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保持國際化 沒必要更換殖民時期的建築物和地名

來稿|香港保持國際化 沒必要更換殖民時期的建築物和地名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楊華勇

香港回歸接近27年,香港法例仍存在不少「女皇陛下」、「國務大臣」等帶有殖民性質字眼,一直有聲音要求刪除。政府上周就《2024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刊憲,本月22日提交立法會首讀,針對一些條例的過時條文或提述作修改,例如「女皇陛下政府」、「總督」、「維多利亞」、「立法局」等字眼。

隨著法例字眼「去殖」,有人就關心下一步會否向街道名稱埋手?香港不少地方名仍有濃厚的殖民時代色彩或以港督命名,例如維多利亞公園、英皇道、砵甸乍街等。過往有民間團體曾倡議,政府將維園更名為「人民公園」。

至於地名「去殖」,民建聯議員周浩鼎認為不必要,因香港最大優勢是中西文化薈萃,倘這些文化特色都抹去,難向國際說明香港多元包容,認為文化層面應盡量寬容處理。亦有建制中人坦言,不少內地同胞喜歡到這些有殖民管治時代特色的建築、路牌打卡,這是香港文化歷史古蹟之一,與法律性質不同。許多人認為香港要保持國際化特色,除了體現於馬照跑、舞照跳,皇后大道和旺角這些有「歷史感」地方,相信也沒必要換換名字。

「非殖化」在第三世界的新獨立國家尤為普遍,不少都是通過改街道名、城市名一類行為建立民族尊嚴,以及與舊時代的一刀兩斷。有些連國名也因為「去殖」原因而改來改去,例如「剛果」變成「紮伊爾」,「羅德西亞」變成「津巴布韋」,「上沃爾特」變成「布基納法索」,都是同一系列產品。

但是,香港共有逾四千條大小街道,從地域歷史與文化變遷上來說,街道的名稱是個跳不過的議題,它們既是地區本質的特色概況,亦有複雜的人文產出。從文化的角度而言,保育香港殖民管治時代特色的建築,可展示香港的歷史連貫性,有助香港成為一個在社會文化上達至可持續發展、多元化且健康的城市。社會有種思維,以為每逢「改朝換代」就要將上一個朝代的東西全部毀滅但把香港在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物全部剷除,歷史的證據就會斷掉,只剩下文字和相片,沒有實物。

從前一些港人真心相信,太子道、公主道、英皇道、伊利沙伯醫院、菲臘牙科醫院,回歸後會被「人民東路」、「解放北路」、「鄧小平第一醫院」取代;但回歸27年過去,這些街道地標健在,然而變化得最厲害的,卻是一些看不見卻最核心的東西。

保育殖民管治時代特色的建築,它們的存在是一種歷史的傳承,例如新加坡從來不會簡單透過剷除建築物以「去殖民化」,「因為新加坡知道,新加坡作為一個主權國、在發展上是必須認識和接受歷史,香港亦應坦然面對。

提起香港殖民地建築,大家一般只聯想到尖塔、圓拱頂、古希臘柱式,像中環終審法院那樣的大樓,其實所謂「香港殖民地建築」,就是香港英治時期的建築。它們的發展與演化,見證香港怎樣由小漁港變成國際都市,是重要的歷史印證。

70年代當港府宣佈拆卸中環郵政總局和尖沙咀火車站大樓時,引發一些知識分子走出來爭取保留,但最後功敗垂成。此時港府有意識要保育香港的歷史建築和考古遺址,1976 年實施《古物及古蹟條例》,同年成立古物諮詢委員會(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及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官員,在諮詢古諮會並經港督(回歸後是行政長官)批准後,可宣佈個別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為法定古蹟(declared monument)。由1978年至今,全港共有132項法定古蹟,分佈在中西區、南區、元朗、北區等地。

終審法院大樓無疑是發展藍圖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這座1912年啟用的地標象徵香港的法治根基,為隆重其事,英政府特意委派白金漢宮立面的設計師阿斯頓‧韋伯及英格裡斯‧貝爾繪畫設計圖,採新古典主義設計,以穹頂為中心,兩層樓房用希臘愛奧尼亞及多立克圓柱支撐,正門設三角楣飾,古希臘神話中的泰美斯女神雕像屹立其上,右手持天秤,左手持劍,蒙著眼睛,代表大公無私,整個建築雄偉莊嚴。當年的首席按察司皮葛爵士說:「即使他日維多利亞城不復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會所坍塌湮沒,這座大樓仍將如金字塔般巍然矗立,為遠東的睿智留下見證。」終審法院大樓背靠政府山,山上豎立舊中區政府合署(現律政中心)、禮賓府(今香港行政長官官邸)、「莊士敦樓」(即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等,面朝皇后廣場、香港大會堂、香港郵政總局等,堪稱全港殖民地建築最密集的地方,很適合由山上一直走到海邊,親自體會港英政府當初的佈局。

位於香港島的皇后大道是開埠後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在1842年落成通車,至今仍是主要幹道。皇后大道英文原名為Queen's Road,為紀念當時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成為沿用至今大家熟悉又充滿歷史痕跡的皇后大道。位於香港島的皇后大道是開埠後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在1842年落成通車,至今仍是主要幹道。皇后大道英文原名為Queen's Road,為紀念當時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皇后大道幾乎串連了中環絕大多數景點,置地廣場、蘭桂坊、石板街、中環街市……這裏既是逛街購物的熱門地,也連接著數條極盡港式情懷的街道,而經半山自動扶梯還可到達大館、孫中山紀念館和蘇豪區等。

太子道位於九龍,西起大角咀,直伸至觀塘。這條路是為紀念1922年訪港的愛德華皇子而命名。這位太子愛德華,就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英國皇帝愛德華八世,1936年他把皇位讓給其弟。沿太子道漫步,既可至攤檔雲集的旺角通菜街、花園街,也可赴花墟賞花,為旅程增添浪漫回憶,金華冰廳、奇趣餅家、椰汁大王等知名又道地的小店也近在咫尺。

公主道(Princess Margaret Road)位於九龍城區何文田,重修工程在1966年3月1日完工,適逢英國瑪嘉烈公主於當日訪問香港,楠道遂於重修完工當日易名為「公主道」,以作紀念。公主道為何文田的主要幹道,何文田雖多住宅區,個中卻不乏供遊人休閒漫步的區域。如面積廣闊的忠義街花園適宜野餐;向常樂街花園二期方向行,可途經建於1968年的歷史建築——東何文田配水庫,歐陸建築襯托藍色大門,是個不錯的打卡影相位;再沿斜坡行至常樂街花園一期,周邊景色綠意盎然,還可見一條「迷你青馬大橋」;再沿石階上行,便到達景觀開揚的紅燈山,在這裏可遠眺城市景色和啟德碼頭,令人心曠神怡。

在很多人的心中,香港殖民地建築就是一些二次大戰前的西式古典建築。不過,嚴格來講,所有香港在1841年割讓給英國到1997年香港政權交回中國這段期間建成的建築物,都屬於香港殖民地建築。所以,香港的殖民地建築並不限於古典建築,中、西、古典、現代也包括在內。這些歷史文物均見證香港的發展,是香港珍貴的文化遺產,要適切保護和傳留下去;當中,保育和活化歷史建築,讓它們融入社會,更是近年公眾和政府十分關注的議題。

華洋交雜的香港最有風味,當中不僅有建築的美學、語言的洗禮,就連腳下條條街道的命名,也充滿了歷史沉澱下來的風情。香港特色街道名稱的由來大致可分為人物紀念、地方名、地區工業或植物,可見香港街道命名的多樣化,也正正凸顯中西文化匯聚的一大特色,亦帶有深深的歷史足跡。

香港是近代中西文化薈萃之地,我們不難在街道巷裡找到中式、西式或中西合璧的文物建築。這些建築物仍然充滿生命力,不但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亦是香港獨特歷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遺產。

作者楊華勇是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