC 中央秘書處,李曾列席 IPAC 會議,指裴倫德表示已聯絡黎智英作媒體支援
  • 李向裴倫德稱,針對《國安法》實施,香港人願意扮演「攬炒」角色,又指首要目標是建立香港,「打倒中共」屬次要,認為應「解放香港」
  1. 美國線:
  • 2019 年 9 月美國參議員 Rick Scott 訪港,與李、前線示威者及 Mark Simon 會面,因李在國際線「做過嘢」,所以獲邀見 Rick Scott
  • 2019 年 12 月,李透過時任美國香港民主委員會成員朱牧民安排,與印尼「爆眼記者」 、社運受害者往美國國會山莊 (Capitol Hill),與 Rick Scott 再見面,同場有參議員 Ted Cruz 等
  • SWHK 製作制裁名單,目標包括林鄭月娥,李冀朱牧民轉交美議員
  1. 日本線:
  • 2019 年 12 月帶同催淚彈彈頭,到日本見議員井上哲士及山添拓
  • 2020 年初,李接待日本議員高井崇志,帶對方視察中大衝突後情況
  • 李赴日與議員菅野志櫻里會面,對方提出人權法案,李遊說其他日本議員支持
  • 2020 年 7 月,以義工身分協助菅野志櫻里成立 IPAC 分支、日本跨黨派國會議員組織(JPAC),討論《國安法》、日本版《馬格尼茨基法案》、香港人救生艇政策、日港關係等
李被捕後潛逃

李表示,《國安法》實施後出現政治逼害,不時與陳梓華討論應否離港,但認為「政權都會搵到啲方法去拉我」。2020 年 8 月 10 日,李被香港警方拘捕,兩天後獲准保釋,隨後與陳梓華聯絡,陳稱會為他安排。同月 23 日凌晨,有人著他到布袋澳碼頭,抵台後投案,再跟隨捷克的私人飛機離開,但最終被中國公安拘捕

  • 《國安法》後出現政治逼害,預計自己會被捕
  • 2020 年 8 月 10 日被香港警方拘捕,兩天後獲准保釋,隨後與陳梓華聯絡,稱會為李安排
  • 李確認 8 月 23 日凌晨,有人著他到布袋澳碼頭,抵台後投案,再跟隨捷克的私人飛機離開
  • 李最終被中國公安拘捕
HCCC51/2022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法生咩事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